海绵城市建设中BIM 技术的实践应用
2020-10-29张豪吴晓奇
张豪,吴晓奇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1 引言
玉溪海绵城市项目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是全国建造海绵城市试点的第二批城市。将BIM 和三维立体模型的有效结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项目施工,管理,材料等等的数据信息,并且数据库可以随时根据项目的进度,变化等进行更新,调整。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使项目参数化,信息化,加深各参建者对项目的了解,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便捷迅速,快速的决策大大加快了项目的整体运行效率,进而提高项目的整体质量,减少重复施工返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2 BIM 技术的应用
2.1 项目概况
玉溪海绵城市整体改造工程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海绵化改造和排水管网分流改造等,总施工范围为11.02km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发展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管理等方面具有一个良好的“弹性”[1]。
以BIM 技术为核心,结合玉溪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立体三维模型和智慧工地平台,结合地形建模分析,虚拟AR 样板,综合应用三维场布、苗木三维还原等先进技术。
2.2 模型的分析和建立
在开工以前,为了更好的掌握该地的地形和环境等信息,需要对场地提前进行测量和建模,由此进一步掌握场地的多项数据,为开工建设提供更多的有利保障,同时为下一步勘察设计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同时提高土石方调配的效率[2]。
项目运用的思路主要为点→线→面,通过对各个数据的监测,将数据整合,通过对数据的二次还原,然后将数据导入相关设备里,建立相关的模型(见图1)[3]。
2.3 模型优化、图纸的绘制
初期阶段,需要先根据设计方提供的资料,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编制方案,同时构建模型,并且需要根据设计和现场实际情况绘制相应的图纸,组织人员对图纸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结合模型进行分析,把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来,并且由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修正,达到初期的目的[4]。
2.4 三维模型的运用
图1 实景建模
通过选择一个试点区,然后运用BIM 技术和三维立体技术,对整体试点区进行了模拟和优化。与原来的模式相比较,出图比较快,观测起来比较直观。园区内构筑物多且造型不一,通过对园区内的主要构筑物精细建模并通过三维坐标定位放置,如将鹤月轩、聂耳雕像廊架、景观小品等,在软件中转化成三维的立体模型,可以有效的改进施工策划和整体的布置。三维立体模型建好之后,施工工人可以通过模型对整体的工程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5]。管理人员和建设单位就可以通过模型了解工程整体,同时还可以梳理出现场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
2.5 AR 技术虚拟
在工程的改造中,主要包括一些路面植被,雨水排放设施等,通过AR 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城市居民可以看到改造后的效果图(见图2)。
2.6 智慧工地
该项目通过信息技术将现场施工的一些工作内容,管理内容和建立的智慧平台结合在一起,对现场实行高度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测[6]。同时结合BIM 和互联网技术,在移动的客户端也可以查看现场。
BIM 技术还与项目劳务人员管理相结合,对劳务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主要为:
①劳务人员全部进行实名制,刷卡进出项目现场,实时掌握项目现场劳务人数,工种配比,出勤工时等信息。劳务用工的花名册,考勤表等信息可直接输出;
②特殊的人员,培训后取得相关证书后方可上岗;
图2 效果展示
③信息进行落实登记,及时了解培训情况。
3 结语
此项目结合了目前比较前端的技术,通过更加有序和精细的管理,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质量,保证了人身和财产安全,减少出错风险,增加项目收益,为工程建设开拓了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