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造性破坏:深圳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2020-10-29钟春平
钟春平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一个区域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可以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到底哪些因素带来了长期的发展,其内在的驱动力或者机制是什么。从增长理论角度看,增长的动力一直为增长理论所关注。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客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生产难以扩张,产出难以扩大,因而难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层面,资本的扩张通常是存在限度的,资本的边际收益存在递减规律。此后,增长理论更多地关注内生增长理论,探索其中的内在增长动力,因而内生增长理论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可能的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边看边学类型的创新驱动、企业内生研发的创新以及熊彼特所阐述的创造性破坏。此外,文化及制度等都一度作为长期增长的可能影响因素。而深圳,作为一个变化巨大的样本,可以试着从中挖掘为何有些区域能够获得跨越常规的发展?有哪些理论特征能够更好地阐释其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
深圳的发展过程及其经验能否复制推广?这种快速经济增长能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哪些政策能够更好地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哪些政策可能不是关键和重点。深圳的经济规模从微不足道的水平快速增长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比较深圳与香港的经济规模,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相比香港,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深圳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规模已经超越香港。如果能够继续发展,或者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那么无论是深圳本身还是全国层面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反,如果最终陷入“趋同”假设,那么寻找动力和发展根源将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作为对早期的规模扩张发展的改进与突破,目标在于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如果能够实现跨越,自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作为全国经济的重要代表和模板,深圳在规模扩张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基础,有着较大的经济规模,创新能力也较强,制度创新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发展后劲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因此,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发展的条件和促进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圳发展的回顾与事实性描述
表1 深圳历年经济发展指标
(一)产出与长期增长的事实
在过去40年,深圳经济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在1980年,经济总量仅为2.7亿元;1990年则在上一年突破百亿的基础上,再达到171.67亿元;1996年超千亿元,在2000年达到2187.45亿元;2010年9581.5101亿元,接近万亿大关;2017年突破2万亿元,2019年则到达26927.09亿元的规模。从时间序列上看,总量在持续增加;在增速上,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整体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增长速度非常高。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表1和图1显示,随着整体规模的扩大,增速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收敛(趋同)规律,即随着发展水平越趋向稳态(steady-state)水平,增长的速度会相应下降。因而如何寻找后续持续增长的动力在短期内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如果能够实现目标中的高质量发展或者持续的增长动力,有可能增长速度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有可能通过创新等,获得进一步增长空间。因而如何获得长期增长动力将是关键。
图1 深圳的发展变化及整体状况
数据来源:Wind
(二)消费与生活水平
消费在一定层面衡量发展的成就及居民的福利,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用社会消费品总额指标衡量的福利水平在持续走高。消费总量的增长不仅反映出社会的活动程度,更反映出居民的福利。财政收入反映出政府的征收能力,财力也是政府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深圳的公共财政收入也在稳步增加。
(三)进出口及竞争力
深圳具有外向型经济特征,从进出口的规模看,整体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深圳在相当程度上担当了“开放”的角色,更多地参与了国际分工,并为其他地区的经济提供了海外市场的关联点。
从表2可看到,除了少数年份出口低于进口、贸易赤字之外(主要出现在1983-1986年),大多数年份出口高于进口,说明出口导向占据主导地位。同样,贸易层面的顺差说明,深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表2 深圳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四)技术水平与竞争力
在长期增长层面看,技术及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更好的技术意味着生产效率更高,产出更多,带来更高速的经济增长。随着参与更多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将会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专利本身看,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申请量上看,1991年申请量只有261件,在2000年升至4431件,2003年突破万件,2005年突破2万件,2007年达到35808件,2015年突破10万件,2018年达到228608件。授权量则显示了实际效果。数据显示,授权量不断增加,大体上有一半的申请最后得以授权,而2017年和2018年授权比重得以提高。
同时,国际专利申请显现国际层面的创新程度。2004年开始,该数据也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331件,2006年的1661件,2013年的10049件,到2017年的20457件。大体说明深圳参与了更多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见表3)。
深圳高新技术发展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企业数在2007年到2009年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此后到2013年稳步增长,2014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此后又大比例增长。大体对应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数呈现与企业数类似的变化特征(见图2)。
表3 深圳专利申请授权概况单位:件
图2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及从业人数状况
三、创造性破坏的证据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有着数量上的变化,体现为更高的产出、更多的消费和更高的资本水平,甚至更先进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创新及创造性破坏则是内在的动力和机制,这种竞争替代所带来的增长动力能在本质上带动长期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对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加以重点关注,分析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多少源自这种竞争替代机制。
(一)进出口主体及构成的变化
改革开放过程中,开放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进出口直接衡量了开放的程度与进程。在开放过程中,参与开放及国际竞争的主体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三资”早期无论是技术还是对海外市场信息的掌握都具有先天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度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学习模仿,并进行对应的市场拓展,该类型的企业获取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在进口方面,民营企业等展现出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获取信息、快速占领市场等反应层面具有优势,获得了最主要的市场份额。相比而言,国有经济在制度层面的反应较为缓慢,因而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大。
(二)就业主体及形式的变化
从表4的就业变化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份额不断减少,而民营企业就业份额在不断增加,对应的,集体企业的份额减少。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单位职工在在岗职工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大体说明早期发展初期的就业中国有经济占据的地位,同时,村镇就业人员绝对数量上最多,说明整体经济处于较为原始的农业经济阶段。
在深圳的就业构成中,其他类型占比非常高,一方面,意味着很多并没有在上述构成中;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选择的是自主创业。在统计指标上,“私营个体就业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表4 深圳各类型企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年末数)单位:万人
(三)企业类型的数量变化
企业类型大体反映企业主体的形式,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有所不同。在企业类型上可以看到,深圳发展初期,内资占绝大部分比重,大体说明早期经济是内向型的或者相对封闭型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并不活跃,企业的进出有着较大的限制。改革开放中的一个着力点是开放,因深圳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986年超过1000家,1993年 超 过10000家,2003年 超 过20000家,2007年超过30000家,2018年达到65282家。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积累,国内企业家的群体不断壮大,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几乎没有民营企业。1990年民营企业数为529家,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数目,但此后数量突飞猛进,1995年达到16160家,接近外资企业的数目,为内资企业一半左右。在2001年达到54888家,远超其他类型的企业。2018年,民营企业数量高达1900998家,占据最大的比重(见表5)。
(四)固定投资主体的变化
投资及资本积累对产出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对资本积累具有较重要的作用。从内资与非内资的比重看,出现了先高后低,再不断提高的过程,整体变化中有着多次变化和波动。国有和集体成分的投资份额同样出现了多次反复,大体上早期占据很重要份额,中间反复波动,但从绝对重要性看,呈现下降趋势。比较独特的是其他成分,早期占7.1%,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在1982年只有0.6%,但此后不断增加,1989年占26.0%,1992年达到31.2%的水平,此后有所下降,直到2006年才恢复到31.0%的比重。随后,整体比重呈现上升态势,2013年超过50%的比重,2019年占比达到58.1%。
相比而言,早期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1980年,在2000年前后也占据较高比重,但在2008年之后,两者的比重合计都低于20%(见表6)。
表5 深圳各类型企业的变化单位:家
表6 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按注册登记类型分)单位:%
(五)创新与研发主体
从创新的主体及数量上看,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及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整体上都在增加。从绝对数量上看,从事研发的企业从2009年的1018家增至2018年的3489家,专门设置研发机构的企业也从2009年的630家增至2018年的4348家。研发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404亿元增至2018年的1723亿元。从比例上看,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1.77%提升至2017年的2.73%。在新产品层面,新产品的开发经费及价值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2009年,新产品研发支出293亿元,新产品的产值为2794亿元;在2018年,新产品研发支出达到1539亿元,而产品价值超过万亿,为1.284万亿元的规模(见表7)。
当然,也存在着一直以来比较明显的问题: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低,即便是应用研究,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更多的是用于实验发展,可能更偏重应用和见效快的项目,这种研发投入结构对未来的发展后劲可能是一种障碍。
(六)技术的输出与吸纳
技术直接的输出与输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竞争力及其变化。从整体趋势看,无论是输出还是输入,数量在主要年份是增加的,大体反映技术之间的交流和技术贸易往来不断活跃(见表8)。
表8 深圳的技术市场输出与吸纳状况
表7 深圳技术创新的基本状况
四、深圳经验总结
第一,要素与产出增加。经济的发展需要要素的投入,包括更多的资本、劳动力,也会带来更多的产出、更高的进出口、消费和投资,财政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其中很重要的要素投入是,劳动人数在不断增加,特别对深圳而言,更多的外来人口和更多的劳动力使得要素投入得到了显著增加。同时,资本在不断增加,资本的不断投入使得产出不断增加。
第二,支柱产业还是内在增长机制。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某些行业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业、房地产及更多的高新技术行业。但事实上,在理论层面,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成为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金融与房地产,在一段时间内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但不可能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甚至是高新技术产业本身都不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相反,更多的证据表明,技术的不断引进及再创造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深圳的发展。
第三,竞争替代与长期经济增长。竞争替代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还是具体行业的变化,都需要考虑哪些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机制。在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速度快,很大的原因是趋同的力量使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远离稳定状态的发展水平,因而发展的速度较快。但随着人均产出的增加,源自趋同的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不断下降。后续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目前深圳正在从数量扩张驱动的发展过程过渡到创新驱动的发展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跨越,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加以实现。
第四,创造性破坏与深圳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将创造性破坏作为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深圳的发展大体印证了创造性破坏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各种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创新,一部分是技术创新。
五、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将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只会是创新和创造性破坏,支撑深圳发展的根本机制是制度层面的创新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创新,因而鼓励更多的创新是根本,这就意味着需要排除依靠房地产等带动经济的想法和思路。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必需的条件,资本的增加也能带来短期产出的增加,但资本本身并不会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甚至金融本身也不足以支撑长期经济的发展,相反,一旦过度专注资本及金融产业,对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衡量破坏与创新之间的关联。被替代是创新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减少保护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破坏机制,因而未来发展需要减少既有市场主体的保护诉求,坚决让被破坏的主体尽早退出市场,由此引导市场竞争。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减少各种市场进入障碍;另一方面,推动市场退出机制的顺畅运转,减少退出保护及障碍。
第三,更多地投入基础研究,同时,强化创新教育,铺垫长期发展的创新基础。基础研究对长期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不能一味在应用层面投入。同时,区域内居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很重要,虽然很大程度上,深圳的发展依靠的是更多的外部人参与竞争,但如果区域内的居民创新能力不强,有可能会变成“创造性破坏”机制中的阻碍力量,特别是这些阻碍力量掌握了土地、资本等资源,会降低创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