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经济“内循环”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

2020-10-29刘学莹

营销界 2020年29期
关键词:制造业传统经济

刘学莹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循环对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全球经济的萎靡、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安全等的考虑使得外循环明显受阻,内循环的启动迫在眉睫,本文拟从经济“内循环”必要性、传统制造业在内需中的现状、面临机遇和解决途径,来阐述国民经济内循环对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0 年7 月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到“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加快释放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内循环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 经济“内循环”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和贸易摩擦不断使得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期,中国经济出口增长也碰上了天花板,另外,很多国家开始反思供应链严重依赖国外带来的弊端,必然会搬回一部分产业到本地生产,中国以外需为主的传统行业全面过剩的局面日益加剧。

其次,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之一的劳动力红利随着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继。2012 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由劳动力净增加变为每年净减少200 多万,劳动力成本亦逐年增加,近几年内基本翻翻。依靠国民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形成新的劳动力红利也需要一个长远而缓慢的过程。

第三,强国战略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减少对外经济依赖。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经济成为强国,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各国与之相关联,由此奠定强国基础。2019 年美国GDP 总量是21.5 万亿美元,外向度只是GDP 的19.5%,美国过去十几年一直维持这个平衡的比例。欧洲这个22 个国家每个国家单独算的话,进出口的外向度都是每个国家GDP 的60%,但欧盟20 几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欧洲的进出口占欧洲的GDP 就是22%。在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当前国际环境下,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更安全,更符合强国战略需要。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也需要强大的内部需求作为支撑。一旦国内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掘了以后,进口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大量进口代表中国国内的老百姓相对富裕,有消化世界产品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大量进口意味着国际市场的地位就更高,贸易摩擦就更少,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就更强,同时进口多的国家拥有更多的货币支付的决定权,最近几年中国这种决定权逐渐增加和进口量的增加密不可分。

■ 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支柱性作用,我国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经济由制造业供给,制造业的兴衰,决定国运,这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据制造业的大部分。制造业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对国家财力的原始积累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但伴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制造业在发展中的也暴露出了很多辄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制造业中主要原料采掘的采掘业,制作成中间产品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为他们制造设备的装备制造业,和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度最大的两个轻工业部门食品和纺织在一直以来的时间里产能严重过剩,虽然经过供给侧改革,但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其次,制造业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渐趋弱化,增速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由于产能过剩,终端的需求疲弱导致利润-产出-投资链条在利润至产出的环节传导不畅,库存周期的视角下企业更新维护现有规模固定资产的紧迫性也将降低。同时盈利回落趋势也将制约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规划。

同时,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正贡献,但占比不高,对制造业投资拉动有限。技改或高技术制造业(如专用设备、计算机产品等)投资逐渐成为产业升级新方向,其绝对规模和占比提升的对未来制造业投资走势的影响将持续增大。制造业更新升级与产品研发密不可分,而产品研发需要有相对友好的需求环境护航,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下行趋势意味着大多数行业都将面临存量甚至减量博弈,因此技改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占比快速提升的难度较大。

另外,由于传统制造业利润率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传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消失,可是,新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已经出现。工业新技术革命和规模化经营,导致一般工业制成品价格逐渐降低,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则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造成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内循环的总需求。

最后,传统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无效供给挤占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很多消费品我国的人均消费量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达不到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消费观迭代提高了对人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质量、功能,甚至包括文化内涵。日本的马桶盖被中国人买断货就说明了高品质的国产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个体人群的个性化产品需求。自2020 年7 月1 日海南岛免税新政推出以来两个月免税商店销售额突破60 亿,主要为化妆品、手表、首饰等居民消费品。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恰恰反映了国民经济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

■ 传统制造业如何在扩大经济内循环的历史机遇中实现发展和突破

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是内循环的重要载体和不二选择。中国的研发费已经达到GDP 的2.2%,一年有22000 亿的投入,在世界排名第二。但是其中投资到核心、高科技、基础性的研发,只占5%约1100 亿,比例非常低。美国在核高基投入的研发费是我们的20 倍。另外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太低,我们国家建了孵化器一大堆,其实就是一幢楼,但这些孵化器成功转化生产力的路径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制造出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传统制造业才会焕发生机,反过来企业的产品就会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外循环经济的发展。

传统制造业要抓住在新基建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以新基建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步。现在我们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化革命,5G 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形成的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等,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基础产业的作用不可低估。比如化工产品的氢氟酸,主要是作为制冷剂,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汽车的制冷,但是如果达到电子级,则成为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辅助材料。因此,新基建动辄数万亿元的投资,为传统制造业尤其基础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制造业要善于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建立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融合和无缝连接。京东的反向定制(C2M)平台,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首个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的面世,走出了制造业与消费者联系的革命性一步。讯犀通过和淘宝上200 多个中小商家(主要是服装行业)进行试点合作,一步一步跑通了小单起订、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通过洞察需求和数字化制造,商家真正做到了按需生产,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发展和共赢。

另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当在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中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在旧建基过程中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但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新基建和消费升级为代表的内循环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比如日本新经济计划期间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减税降费、完善社保体系等等,扩大了民众的消费能力、整个80 年代日本人的工资增速长期高于GDP 增速,大部分民众都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购买力也一再提升,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政府要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中实现最大的市场化和适度引导,那么传统制造业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的梦想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传统制造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抓住新基建中的基础作用,善于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传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