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仇氏造像碑简考
2020-10-29黄登欣
文/黄登欣
(本文作者为汶上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博馆员)
章仇氏造像碑 局部
在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博物馆内收藏着一通隋代碑刻——章仇氏造像碑,亦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因碑刻标题下刻有大像主章仇禹等字,题名也多章仇字样,故名。
汶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古称“中都”。《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之间,险阻有湖山之据”1。汶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的集聚地。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政美谈。汶上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至唐宋时期成为北方佛教圣地。境内寺院林立,尤以昭空寺规模最大,宋咸平五年(1002)易名为宝相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封为皇家寺院,被誉为“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县境内西南部穿过,留下了素有“北方都江堰”美誉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章仇氏造像碑原在今汶上县刘楼镇辛海村三官庙前(亦有记载称三圣堂上)。但不同时期记载的地点似有不同。如有记载在“章仇村”“辛家海”“辛冢海”“辛塚海”或“城南辛家垓”等。可能是村名改变或著录者别字等原因造成的,但地点可以确指一地无疑。
一、关于章仇氏造像碑的记载
清末马焕奎编撰的《汶上县志》中提到章仇氏造像碑“碑载宋赵明诚《金石录》”2,但笔者并未在《金石录》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正如马焕奎所指出的汶上县旧志“亦不载”。其他清末以前的《山东通志》《兖州府志》等山东省地方志中也没有关于此碑的记载。从清代钱大昕所撰《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开始,先后被孙星衍所著《寰宇访碑录》、方若所著《增补校碑随笔》等收录。同时,有关山东的碑刻书籍如孙葆田《山东金石志》、法伟堂《山左访碑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等均有收录,还收录到清光绪年间的《山东通志》。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内务部为保存古物,命各省负责调查所属古物,并将调查结果分类列表上报。1919年,山东省102县完成调查,形成《山东古物调查表》,调查表分门别类列举了各县的遗迹、建筑、陵墓、金石等古器物的情况。章仇氏造像碑被调查表以《章仇氏造像记》 为题收入“金石”类3。
二、章仇氏造像碑基本情况
关于该碑书体,一般说“正书,开皇九年”4或“并碑侧俱正书,开皇九年”。由此可知是碑立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孙葆田《山东金石志》记载“除碑额佛像不计外,高五尺,广二尺半”2。阮元《山左金石志》则说该碑“高五尺七寸,广二尺七寸,厚五寸”6。今测得长宽分别为190厘米、90厘米,厚15厘米。该碑碑额为佛像,中央刻佛经,两侧有像主、菩提主、菩萨主等姓名。佛经为“佛在金棺上,云云,当是涅槃经也”7。因此,也就是“佛在金棺嘱累经一卷”8。经文17行,每行48字。“字经寸续左右”。但也有数据说该碑“碑文18行,行38字”9。碑文17行或18行的区别可能是由于碑刻标题及其下刻的文字是否计算造成的。每行48字和每行38字的区别则可能与该碑的命运多舛有关。据记载,该碑在明代断为两截。到清乾隆年间,“上截已断”10。金石家黄易任济宁州运河同知,偶然得到此碑拓片收藏,“碑碎为二。初拓惟有下段,乾隆辛亥(1791)春,余又得上段”。后来,该碑上半截又失一角。之后长期又不知所踪。对照古拓片可知,“自首行第8字至23字向左第十一行,断去三角形一片,毁百余字”11。20世纪80年代,汶上县将该碑下半截移至县城文化馆收藏。1997年,立于汶上县中都博物馆碑廊。2003年,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上半截。几经周折,转到济宁。2008年,在汶上县文物部门的努力下,该碑上半截终于回到汶上县中都博物馆。自此,该碑仍缺其上半截一角。
三、章仇氏造像碑的书法价值
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朝代。就章仇氏造像碑来说,也有此种转变的痕迹。细审是碑,可见楷隶兼备,以至个别字并用篆体。“书体略兼隶、篆”。不少人认为该碑与开皇十三年的《曹子建碑》均出自一人之手。保守地说,该碑至少“与《曹子建碑》为近”12。但也有较大的区别,与《曹子建碑》相比,该碑“在一个字中,有提笔,有卧笔,有的笔画瘦硬劲拔,有的笔画丰腴柔润”13。
章仇氏造像碑上部拓片
马焕奎认为该碑“字极尖利,硬瘦”14。碑文侧锋用笔从容不迫,突出强调点画线条的形态变化,形成鲜明的肥瘦对比和呼应。因此,此碑最大价值就是,透过此碑“已见褚遂良、颜真卿之先声”15。
注释
1清·赵祥星《(康熙)山东通志》卷五《形势》。
2清·马焕奎《(光绪)汶上县志》卷七《古迹》。
3内务部(民国时期),《民国京鲁晋豫古器物调查名录》,28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清·孙星衍所著《寰宇访碑录》卷二。
5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
6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
7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
8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
9包备五编著《齐鲁碑刻》,143页,齐鲁书社,1996年。
10清·钱大昕撰《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续卷·第一。
11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
12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
13包备五编著《齐鲁碑刻》,143页,齐鲁书社,1996年。
14清·马焕奎《(光绪)汶上县志》卷七《古迹》。
15欧阳中石主编《中国书法艺术》,200页,外文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