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论”双绝
——刍议孙过庭《书谱》的经典化历程

2020-10-29刘宇良

艺术品 2020年9期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坛

文/刘宇良

(本文作者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过庭 千字文第五本 25.7cm×82.5cm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书法史上,孙过庭《书谱》乃今草范本,直接承袭“二王”草书的衣钵,自唐以降,于后世书学影响颇大,至今仍被奉为学习草书的经典范本之一。近年的国展作品中,亦随处可见取法《书谱》风格的行草书作品。此外,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而言,它又是一篇精深广博的书学理论著作,成为历代书家必读的经典,以及书学理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书谱》作为书迹法帖的经典化历程

《书谱》自初唐问世以来,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反响,直至中唐时期,张怀瓘著《书断》,对孙过庭《书谱》给予点评,才令《书谱》首扬其名。张怀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所撰写的《书断》可谓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他所建立的品评体系中,分为神、妙、能三个层级,孙过庭被列入能品之中,地位并不高。与孙过庭共列能品且如今相对为人所熟知的书家仅有智永、薛稷,但大部分如王知敬、王绍宗、卢藏用等如今在书法史上几乎无闻。《书断》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1张怀瓘对孙过庭及《书谱》的评价既褒亦贬,肯定多于否定,这也使得《书谱》开始在唐代书坛上崭露头角。但好景不长,彼时的唐代书坛,又传来一种彻底否定的声音。稍后于张怀瓘的窦臮在《述书赋》中直言对孙过庭及《书谱》的批评:“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2此外,韦续所撰唐代著名书法论丛《墨薮》一书中亦未曾提及孙过庭与《书谱》。由此可见,唐代时期,孙过庭与《书谱》虽然开始在书坛上崭露头角,并获得一定关注,但彼时书坛对其评价尚存较大争议,并未获得广泛意义上的认可。

《书谱》的经典化历程在宋代发生了重要转折,北宋初年,随着当时书坛“尚意”思潮的蔚然成风,以及“溯源魏晋”书学思想的导引,书法的艺术性自魏晋之后又再一次得到升华,书法的“抒情”作用获得进一步认可,行草书作为最能表现和表达人内在情感的书体,逐渐受到主流书家喜爱。作为唐代承袭“二王”书风一脉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之一,《书谱》的艺术价值在北宋重新得到审视,当时书家对《书谱》的评价相较于唐代而言,也发出了更多肯定的声音。像米芾这样恃才傲物、极具个性且鲜少褒扬他人者面对《书谱》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3在米芾看来,《书谱》的风格面貌既体现出对王羲之笔法的精微领会,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甚至认为在整个唐代,对“二王”草书笔法的传承,无人可超孙过庭。但学者出身的朱长文延续窦臮的看法,评孙过庭草书:“病其体多同,而格不高尔。”4对此,王诜则有不同观点:“虔礼草书专学二王……而窦臮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余固已深疑此语,既而复获此书,研穷之久,视其兴合之作,当不减王家父子。至其纵任优游之处,仍造于疏,此又非众所能知也。”5朱长文虽有质疑,却也无法阻止《书谱》得到北宋书坛官方主流的认可。

书法史上,任何一件作品是否成为经典,除了得到当时主流书家及官方的高度肯定外,还有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即是其被作为刻本的传播。古时并不像如今影印技术这般发达,大部分人想要学习书法,只能通过原作墨迹的刻本临摹学习。宋代开始,帖学之风兴盛,刻帖就此流行,刻帖也成为现代影印技术诞生之前,复制与传播书法墨迹的最佳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传播和学习书法作品,故刻帖本身就具有树立经典的指征。

宋徽宗时期,《书谱》真迹被内府收藏,并首次被摹刻上石,做成刻帖。启功先生在《孙过庭〈书谱〉考》一文中提到:“《书谱》墨迹被摹刻上石,做成刻本,最初始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对《书谱》首次被刻帖的细节,陶宗仪《辍耕录》所记最为简明扼要:“初,徽宗建中靖国间,出内府续所收书,令刻石,即今《续法帖》也。大观中又奉旨摹拓历代真迹,刻石于太清楼,字行稍高,而先后之次,与《淳化》则少异。其间数帖,多寡不同。各卷末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此蔡京书也。而已建中靖国《续帖》十卷,易去岁月名衔,以为后帖。又刻孙过庭《书谱》及贞观《十七帖》。总为廿二卷,谓之《大观太清楼帖》。”6此次刻帖工作是由宋徽宗亲自下旨举办的官方活动,《书谱》被刻入《大观太清楼帖》这一事件也表明它的艺术价值已得到官方认可,也为它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进行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数年之后,宋徽宗改年号为宣和,宣和年间,徽宗命文臣主持编撰《宣和书谱》,著录了宣和年间御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共一千余种,《书谱》被著入其中。《宣和书谱》赞孙过庭曰:“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7《书谱》于北宋末年接连被内府刻帖并著录,在得到当时官方与主流书家肯定的同时,影响力不断攀升,从而也标志着其经典的地位得到初步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王”真迹少存,《书谱》渐渐成为后世学书者窥得“二王”笔法的门径,其在明清时期被诸贤称赞不绝,经典的地位得到不断深化与巩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专门为《书谱》在唐代受到窦臮的批评而鸣不平:“孙虔礼书,《书述》(按指窦臮《述书赋》)谓其万字一类,风行草偃,轻之也至矣。今所书《书谱》,令后人极力摹仿,尚自隔尘,以此知古人不可及也。”又云:“此帖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细玩之,则所谓一字万同者,美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8此外,李日华亦力挺孙过庭道:“孙过庭书,可谓变动之极矣,昔人尤以‘千字一律,如风偃草’短之,何也!”宋啬《书法论贯》称其“妙在疎旷”,杨慎《墨池琐录》谓其“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9明末清初著名鉴藏家孙承泽曾有幸收藏《书谱》真迹,得以近距离赏读,赞之曰:“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10刘熙载《艺概》则云:“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11甚至就连尊碑抑帖的碑派大家康有为也对孙过庭《书谱》给予高度评价,且认为此是学习草书的必由之路。《广艺舟双楫》云:“学草书先写智永《千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12另据启功先生考证,《书谱》自宋徽宗时期首次被刻帖直至清末,历代各种摹刻本多达近二十部。13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书谱》在元明清持续被视为经典的事实。

唐 孙过庭 书谱全卷 26.5cm×90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书谱》作为书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

《书谱》除了作为书迹法帖的经典之外,亦是一篇丰赡而精湛的书学理论著作,其论述的内容包含了书法技法、书法批评、书法美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如今耳熟能详的“五乖五合”“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人书俱老”等经典书学思想皆出于其中。近现代研究《书谱》的专家朱剑心先生曾以“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14来概括《书谱》的理论内涵。而《书谱》作为书学理论初步获得经典的地位,相较于其作为书迹法帖而言,则略晚一些。

《法书要录》是现存首部体例完整的书论专集,由唐代张彦远纂辑,书中收录自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近四十篇。被学界视为研究唐代及唐以前书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文献依据。据笔者查考,《书谱》的文本内容并未被张彦远收录于《法书要录》中,这也间接佐证了《书谱》的文本内容在唐代未受重视的事实。北宋初年,朱长文编撰《墨池编》,其本体例上仿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录汉代至北宋初年的书论著作。相较于《法书要录》而言,《墨池编》收录范围更广,编次和评论更加严谨精审。但遗憾的是,《墨池编》亦未将《书谱》文本内容收录于其中。

随着《书谱》的艺术价值在北宋得到广泛认可,其文本内容的理论价值也终于在南宋得到肯定与发展。宋高宗留心艺文,赞《书谱》“匪特文辞华美,且草法兼备”。高宗的赞赏也使《书谱》文本内容愈发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标志性事件是姜夔《续书谱》一文的诞生,其文的问世则令《书谱》在南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此朱剑心先生评道:“宋世诸贤,惟姜夔之续《书谱》,时引其语。尧章之作,虽不免如狗尾之续,然其推尊过庭,而甘心步其后尘,则其佩服可知也。”15如今存世的《书谱》,实际为一篇序言,原书已佚。姜夔所作《续书谱》的主要意图,即是在原有基础上将《书谱》文中所论述的书学思想进一步阐释发展,以补《书谱》语焉未详、言辞未尽之处。此书著成后,谢采伯于宋宁宗嘉定元年刊刻成集,并开始在市面上流传。姜夔本人的影响力在南宋文坛颇为突出,有后世学者甚至将其比喻为“盛唐之李杜”。因此,《续书谱》自成书以来便受到文坛和书坛的广泛关注,人们如欲解读《续书谱》文中要义,必然需要结合《书谱》共行参读。《续书谱》的问世也对《书谱》书学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因如此,《书谱》的理论价值愈发受到当时书学研究者的重视。南宋末年,陈思编撰《书苑菁华》,此书后来与《法书要录》《墨薮》《墨池编》并称为唐宋四大书法丛纂。《书苑菁华》收录前人书学论著一百六十余篇,《书谱》终获收录其中,自此,《书谱》作为书学理论经典的地位得到初步确立。

明清以来,《书谱》的理论价值持续被后世肯定,影响力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深化、夯实了其书学理论的经典地位。对于《书谱》的文本内容,陈奕禧《绿荫亭集》不吝称赏:“《书谱》所述,溯古迈今,追微阐妙,穷极议论,体势笔法,发露殆无遗蕴。”16朱履贞《书学捷要》赞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17包世臣《艺舟双楫》则谓其:“腴词掩理,故删浮言以显明理。但亦笃信其论书之语,颇能推阐入微,并在《安吴论书》中多引用《书谱》中语以为学者告。”18近现代书法大家沈尹默《书法论丛》则言:“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阅读的文字。”近百年来,学界对《书谱》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尤其在二十世纪中叶,沈尹默、启功、朱剑心、甄予等知名学者先后发表关于《书谱》的研究著作,掀起一股《书谱》热。

三、结语

《书谱》自初唐问世,在唐代后来的两百余年中饱受争议,未能得到当时书坛的广泛认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与当时书坛主流的审美趣味不甚相符所致。它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先后初步获得艺术与理论的双重经典地位,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内因上来说,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丰赡的理论价值,从外因上来说,它体现的艺术风格与所倡导的理论旨趣同时与宋代书坛的审美思潮产生了契合。

综上所述,《书谱》作为书迹法帖的经典地位在北宋得到初步确立,其作为书学理论的经典地位在南宋得到初步确立。元明清时期,《书谱》并未因时代审美思潮的转换遭到贬斥,而是持续得到后世推崇赏扬,经典的地位不断得到夯实与巩固,直至今日,仍被奉为学习草书的圭臬和书学理论典范。

《书谱》具备一种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价值,即书与论的经典化统一。这也给后世学书者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学书体验,在临帖的同时,亦能拜读一篇精湛的书论,不仅能得到技法上的锤炼,于书学真谛更能随时颖悟。所谓知行合一,笔札深处,每与文中妙义相契共鸣,即是一次高效的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艺文并赏,亦属《书谱》独有之佳趣!

孙过庭书谱清拓本

注释: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3页,2014年。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56页,2014年。

3宋·米芾《书史》不分卷,明刻百川学海本。

4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董文《中国历代书法鉴赏》,97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6启功《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69页,1981年。

7宋·宣和书谱二十卷,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朱剑心《朱剑心艺文存稿》,121页,三晋出版社,2013年。

9朱剑心《朱剑心艺文存稿》,121——122页,三晋出版社,2013年。

⑩唐·孙过庭,冯亦吾注释《书谱解说》,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11清·刘熙载《艺概》卷五,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

1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859页,2014年。

13启功《启功丛稿》,中华书局,70——75页,1981年。

14朱剑心《朱剑心艺文存稿》,119页,三晋出版社,2013年。

15朱剑心《朱剑心艺文存稿》,121页,三晋出版社,2013年。

16唐·孙过庭,冯亦吾注释《书谱解说》,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17清·朱履贞《书学捷要》,19页,中华书局,1985年。

18唐·孙过庭,冯亦吾注释《书谱解说》,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书坛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孙过庭《书谱》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