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陈三立
2020-10-29邹典飞
文/邹典飞
(本文作者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陈三立坐像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世称“散原先生”,别署衍君、闲园、蜕园、神州袖手人等,室名“散原精舍”,江西义宁人。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陈衡恪(陈师曾)、史学家陈寅恪之父。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参与戊戌变法,助其父在湖南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与其父同被革职,自此以诗书自娱,并一度投身实业。辛亥革命后,避居杭州、匡庐、浔阳间,后回南京,晚年迁居北京西城。1937年,年事已高的陈三立因愤恨日本侵略者的行径,忧愤成疾,拒不服药而病逝于京城。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著有《散原精舍诗集》《庐山诗录》《散原精舍文钞》等。在诗坛中,陈氏具有很高的地位,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评其为“天魁星及时雨宋江”1,尊为同光诗坛的祭酒,是公认的“同光体”领军人物。他的友人、同光诗坛名宿陈衍赞之曰“五十年内,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2,郑孝胥亦赞陈氏为“卓然大家”3。新派诗人梁启超、黄遵宪对陈氏之诗赞许有加,梁氏谓其诗“醲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4。时人还有将其比作旧俄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者,亦有人将其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东方两大诗圣”5。陈三立诗宗法“江西派”,推崇苏、黄二家,但并不囿于二家之成法,他擅长借唐宋诗人之审美经验进行渲染,用特定的诗境抒发出内心的愤懑,实承杜少陵之心脉,时人评其诗“古奥雄奇胜”6,陈三立之诗苍茫排奡,真气磅礴,非拘泥于旧法,亦不事雕琢,自有一种雄浑的气象,正如陈衍所评:“散原为诗不肯作一习见语,于当代能诗钜公,尝云某也纱帽气,某也馆阁气,盖其恶俗恶熟者至矣。少时学昌黎,学山谷,后则直逼薛浪语,并与其乡高伯足极相似。然其佳处可以泣鬼神、诉真宰者,未尝不在文从字顺中也。而荒寒萧索之景人所不道,写之独绝逼肖。”7从中足见陈三立在诗坛之地位和影响力。
清末民初,陈三立以诗名世,他的书法因其诗名而备受世人推崇。1926年1月5日《申报》曾刊有《陈散原先生书例》:“堂幅六尺二十元,五尺十二元,四尺十元,三尺八元,横幅同。屏幅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横幅同。楹联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纨折扇每叶六元。卷子每尺六元,册页同。匾字每尺六元。题签名刺每字二元。金笺加半,来文加倍。寿屏碑志不书。润资先惠。约日取件,墨费加一成。收笺处:上海各大笺扇店、杭州白傅路一号。朱祖谋、王乃徵、曾熙、谭泽闿、冯煦、王秉恩、余肇康、夏敬观、陈夔龙、吴昌硕、汪贻书、赵尊岳、郑孝胥、吴庆焘、俞明颐、袁思亮同启。”8陈三立书以名贵,客观来讲水平上似乎难与其诸多擅书友人等埒,然陈氏书法润例的价位却并不逊色于后者。
陈三立生于清代中晚期,早年应举业,书法曾受过系统的馆阁体训练。清光绪八年(1882),陈宝琛典试江西,陈三立即为陈宝琛所得士,并深受陈氏的赏识,自此陈三立对陈宝琛执弟子礼。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三立北上京城,谒见其师,是时陈宝琛八十七岁,陈三立八十二岁,师徒均高龄,再次聚首,谈及往事,感慨系之,此事亦成为民国时期的一段士林佳话。9
从目前所见陈三立的书法和相关资料来看,陈氏似乎并不擅书,尤其是科举取士必备之馆阁体书法。据其自撰《亡室罗孺人行略》中记:“孺人(陈三立妻罗氏,陈师曾之母,早卒。后娶俞氏,为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陈登恪之母)尝规余勤学,又日讽余习楷书取科第,余笑而以为俗,孺人曰:‘俗否,在人耳。岂作翰林便俗耶?’”10从中足见罗夫人对丈夫陈三立的鞭策,此一故事亦反映出陈氏拙于馆阁体的事实,此后陈三立在仕进中颇多坎坷,亦与其不擅馆阁体有着一定的联系。
清光绪十二年(1886),陈三立得贡士11之后并未应殿试。三年后(1889)方成进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据徐一士撰《谈陈三立》记:“(陈三立)壬午乡举后,旋于丙戌会试中式 。是年未应殿试,己丑成进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时有礼部书吏某冠服来贺,散原误以为缙绅一流,以宾礼接见;书吏亦昂然自居于敌体。继知其为部胥,乃大怒,厉声挥之而出。书吏惭沮而去,犹以‘不得庶常,何必怪我!’为言,盖强颜自饰之词。散原岂以未入翰林而迁怒乎。”12书吏不顾尊卑之别被斥亦属情理之事,但其自言“不得庶常,何必怪我”,亦是对文末“散原岂以未入翰林而迁怒乎”的另一种注解。另见清光绪十三年(1887)陈三立致许振祎书中云:“三立谬举礼科,以楷法不中律,格于廷试,退而习书。”13亦映证了陈三立在仕途最后阶段中的典试未能入彀,实是因“楷法不中律”而无缘翰林院,为此陈氏亦有几分无奈和愤懑,对书吏的怒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话说馆阁体在清代是文人士子必须重视的技能,士子自幼即在私塾中练习书法,通过 “描红”“双钩”到临摹字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各级严格的考试,在最后的角逐当中,书法好的士子往往可以受到破格重用。尤其是在明清两代,这种风气变得尤为盛行。康熙时,翰林高士奇并非进士出身,且家境寒微,但“皇上因其字学颇工,不拘资格,擢补翰林”14。而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于殿试、朝考两次答卷均压倒众人,却因殿试时“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最终无缘翰林院。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懑,他还著成《干禄新书》,并令其家中女眷学习馆阁体书法,发出了“今日之翰林,犹足道耶!我家妇人无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书法也”15的狂语,以表达其对馆阁体之鄙视。故此来看,陈三立亦因拙于馆阁体与龚自珍有着相似的境遇。
行楷书轴
为刘海粟题《扬国之光》
致龙榆生书札
陈三立的运气比龚自珍强,龚氏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属于馆阁体最盛行的时期,他无法逃避科举考试重视馆阁体的客观事实。而陈三立生于清中期,1905年科举即废除,馆阁体书法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加之时代的变化,书法的发展也呈现出碑帖并存的趋势。因此世人对陈三立书法的评价,不单纯以馆阁体作为准则。如他的友人梁鼎芬评其书“如古玉出土,黯然无光,而精彩内蕴,真可宝贵”16,似是从书法审美角度来评价陈氏的书法,据闵孝吉《苣斋随笔》中记时人认为陈氏书法“以朴厚胜,其使转颇近包安吴,用墨浓,无点画不周到,亦如其人”17,俞大纲评之曰“法山谷,略参以北碑”18,则是结合碑帖视角对陈三立书法进行综合品评。笔者认为陈三立书法如时人所记“使转近包安吴”,到余大纲的“略参以北碑”均反映出了一个事实,评价者以碑派视角评价陈三立书法。据笔者研究,碑派书家中有很多即拙于馆阁体,如碑派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帖学上就缺少些许天分,特别是馆阁体不甚擅长,故而倾向于碑派,随着碑派书风流行,一些评价者也倾向用擅长碑派书法的说法而掩盖前代书家拙于帖学的事实。
笔者见《苣斋随笔》中载有一则故事亦颇值得玩味,其中记陈三立居庐山时:“某日翁(陈三立)座中满宾从,皆为晚辈,翁云,我平生所业,汝辈试各为等第,毋得面谀,言者逾半,翁不一为可,有客起云:‘翁书法最上,文次之,诗又次之。’翁笑称善,呼彦和(陈三立次子陈隆恪字)出佳酿款客,且云饭罢当为汝辈作书,是日客各有所获。客既散,彦和相送,客指其侪曰:‘今日无某之善对,君等安得醉饱,且见翁之即席挥毫邪。’”19从中足见“书法”在陈三立心中之地位,此善对之客一言正好搔到了老人的“痒处”,不仅使当日之客均获赠陈氏墨宝,还得到了佳酿珍馐的款待,此故事也可看出陈氏对于书法的重视。
纵观陈三立书法,他早年应下过一定的功夫,最初似取法唐楷,致力于颜真卿、欧阳询,得鲁公之厚重,率更之谨严,后专学“二王”,兼工苏东坡。他的书法以行楷居多,将王字之飘逸和苏书之典雅结合,并掺入汉章草及北碑笔意。在结体上,保留了颜、苏之圆融苍润体势,以超逸之诗才予以驾驭,形成了一种庄严醇厚,清新俊雅的碑帖融合风格。其书看似不经意,却给人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感;他还偶作隶书,得汉碑之天趣,一改隶书扁方之体势,以篆书修长之结体加以延伸,更为精整可爱。陈氏先生书法最为可贵之处在于蕴含着诗人独有的空灵气质,将其书学境界进一步提升,达到了一些专业书家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朱益藩、陈宝琛、陈三立合影(从左至右)
楷书七言联
注释
1汪辟疆撰、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16页,中华书局,2008年。
2郭延礼撰《陈三立的诗文浅论》,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版》,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同2。
4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1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5高拜石著《新编古春风楼琐记(六)》,75页,作家出版社,2004年。
6郭延礼撰《陈三立的诗文浅论》,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版》,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陈衍著《石遗室诗话》,陈衍编《近代诗钞》,132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8王中秀、茅子良、陈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18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9徐一士撰《一士类稿》,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140——1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陈三立撰《亡室罗孺人行略》,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版》,15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1贡士:清代科举会试考中者,第一名称会元。新贡士的朱、墨卷要由皇帝选派大臣进行磨勘,还要到礼部填写亲供,并在殿试复试,磨勘和复试合格才能参加殿试。邱远猷主编《中国近代官职词典》,8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12徐一士撰《一士类稿》,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14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陈三立致许振祎书》,李开军辑释《散原遗墨》,24——25页,凤凰出版社,2020年。
14金诤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1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清·小横香室主人编《清代野史大观(四)清朝艺苑》第十卷,61页,上海书店,1986年。
16李开军撰《陈三立写字》,李开军辑释《散原遗墨》,4——5页,凤凰出版社,2020年。
17参见《闵孝吉文选》,http://www.doc88.com/p-9909382137375.html。
18李开军撰《陈三立写字》,李开军辑释《散原遗墨》,5页,凤凰出版社,2020年。
19参见《闵孝吉文选》,http://www.doc88.com/p-990938213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