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研究

2020-10-28王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都江堰乡村旅游

摘  要:随着灾后重建的逐步完成,都江堰除了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外,灾后重建也成了吸引旅游者的因素之一。而定居点的建设是灾后重建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關于定居地点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研究是比较单一的。本文基于对都江堰进行实地访谈,对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的意义和可行性、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都江堰定点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实质就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乡村旅游

1引言

都江堰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因上千年的水文化(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享有“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们来到都江堰不仅可以拜谒李冰的独具匠心还可以到青城山去问道。但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都江堰制造了极大的创伤。随着灾后重建的逐步完成都江堰迎接旅游者不再单是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灾后重建的显著成绩等着游客们的检查。当今社会讲求的是“以人为本”,灾后重建规划中定居点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这样都江堰的定居点的发生了改变,因此“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研究”将为都江堰走和谐、绿色旅游发展道路尽一点力。

1.1问题的提出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西北部,其东南的成都平原以之为轴心,向东呈扇形展开,其西北是上升迅速的高山及与之相连的高原。都江堰市即处于高原,平原过渡之间。成都地区经济发达,对都江堰市经济辐射力强,阿坝州资源丰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两个经济区对外辐射的节点恰好在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近3O年年平均温15.2℃,都江堰市各月的舒适指数是:l一4月稍冷,5月凉,6—9月舒适,lO月凉,11、12月稍冷。各月的风效指数是:1—4月凉风,5月舒适风,6—8月暖风,9月舒适风,10-12月凉风。由此可见都江堰全年均适合开展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都江堰统筹城乡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08年的5.12地震都江堰原有的社区无情的被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定居点的建设。

目前在业界,一提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都是成都地区的农家乐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村寨为代表,关于定居地点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研究是比较单一的。同时关于都江堰定居点建设的相关文献的比较丰富,关于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也是相当成熟但缺乏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本论文研究的实质就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

1.2国内外当前研究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和国外相比,从产品体系到市场发育状况,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从国内来看,由于经济水平存在东西差异,乡村旅游在各地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以区域经济的不同水平来看,大致可以划分出3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经济发达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地和经济水平介于其间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是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农户等经营主体的组合,西江苗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着重突出了“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云南泸沽湖摩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社区也是主体,其中落水村社区采用自治旅游模式。2006年,“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其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成功案例向世界各国推广。西方社会17世纪进入工业革命,20世纪中后期进入后工业时代,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拥有广泛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和较长的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杨玉山(2000)根据国外乡村旅游的实践,将国外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阶段、度假阶段和租赁阶段。在过去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阶段的划分模式,即按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把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概括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3个阶段。目前,除一些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外,租赁体验型的乡村旅游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推广还不是很快,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2.1 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

2.1.1 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乡村旅游以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农业生物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旅游资源,其核心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明显区别于城市景观的乡村生态景观【1】。

2.1.2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

四川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是成都“农家乐”和民族地区的“村寨游”,分别代表都市依托和景区依托的两种类型的乡村旅游[4]。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有人口578.6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地域面积约30.12 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55. 15%。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总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均列全国民族八省(区)第五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4]。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肩负着“扶贫旅游”的重任,仍然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成都“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1987—1991年):成都市郫县的友爱民俗旅游村依托其传统的盆景苗圃优势,发展民俗旅游;发展阶段(1992—2002年):省委领导题名农家乐,并确立“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规范阶段(2002年—今):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下一步工作重点还将制定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逐步构建以成都市区为中心,延伸周边区市县的梯次发展布局[5]。

2.1.3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都江堰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地区,都江堰乡村旅游正面临着由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转型升级。都江堰是我国少有的拥有双世界遗产的优质旅游城市。都江堰乡村旅游业依托都江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发展状态。2006年,都江堰城乡旅游人次达到了305 万;到2007 年,仅乡村旅游人次就达到了217 万乡村旅游收入19 502 万元。08年地震后,都江堰乡村旅游业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后其发展势头比震前更加迅猛。2009年1—6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次达130万,旅游收入达2亿元,分别是2007年同期的146.41%和260.67%。都江堰已经形成了虹口乡高原新村、安龙镇徐家林盘、紫坪铺镇沙湾村、蒲阳镇花溪村、大观镇茶坪村、石羊镇桃花源、青城后山泰安古镇等乡村特色旅游点[6]。

血液。

3 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分析

从整体规划来看,都江堰地区的定居点建设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了与旅游要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业发展与定居点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格局。定居点建设成了都江堰旅游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许多乡镇,如柳街镇直接或间接、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业大局中来。

3.1定居点直接作为旅游参与主体

灾后重建,让许多乡镇都焕然一新,并且由于他们紧邻重點景区,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必然形成大量服务要素的集聚,同时也能进一步开发为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如壹街区)。这样不仅充分开发了这些定居点的建设,同时完善了旅游资源,而且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返回故土创业,进一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这些定居点和旅游的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

3.2定居点建设提供旅游服务

乡村旅游是休闲体验式的旅游活动。根据游客的需求,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的定居点配置了住宿、餐饮、购物和停车等服务设施,农民为经过该地的游客提供独特优质的食、住、购等服务。

4 都江堰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4.1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根据都江堰当前的发展现状,立足旅游业自身特点,在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整合、推动、协调、保障作用。从政策调整、设施建设、垫资引导、市场推广、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各个方面实施游泳区一体化动作,实施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双 低的资源有效配置。优化区域内的投资创业环境,集中公共资源、社会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从而带动都江堰旅游业高起点的复兴。

同时,也要激发居民的参与。Sautter和Leisen较早研究了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关系及与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社区是定居点的进一步延伸,它们的主体都是由居民组成。唐晓云等认为“社区(含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最关键的群体。”【9】社区主机可能是以组织的形式涉足乡村旅游,也可能是以个人的形式参与。通过调查发现,定居点的居民大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都江堰旅游的发展过种中,逐渐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和谐发展局面,这在很大程序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2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可持续发展以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为最终目的,并实现人类当前利益与子孙后代预期利益的均衡。都江堰地区的定居点与乡村旅游的整合发展,有利用实现旅游业开发区域的产品、服务、管理和环境的协调,实现控制区域景观和环境的整体和谐,实现旅游区与定居点、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旅游经济与定居点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也有利用实现政府、民众、经营者的互利共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3坚持绿色发展路线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路线。生态是我们的资源,绿色是我们的财富,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深化绿色理念,树立绿色乡村旅游理念。都江堰地区的定居点与乡村旅游的整合发展决定了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必须有效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加强对资源开发的利用,对乡村旅游资源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强对定居点设备设施的保护从而提高定居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4加强宣传工作

在都江堰地区的定居点与乡村旅游的整合发展的同时,首先应该对各行各业和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网络杂志、导游宣传讲解及当地居民的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该整合模式的认识,使该整合模式顺利的开展。

4.5管理水平

要使得该模式顺利开展不仅要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定期请相关专家对从业人员实施从宣传、接待到环境卫生等全方位的培训,组织部分从业人员代表到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建立相应机制,使这种培训学习经常化,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定居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结论

对乡村旅游及定居点建设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只是对该问题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研究,许多问题表现出不成熟性,本文只是对都江堰定居点和乡村旅游互动的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由于作者水平、经验、时间的限制以及资料缺乏等问题的限制,本文未能对都江堰定居点建设和乡村旅游互动的具体方法、所需条件、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具体地探讨。这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所涉及的乡村旅游地还不够全面,样本地数量也比较有限,地域也只是限于都江堰,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地的覆盖面,以得到更为可靠的数据。对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将是本课题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梁慧.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J].交通运输.2010年第36期.154-155

[2]  邹统钎,马欣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规制[J].杭州师范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28卷2期.64-67

[3]  赵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整合发展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8月.第28卷第4期.23-26

[4]  董庆佳,袁力,刘雪莲.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及特色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61

[5]  刘舸,保继刚.都江堰旅游区位分析及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4(02).86-88

[6]  蒋萍,王昊伟.都江堰打造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 14期.107-109

[7]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3期.62-67

[8]  周俭,俞静.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策略分析——都江堰“壹街区”营造实践[J].建筑学报.2010年09期.33-37

[9]  唐晓云,赵黎明.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6卷第2期.93-97

作者简介:王璨(1989.1-),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助教,学士学位,专业:旅游管理,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猜你喜欢

都江堰乡村旅游
蝶恋花·过都江堰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浅谈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环境分类及作用
拜水都江堰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