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里的个体孤独
2020-10-28杨蕾
杨蕾
摘 要: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系列作品与“自由、平等、博爱”的集体意识的高级阶段相对应,但抛开时代精神的话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真正包含着的是对个体困境的表达和对个体孤独的思想关怀。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色彩”展现了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在希望中解脱,而孤独始终伴随着个体自身,这也是现实中每个个体的真实缩影。
关键词:色彩;绿色;镇静;希望
十八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在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思想束缚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形态。法国国旗的寓意正是取自于此。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高级精神阶段,因此在诸多电影理论中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系列作品中的《蓝》对应了“自由”,而《白》和《红》也都分别对应着“平等”和“博爱”。
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明确表示过,他的作品旨在显示人的个性化,并非时局动荡或者难以明晰的哲学思想。所以,跳出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仅从导演的艺术创作角度去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就会发现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话题里真正包裹着的是对个体困境的表现,以及现代人所处的常态化孤独的诉说。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是如何体现个体的希望和自身的孤独,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蓝》中的“绿色”进行分析。
一、“绿色”是镇静的警示
电影中的符号“所看”和“所表”并不是一致的,它之所以能在电影中具有艺术性,在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着差异性,“能指”是外在的形,“所指”则是其内在的义。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中,最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就是“色彩”,甚至影片就是以颜色命名。电影《蓝》无疑将蓝色作为主要的语言符号贯穿了影片始终,并且外化着人物情感。但有一个非蓝色的颜色也被频繁使用,在蓝色语境下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绿色”。不仅仅是《蓝》,在《白》、《红》中除了片名的本色大量出现外,“绿色”多少在片中占有了一定的使用比例。
《蓝》在车轮地面摩擦的声音中开场,第一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是朱莉的女儿,车辆行驶在隧道中,“红、绿”交替的隧灯映在女孩儿的脸上。红色和绿色作为互补色出现在了画面中。“绿色”的表象含义是我们熟知的“大自然、生命、活力”。但此时的绿色作为互补色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能指”。在德国心理学家海勒的《色彩的性格》中对于红色和绿色同时出现时,是将绿色作为中立色来解读,赋予绿色的寓意是“起镇静作用”。当绿色灯光不断闪映在女孩儿面无表情的脸上时,绿色在此刻需要镇静的是什么?下一个车管漏油的畫面就给出了会发生车祸的悲剧答案,而绿色的出现并非是镇静画面中人物的情绪,而是观影者的期待心理。同时隧道中出现的绿色,是夹杂着黑色和黄色一起出现在,再次将画面中的绿色带向了消极的一面,暗示着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并不顺利。
二、“绿色”是希望的外化
这种“绿色”大面积充实的画面,在车祸后朱莉住院时;朱莉在旧家与奥利弗交流时;还有在搬进新家自我解脱前都曾大量出现。但并不像“蓝色”一样作为形色出现,而是和隧道光相同,以光色的形式填充了整个画面,每一次“绿色”的出现也寓意着不同“希望”的产生。
车祸后在病房修养的朱莉,得知有关丈夫和女儿的消息时,特写画面中前景是朱莉痛苦难掩的表情,背景的空间被大量绿色色调的光色充斥,此刻的绿色所赋有的含义就成了“希望”。我们从朱莉企图自杀就能看出她不愿接受家人离世的现实,她希望这不是真的,她希望丈夫和女儿活过来。在看完葬礼视频后,她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便径直地走向医生办公室企图寻药自杀。她走过的医院长廊也被绿色的色调笼罩着,这时她的希望是“自由的死”,企图用另一种方式与家人相聚。但现实是她不能“自由的死”,只能自我孤独的活着。
所以,在离开医院后,朱莉开始丢掉关于丈夫和女儿的一切,包括她自己认为可以换掉的感情。在朱莉向奥利弗发出“求爱”信号时,画面背景是墨绿色的光色色调,和在医院使的绿色相比更深更厚重。这种光色色调在奥利弗出现在朱莉旧家时就一直存在,包括两个人交流、接吻时作为了固定的背景色调,一直持续到事后清晨。这一情节段中的绿色取代了蓝色占领了大部分画面,这也是朱莉极度解脱出悲伤困境的渴望的外化。她希望通过换一个伴侣能够产生新的感情,进而忘掉对丈夫的思念,但现实是,她真的勉强不了自己。于是本可以脱离孤独的她,又再一次回到了自我孤独。
不难注意到的是,朱莉搬到的新家,外面的环境都呈现出绿色的色调,门口外的天窗玻璃映着反射下来的淡绿色的光,有老鼠的储藏间更是被绿色的光色照亮着。朱莉被反锁在门外,楼梯间灯突然灭掉时墙壁映出大面积的墨绿色光色。虽然换了没有任何人认识她的新环境,但朱莉依旧无法摆脱痛苦,她逃离了旧环境带来的“回忆枷锁”,但又把自己推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牢笼”里。这时候绿色所代表的希望不再是朱莉的希望,而是观众在期待心理的影响下对于朱莉能够重新振作的希望。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迫切想与观众交流的艺术手段,也是想以朱莉隐喻现代人的情感输出。
我们何曾不像朱莉一样在个体的某个痛苦中不愿解脱,以为逃避是获得心灵自由的手段,殊不知只会让自己孤独的更加病态。对未来所拥有希望是合理的,但命运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理想的乌托邦,悲剧总多于美好,失望总大于希望,人只有懂得自救才能享受孤独,而非制造孤独。
三、结论
“绿”在《蓝》以不同样式的多次出现,是基雅斯洛夫斯基对于对于人自我认同与解脱的镜像展现,这都是他对于个体生存和自我孤独化的思想外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中有着这种难以复制的个人的风格。塔尔科夫斯基认为,“电影内容好对象只能是人,而不是某种题材需要”。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像是在为个人找到的思想出口,引导者现实中的人能够有勇气面对命运的困境,抱有希望的存活在这个本就个体孤独化的世界中,所以“绿色”不仅是影片中的希望,也是映照在现实之中人对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文雯.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个体境遇解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2] 王跃.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09.
[3] 刘蒙.创伤与自由——电影《红白蓝三部曲之蓝色》的精神内涵[J].名作欣赏,2017(05):111-113+136.
[4] 李幼燕.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7.
[5] 克里斯丁·麦茨(法)等著. 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燕.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2.
[6] 爱娃·海勒(德)著.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