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堵危墙的胡思乱想
2020-10-28伍里川
伍里川
换房换到现在的地方,一晃八年了。上班路上有堵墙,墙里是居民小区,墙外是马路,八年前就立在那儿了,现在依然“完好”。
一堵墙存在八年不是很正常吗?问题是,这是一堵危墙。
我还把墙上的印刷体大字给拍了下来,原文如此:此墙危险,请勿靠近。
虽然不押韵,但气势逼人,有一种“此墙马上就倒塌,闲杂人等赶紧离开”的严肃劲。
墙的历史,我不是很清楚,想必原先也是一堵好墙。但我知道,墙里的居民小区已经有年头了。按照“墙龄”来说,肯定是一个油腻“墙叔”了。这堵墙,长有几十米,“八字标语”印了好几处,印刷体规规矩矩的,比中国人最熟悉的手写的“拆”字要好看得多,以示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认真程度。
远远观察了一番,此墙墙面有明显向马路方向倾斜的迹象,可谓斜墙或歪墙。深夜时分,路灯不开,有人会在墙根处“嘘嘘”,这使我有些担忧他们的人身安全。虽然他们不文明,但是我不能失去对同胞的关心。
当我第一次看见这个标语时,心里也慌了一下,分分钟就远离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行”于危墙下自然也是要不得的。但这带来一个现实困境:马路只是双向两车道,路边还画了停车位,停有车辆时,这些车辆是没办法远离的,它们的危机谁来帮助化解?此外,行人靠墙走不得,不靠墙走就只能走到马路中去,这不是更危险吗?“请勿靠近”的安排在技術上是有天然缺陷的,人性化考量又体现在何处呢?
此外还想过,遇见这种情况,是不是得打政府热线提醒一下。但转念一想,既然有这些标语示人,就已经表达了官方的关注,我再打电话提醒不是多此一举吗?没多久,这堵墙竟借着城市楼宇外立面出新的机会,被刷成了嫩黄色。不知“危情”的一眼望去,一定会觉得养眼。这更加说明,有关方面早就注意到它、一切尽在掌控啦!
一旦被打入危房、危墙行列,就意味着随时被治理,并没有长期的“生存权”,换句话说,它度过的每一天都应该是临时性存在。但墙体被美化的事实说明,这堵墙虽危而安,临时而久远。
在标语和染色组成的特别语境中,这堵危墙,是以危险的方式安全地保全了下来。至于它何时从“危墙群”退群,那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悖论:既然能长期保持现状,那干嘛说它危险?有依据吗?依据在哪?要是拿不出依据,又不能出具详实而权威的结论,轻言“此墙危险”不是对一堵墙的“墙”身攻击嘛!
不好看事小,不科学事大。或许会有人感到奇怪:一“危”这么多年也没见倒塌,你们说的“此墙危险”和我们在生活词典里用的“此墙危险”,究竟是不是一个意思?
我深信有关部门对于判断一堵墙的生存状态及其性质的专业程度,但既然确认它具有潜在的甚至看得见的危险性,又何以不立即整治,还让它“苟活”多年?
危墙和危房随时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不把它们逼到“墙角”、全盘整治,那就不符合重视民生问题的意识。
当然,悖论的背后,是重重矛盾在勾连,例如,立即处理和暂缓处理、可以处理和无须处理、危险的必然性和危险的相对性、包容和不包容、一见“惊”心和熟视无睹……要是一直列下去,还能列出不少词。咱这倒不是想“制造矛盾”,而是试图从相关层面分析一堵危墙危而不死的“不合理的合理性”。
不是有句哲言早就深入人心了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想必这堵墙也被找到了这“合理性”。尽管,这样的“合理性”可能更为脆弱。
常识告诉我们,有关方面把“此墙危险,请勿靠近”印上了墙,就已经给这堵墙下了诊断书。这也暗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相:此墙随时可以消失。足球领域不是曾经实行过“突然死亡法”嘛,一堵危墙当然无权抵制加诸其身的不测。
可关键是,我们对于“突然死亡”的规划一无所知。我记得有些不合理的存在之所以能突然消失,往往取决于某位领导的怒斥甚至拍桌子,或者其他偶然因素,这样的新闻并不少。那么,对于这堵墙,只能听天由命咯?
胡思乱想到这里,以“危墙存在多年”为关键词网搜了一下,发现了海量的信息。而东北某市街头一危墙多年靠数根木棍支撑的图片,更是让鄙人大开眼见。
这些年,院墙倒塌致人死伤的消息并不鲜见。那么,危墙危而不“决”的共性结果,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全然说有些部门麻木大意,我首先不同意,毕竟人家不仅提供了警示语,还提供了支撑用的木棍——这可是需要经费的。
总的说来,这个问题让我很受困扰。看来只能怪这些危墙天性死皮赖脸,偏要相信“好死不如赖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