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啃老”现象断想

2020-10-28张桂辉

杂文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啃老小鹰年轻人

张桂辉

“啃老”,虽是新名词,却并不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各地城市,30﹪的年轻人在“啃老”,65﹪的家庭存在“啃老”现象。相当一些“啃老族”,已从过去的“被动啃”,变成今天的“主动啃”;从吃喝穿戴父母的“軟啃”,有的已发展到骗取、强取父母财产的“硬啃”。

有人认为,“啃老”啃伤了父母。对此观点,我不完全赞成。须知,“啃老”最大的“受伤”者,恰恰是“啃老族”自己。表面看,“啃老”增加了父母的经济压力、精神负担,影响了父母的身心愉悦、晚年幸福。实质上,对“啃老族”自身的“伤害”更大——至少“啃”掉了以下几样宝贵的东西:“啃”掉了施展才识的信心,“啃”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啃”掉了不能重来的青春。

一个好手好脚、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日子,就算别人不说三道四,自己也会感到脸上无光。在欧美国家,年轻人从读大学开始,通常必须自筹经费。一旦毕业,就得谋划生涯、独立生活,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且关系到人生的未来。躺在父母的羽翼下,可能生活的自由自在、优哉游哉,但代价却很昂贵、很沉重。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想想看,无所事事,昏昏而“啃”,待到青春不再,不说一事无成、难以安生,怕也落在人后、慢了N步。

啃老族的共性“特征”,是生活靠父母,“长大不成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具备谋生能力,却不想“断奶”。选择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于是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安理得靠父母供养,成为当代“新失业群体”。央视《心理访谈》近日采访了33岁仍在家“啃老”的女大学生范X金,节目里的她,外形端庄、表达良好,怎么看也不像是找不到工作的人。然而,范X金已在家呆了整整十年,从来不曾独立走入过社会。

“老式啃老”,过于直观,容易遭人非议。于是,便出现了隐蔽性更强的“新型啃老”。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愿打拼,不务正业、不想奋斗。他们用父母的钱,买房成家后,搬出去生活,兜里没钱了,便打着“常回家看看”的旗号,驾着车子、带着妻子、领着孩子,一根葱不买,“甩手掌柜”般回到老巢,白吃白喝之后,还要巧立名目向父母诉苦要“补助金”。

“啃老”的形式多样,而无论哪种啃老,都与父母“错爱”密不可分。很多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家长的过度关爱,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啃老”也就积弊成习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古往今来、城市乡村,咱中国许多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心态:自己奋斗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因而,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处处满足子女的需要。笔者居住在当地有名的“XX学村”,这里除了寒暑假,学生是消费主力军。小区百米外,有一“划得来餐馆”,晚饭后出去漫步,每每经过该餐馆,发现大厅里座无虚席不说,有时门口还有不少人在等候。这些享受美味的食客,几乎都是大学生。我好生困惑,他们哪来许多钱?偶尔改善一下生活,未尝不可,天天下馆子,再怎么“划得来”,也比学校食堂用餐贵呀。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活世上,一旦习惯了坐享其成,怎么可能去拼搏奋斗。这个道理,不单是人,就连一些飞禽走兽,似也略懂一二。有句成语叫,远走高飞。而不论是远走,还是高飞,关键在于舍得放飞、甘于飞出。那些在悬崖峭壁上安营扎寨的鹰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抚养一小段时间后,先是把巢里垫窝的干草树叶等用嘴叼着扔出巢外,露出筑巢树枝上的尖刺,任凭小鹰被刺痛连声哀嚎;继而老鹰毫不留情地扑打小鹰,甚至把子女扔出巢外。无助的小鹰只能用尽一切力量振动双翼使自己飞起来,以避免被摔得粉身碎骨的厄运。小鹰能独立飞行了,从此,便各过各的了。鹰父母这样做,看似无情无义,实为爱的放手。

鹰如此,人亦然。一个人倘若安于“啃老”,注定不能远走,自然更难高飞。在我看来, “啃老”大多是父母宠爱的结果。啃老成“族”,既是全社会面临的尴尬,更是年轻人潜在的悲哀。《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父母爱孩子,应当为孩子的长远考虑。人生路上,父母再长寿,也很难陪孩子到“终点”。“啃”之成习,终身难改。一旦无老可“啃”了,怕是要变着戏法“啃社会”的。这,大概是多数为人父母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猜你喜欢

啃老小鹰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小鹰狩猎
妈妈的小鹰
追风的小鹰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意大利式“啃老”
加拿大老人自愿被“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