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病的学问

2020-10-28梅会林

杂文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蔡桓公小病扁鹊

梅会林

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所祈求的。有了大病小疾,寄希望于医生药到病除,不过,对生病的过程和病因往往不愿做深究,而对能够做大手术,能够医治重症病患的大医院、名医生趋之若鹜。这样的健康观念并非今人只有,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鹖冠子·世贤》记载:魏文侯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侯很不解,问道:那你为什么这么出名呢?扁鹊答:我大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虽然根治了病因,但人们并不知晓,自然没有名气;二哥治病于病情初期,人们认为他只能医治轻微的病,所以名气只及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危重之时,人们看到我针药并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传播各地。这就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的观点。

扁鹊如此言说,我想恐怕有自谦和尊长之意,从韩非记述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可以看到扁鹊看病治病的本领。扁鹊从蔡桓公病情初起在皮肤间后到肌肉再到肠胃直至骨髓里,都给予指出,并介绍治疗的方法。只是蔡桓公不听劝告,不听医嘱,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后呜呼哀哉。扁鹊本姓姬,秦氏,名越人。因他医术高明,人们用上古神鸟“扁鹊”称呼他。秦越人被称为扁鹊,并非浪得虚名。

生病是一个时间的积累,有其过程和原因,往往是由未病到已病直至大病。未病,就个人身体而言,是未来可能发生而目前尚未出现的疾病,包括了重病之前的所处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含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疾病治疗,则包含患者主动求医问药和医者为病人看病治病两个方面。这既需要患者及时觉察自我身體不适和病变,自觉进行调理,及早治疗;也需要医生对症施治,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基础上,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洞察其演变的趋势,抓住时机,截断病邪的传变路径,或化解病邪,使之向好的方向转变。扁鹊之言和其实践,蕴含着无病先防,小病早治,让人少生病,远离大病的先进理念。

理念是良好的,但在生活中人们并未付诸在行动上,平时不注重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有的身体有疾不自知,或者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直到由小病发展成大病,由轻症转变为重症。一旦病入膏肓,就是扁鹊、华佗再世,也难起死回生。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诸多故事中可以窥见,人们往往对那些在大病大难面前的英雄壮举更关注,更感动折服和刻骨铭心,像关公的刮骨疗毒,华佗要为曹操开颅等故事,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无病先防、小病早治观念的淡漠。如今,北京各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大病重症患者蜂拥而至,造就了一些名院名医,实乃医界的无奈,生命健康的迷惑,社会的悲哀。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圣贤之书,主张医以载道。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学问,但它所蕴含的道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补偏救弊、惠济苍生的经世致用良策。身体健康重要,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因为身体的罹患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思想上的疾患不仅伤害自身,还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带来严重危害。比如在防腐防变、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莫不如此。

在廉洁从政、拒腐防变上,那些因贪腐身陷囹圄的贪官在反思追悔自己腐败的原因和过程时,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条,那就是不注重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缺少应有的精神之“钙”,不注重谨小慎微,防微杜渐,从信念上发生溃疡,导致思想滑坡,被“病毒”入侵。对组织和同志们的善意提醒和批评,表面上虚心接受,实际上当成耳旁风,我行我素,一旦“重病”缠身时,也就回天乏术,悔不当初了。还有的秉持“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就可保平安的人生信条,岂不知一念起百念生,病来病去病死人。

在安全生产上,虽然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千古警示箴言,但防患于未然的警钟并不能敲醒充耳不闻的人。一些地方把“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只是写在墙上,说在口上,但难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出现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发生纰漏不能及时堵塞,以致如蚁穴溃堤,酿成大祸,造成人民生命安全严重灾难和公共财产重大损失。此类事件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深刻。

在社会稳定上,一些地方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得不到应有重视。在一些公职人员推诿敷衍中群众怨气愈积愈多,气血不顺,出现淤积梗阻症状,以致发生越级上访、非法上访,甚至聚众闹事的恶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医道即人道,修身如健身,对待自身和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缺点错误也一样要提高警觉,防止疾病缠身,要从克制起心动念开始,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掸扫思想上的灰尘,做到日清月洁,保持清风正气。

治病的学问,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猜你喜欢

蔡桓公小病扁鹊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别把胃病当小病!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爱眼有道系列之九 麦粒肿不是小病
咳嗽感冒,很多小病都吃错药!收藏这张对照表,终生受益!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讳疾忌医
宝宝1岁内的“小病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