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地方产业、聚焦设计实践
2020-10-28刘鹤
刘鹤
摘要:为融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差异化专业培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分析嘉兴行业优势和产业环境,总结周边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对接地方产业角度着手,围绕产业趋势需求展开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合授课、实践平台建设、竞赛驱动实践等方面改革与探索,加强校内校外联动,聚焦学生设计实践,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得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该方法为地方性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产业;设计实践;服装设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16-03
Abstract:In order to being integrated into local industry,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focusing on distinguishe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nurturing skill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A detailed analysis on industrial advantages and environment in Jiaxing has been made to conclude the featuring and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surrounding industries.Based on being integrated into local industry,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on industrial-demand-based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joint teaching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s,building practice platform and competition-driven practice.Additionally,it proposes to beef up connectivit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concentrate on studentsdesign practice,focus on distinguished professionalcultivation.This is how this thesis probe into feasibl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constructive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local fashion design talents.
Keywords:Local industry Design practice Fashion design Utilitarian collegeTalent cultivation
引言
在我国向服装世界强国迈进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服装设计教学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开始显现,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行业转型、消费升级和品牌战略需求,直接导致服装设计教育质量与目标均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1]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行业转型升级、人才竞争影响,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资源优势,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技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应用型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本文以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结合地方产业从课程体系、授课模式、实践平台、竞赛驱动实践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服装设计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嘉兴地方产业背景
嘉兴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在纺织服装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集群发展明显。海宁20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制革设备,皮革制造发展成为海宁主导产业,形成几千家皮革制造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革、皮、毛、裘制品集散和产业信息中心。平湖以出口贸易、服装制造为主,拥有制造企业2000多家,涵盖休闲服、户外运动服、职业服装等各门类几十个品种,积累成熟的技术、设备、品质意识与物质基础,形成了羽绒服装和箱包设计产业集群。桐乡主导产业为针织毛衫,产业链完备。有羊毛衫生产企业10000余家,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形成毛衫市场商业集聚与针织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嘉兴涌现出一大批国内著名企业,如雅莹时尚集团、嘉兴丝绸集团、安正时尚集团、华城集团等,拥有雅莹、森创、安正、嘉欣丝绸、敦奴、雪豹、浅秋等国内知名时尚女装品牌,形成以时尚女装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专业化、数字化、时尚化发展趋势下,为适应新业态发展,嘉兴逐渐形成一批时尚创新基地和园区,如海宁皮革产业园、平湖时尚产业创意基地、濮院毛衫320创意广场,由专业信息化咨询平台、设计师走廊、校企合作中心组成,吸引自主品牌企业、设计师工作室入驻,培育本土品牌孵化和设计人才聚集,形成聚合式的时尚产业创新研发平台。
总之,嘉兴地方产业规模大、资源广,地域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转型升級,对设计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化、多元化态势,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高度。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强弱需要经过产业和市场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校企联合授课、实践平台建设、竞赛驱动实践等方面,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产业对接,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一)课程体系构建
为适应嘉兴服装产业细分化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上需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满足企业专业化人才需求。
1. 设置专业模块、突出专业特色方向培养
结合嘉兴地方产业特征,构建“基础史论+专业基础+设计进阶+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按照不同阶段进行层次划分,逐级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如图1)。在基础史论模块设置中西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服装史等史论课程,提高学生对艺术和设计基础的认知;专业基础模块设置设计色彩、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设计基础等课程;设计进阶模块,结合嘉兴地区女装企业需求,以女装设计为中心,通过“结构、立裁、设计、工艺”课程群叠加提高设计技能;大三阶段以专业特色方向模块课程为主,设立毛衫设计、时装设计与品牌、皮革服饰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以适应产业细分和人才需求趋势。总之,基础史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和专业技能,逐步实现专业自我认知;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面向地方产业建立有效链接,提高产业认知和实战技能。
2. 调整课程内容,强化设计实践
深入开展企业调研,整合企业专家意见,结合企业用人专业能力要求,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编制教学大纲,体现服装业态发展需求。在学时分配上,增加实践学时,调高学生动手能力。设置“理论+实践”类课程、单独的实训类课程和校企对接特色实训课程,如项目化女装品类设计、项目化时尚针织设计,强调课程实训的落地性。设置企业项目、竞赛项目、文创项目等专题综合技能训练,以及职业规划、创业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采用“3+1”模式,前三年为在校专业学习阶段,大学四年级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为学生参与实践创造了更多时间和机会。通过多途径实践训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参与产业化设计实践。
(二)校企联合授课模式
在教学环节上,积极利用嘉兴地方产业资源,聘请校外导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开放式、校企联合式的授课模式。校外导师由企业设计师、技术师、工艺师、陈列总监、营销总监组成,使学生了解企业實务,以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1. 一课双师、多师制授课
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拓展与周边服装企业合作,开展一课双师、一课多师制授课模式。在设计基础、设计进阶、设计特色模块课程中实施,由1-2名校内教师和1名校外导师组成教师团队,在设计应用、技术拓展、品牌营销和推广等实践环节进行课程讲授与实践辅导,如女装设计与Double Love设计总监、女装结构设计与雅莹制版师、立体裁剪与格莱美立裁师、时尚买手与嘉兴开心索买手总监等联合授课,做到课程与企业衔接,校内校外导师知识互补。
2. 校外导师单独授课
在专业技术提高类型课程中,由校外导师全程授课,如项目化女装品类设计课程,企业导师将企业实战项目引入课堂,以知识讲授、项目实践、设计讨论、评价总结等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设计、品类组合、生产、销售等进行深入对接,通过课程讲授和实践互动,激发学生设计实践兴趣,学生获得企业一线设计流程和技术要求。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联合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导师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洞察产业信息、产品研发流程、品牌策划与推广、商业化运作等业内实践能力。
(三)多维搭建设计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设计工作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产业对接平台,以企业需求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设计实践平台,在项目研发、创新实践、设计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等方面进行校企深度链接,助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1. 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
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是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集设计实践、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所形成的实训孵化基地,是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特色创新。[2]嘉兴学院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是学校在嘉兴市经信局的统筹协调下,基于互利共赢的发展需求,汇聚嘉兴地方时尚产业资源,吸纳品牌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企业对接会、设计论坛、时尚设计周、设计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对接产业,融入行业氛围,投入企业项目实践搭建平台。
在学生设计实践方面,嘉兴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发展部组织师生开展企业调研、获取企业需求,然后进行梳理,形成主题项目,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专题实训及毕业设计,开展真题实做,同时企业参与设计作品的讨论、调整、完善、筛选及评价,通过基地实践平台,实现项目的落实与设计成果的转化,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方面,教师通过基地获得企业横向课题项目,参与企业的产品、版型、趋势调研、数字化技术等项目服务,学生以小组团队介入项目,以高年级学生为主,教师带领学生深入项目研发的各个流程,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和创新思维,在校企对接过程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总之,时尚产业产教融合基地的搭建,更好地聚集了高校优质设计资源,为企业培养和挖掘特色设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 校企共建实验室
校企共建实验室是校企双方共建的专业特色实验室,是拓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嘉兴学院与嘉兴梦迪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毛衫产品研发实验室,专注中高端女装品牌针织服装和毛衫产品设计开发,公司在校内设置设计部、技术部和生产部,配备实验相关设备,拥有设计、制作和生产一体化等硬件及软件,实验室人员包括校内教师负责人、企业导师及若干员工,实验室运行发展与公司保持同步,为学生设计实践搭建特色专业平台。
具体实践为:毛衫专业课程与公司产品开发项目紧密结合,校外导师布置任务环节,讲解企业的基本概况、品牌定位、产品风格和本季產品企划目标,布置院校承担产品开发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校内导师按照企业要求,结合公司企划团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具体任务分工,开展企划项目实践。在主题构思环节,按照品牌定位和流行趋势,进行灵感主题图片素材的搜集、整理和优化,最终确定主题方案和名称,提取主题色块。在产品设计环节,需要与公司的品牌风格保持一致,又能体现此次主题的个性化特征,进行上衣、裤子、裙子等品类的设计,每个品类至少完成200个草图设计,最后各品类优化为50个款式,完善细节设计、工艺说明、遴选面料小样,在校内和校外导师讨论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企划方案。通过毛衫电脑设计软件,进行毛衫工艺组织的编排和设计。在生产环节,由企业导师选出样衣生产的款式,借助实验室内毛衫加工一体化机器设备,完成样衣制作。学生从主题构思、款式设计、工艺制版、样衣制作、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学生实践与公司设计开发流程形成闭环模式,使设计与企业产品开发相吻合,学生从设计实战中获得设计体验和锻炼。如图2学生参与公司2020年春夏产品企划,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惊奇旅程为主题进行系列化产品设计,部分设计成果被公司采纳,成为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
3. 设计工作室
校内工作室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实践互动平台,是校内学生实践环节强有力的补充。工作室聚焦特色专业方向,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3]服饰专业工作室以地域产业和文化为出发点,设置以皮具设计为特色的一叶工作室(yeezy)、以江南蓝染为特色的荏染工作室、以江南土布为特色的白叠布艺工作室。工作室与相关设计课程链接,设定实践学分,保障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真题项目对接,教师在企业项目接洽、产品设计、生产制作等环节进行统筹,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设计师三方互动,提高团队协作、沟通和设计能力。通过工作室模式教学,突出师生共创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设计实战能力,同时学生在产业对接、设计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以嘉兴学院荏染工作室与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合作为例。该公司保持传统蓝染手工制作技艺,以生产各类蓝印花布为主,并开发蓝印花布相关服饰和文创产品,强调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组织学生调研流行趋势,分析市场产品现状,结合蓝染文化特征,运用扎染手法进行产品的设计,通过扎染手法的实验、染料的搭配,材质的选择,将蓝染与现代工艺、时尚紧密结合,体现潮流化发展趋势,完成系列产品创新设计,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如图3。
4.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参与企业岗位实践的重要平台。嘉兴学院与浙江华城集团、雅莹集团、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格莱美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学基地的实践培养,学生对岗位的理解、工作的态度、企业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从理论认知、技能体验、定位倾向和岗位实践等方面实现进阶式培养,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实战要求。
具体表现在:依托专题设计实习(3周)、毕业实习(16周)等环节参与到基地实践,学生按照实习的具体目标来完成相关实习任务。在专题设计中,要求学生在企业的设计部实习,由校外导师布置定向设计工作任务,跟踪产品设计的一系列相关流程工作,如素材搜集、设计整理,品类搭配,面料选定等,完成短期实习训练。毕业实习作为学生角色互换阶段,以员工的身份融入到企业的实践,将在校学习效果应用在企业实践之中。参与实习任务更加灵活,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择业目标选择企业,参与企业一线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品牌推广、营销和门店零售等部门工作。校内导师负责项目进度、实施和过程的监管,校外导师负责具体任务的跟踪、指导和评价等工作,需要完成每周工作记录和收获,完成实习报告和总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完全沉浸式的企业工作环境,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实践检验、就业前的专业实践过渡。总之,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学生在过程中汲取专业实战经验与养分,全面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四)竞赛驱动实践教学
学科竞赛是学生实践的助推剂,通过竞赛能够挖掘学生设计潜能,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竞赛本身就是竞争意识的最佳载体,是业内衡量作品质量、层次和标准水平高低的裁判,通过学科竞赛驱动模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设
计人才。[4]
1. 以地域文化、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类项目竞赛
基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SRT、新苗计划、国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采用分层次、“递进式”学科竞赛嵌入模式,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在竞赛选题上,逐渐由概念性向真题实作项目转变,充分挖掘嘉兴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使选题更具有实际意义,如主题类产品开发、文创设计等。按照孵化、培育、训练不同阶段,将自我认知、设计理念、文化属性、企业需求、设计表述融入到项目训练中。[5]通过“递进式”竞赛项目训练,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设计、感受创新成果,[6]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获得专业实践的成就感。
2. 地方行业类设计大赛为学生融入产业提供机会
地方行业类设计大赛是企业、院校和设计师的交流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地方行业类设计大赛,如海宁“真皮标志杯”皮革服装设计大赛、中国洪合毛衫设计大赛、平湖羽绒服装设计大赛等设计大赛,有利于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和设计交流。参与地方行业类竞赛,可以紧紧依托地方企业来完成设计作品后期制作,以保障设计作品的工艺水平,在全渗透式对接过程中,通过设计整理完善、结构制版、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等环节与企业合作,作品在体现创意性同时,增加市场性和商业性,获得市场开发机会,做到以竞赛驱动实践,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如图4、5为学生参加皮革、毛衫地方行业类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结语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正朝着专业纵深方向发展,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对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基于地方产业环境,聚焦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专业对接产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中,通过重塑课程体系以适应产业细分化趋势、校企联合授课模式更新传统授课观念、校内外联动,多维搭建学生设计实践平台、学科竞赛驱动实践的培养模式等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多维度、多途径展开产业对接、校企合作,推进学生设计实践向市场化、商业化转换,使学生能力得到全方面提升。专业对接产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校企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将极大地提高应用型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专业对接产业”为导向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0235)。
参考文献
[1] 徐军“. 企业嵌入式”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装饰,2018(12):126-127.
[2] 陈红霞.四方协同,三融五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实践探索——以“新零售智慧商谷”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6):88-91.
[3] 王健.吉林省转型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12):38-40.
[4] 霍楷.基于创新驱动竞赛育人模式的特色研究[J]. 设计,2017(8):80-81.
[5] 叶洁,郭友南.做实校企对接,聚焦设计能力——高校服装设计能力地域化研究[J]. 设计,2020(3):126-127.
[6] 丁欢.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宁波财经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9(1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