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学校评价:从传统模式到创新力导向

2020-10-28湖南理工学院方颖军

天津教育 2020年28期
关键词:创新力办学评价

■湖南理工学院 刘 创 方颖军 付 霞

基础教育学校评价是对基础教育学校本质属性的全面反映。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对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保障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有鉴定性(合格性)评价、督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实施教育创新战略,提高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离不开基础教育学校的创新性评价实践,将创新力作为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核心指向。

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力是指学校以创新为内核,对自身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最终表现为学校的竞争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创新能力。从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应重点关注几个核心问题。

一、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于基础教育学校评价的全过程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力的内核。以创新力为标志的新型评价模式要突破传统评价模式桎梏,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基础教育学校评价的全过程,应体现在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方面。

(一)评价理念上,要直面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

传统学校评价理念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片面强调学校的当前利益,并以此规范、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倾向于鉴定学校当前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现在的成绩是否达到了办学要求,以此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理念使学校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迎合外部期待、争夺稀缺办学资源上,而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忽视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总体利益,忽视了学校的自身发展目标和科学发展路径,存在发展的盲目性等不足。因此,要果断更新基础教育评价理念,将创新力理念融入学校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实践中,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未来办学,从多维度的角度评价学校,既评价学校在过去和当前取得的成绩,还要纵向评价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思路,让学校在关注当下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评价目标上,旨在促进学校事业进步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根本上讲,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应贯彻“以评促建”的整体思路,通过评价一个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细节,使学校正确和清晰地认识到工作上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不足,并通过精准诊断和总结来促进学校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各项举措,最终使工作改进的落脚点落在人才培养关键领域和环节上。传统的学校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过分关注学生考试、学业成绩和科研竞赛成果等易于量化的显性指标,通过量化打分将各学校归类于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指标作为对学校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这种将评价目标简单化的做法使学校被迫将自身发展目标同步简单化,催生出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盲目追求升学率,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导致学校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应将创新力融入评价目标,以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力的提升为目标,让学校教育回归常识,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内容上,强调办学的“软件”建设

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内容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重要清单,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方面。硬件指的是学校办学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田径场、现代信息技术仪器设备等,而软件指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风学风、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等。“硬件”是物理和空间意义上学校的办学基础,“软件”是反映一个学校发展状况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创新力不只是“软件”的构成部分,更是“软件”的内核。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更多关注基础办学条件,“硬件”达标了,评价就过关,这是在教育发展起步阶段流行的评价内容,在一段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评价更强调办学的“软件”,将创新力融入学校评价内容,对学校的“软件”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四)评价标准上,注重个性化和特色

基础教育学校评价能否发挥评价效能、实现评价目的,关键是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顺应教育规律、科学管用,尊重个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指导学校在标准框架内科学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各类活动,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发挥评价的作用。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标准习惯于搞“一刀切”,不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所具有的差异性,用预设的统一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学校的达标度,这种做法制造出“千校一面”的现象,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抹杀了不同学校差异性发展和个性特色发展的多种可能。新型基础教育学校评价要将“创新力”体现在评价标准上,既对评价对象的工作有统一的指向,又要求各学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学校在满足评价基本要求规范的前提下,可以依托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五)评价主体上,强调多元性和协调性

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主体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机构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督导和检查,学校作为被评价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无法获得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机会。

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现代化,落实学校作为治理主体、协调主体和发展主体的能动地位。新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体系要将创新力体现在评价主体上,要求评价主体呈多元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机构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均可根据自身对“创新力”的理解,参与到学校评价中,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各利益评价主体在学校评价中充当不同角色,通过协商与合作,使学校评价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这样,基础教育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从而使学校健康、均衡、可持续、个性地发展。

二、创新力因素融入发展性评价之中

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开展的是对一所学校的“合格性评价”,这里的“合格性”表现为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综合水平的合格性,以及教育对象学业指标完成状况的合格性,其目的旨在约束和规范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并以各项指标的达标度检验该学校的办学成效。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学校评价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评价聚焦学校内涵发展、学生创新性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特征。在关于学校发展性的评价项目在推行和实践中,“发展性评价”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学校评价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将创新力融入“发展性评价”之中,将使“发展性评价”得到新的发展。

(一)创新力因素体现了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将创新力融入学校发展性评价中,顺应了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发展的要求。

在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中,评价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要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创新力正是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创新力的提升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指向高度一致,体现了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创新力因素不但能够完美地融入发展性评价的体系和标准之中,并且对发展性评价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力因素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

基础教育应是生存、保障意义上的教育,基础教育公平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只有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才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不因地区、家庭、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基础教育学校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载体。将创新力因素融入“发展性评价”中,要求以创新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指向,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发展,重视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关注和扶持薄弱学校,不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不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判断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而是关注学校中全体学生的创新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理性地看待教育,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创新力因素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逐渐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和特点,将创新力因素融入学校发展性评价中,引导学校树立积极健康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发展应立足于培养素质健全、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康的公民,重视学生的自然生命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向的培养,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考试成绩,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且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学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密切关联

20世纪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样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评价也应该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基础教育学校因其“基础性”特点,创新力导向应从基础做起,应与社会生活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育目的社会化、教育内容终身化和教育过程生活化获得创新力。

(一)教育目的选择:从社会化中获得创新力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在现代社会,人受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关系,锻炼解决具体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掌握知识和技能。将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密切联系,才能引导基础教育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为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从终身化中获得创新力

教育终身化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终身学习”指的是要坚持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教育,立足于培养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追求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选择本身就要求具有开放、创新的人生态度,因而创新力蕴含在终身教育之中。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第一块基石,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具有终身性的影响。将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基础教育学校树立“终身化教育”的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教育学生获得感受生命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创新的能力。

(三)教育过程的选择:从生活化中获得创新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将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基于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理念,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教育教学和问题解决当中,引导基础教育学校树立“生活教育”质量观,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以书本知识解读生活知识,以生活知识帮助理解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力评价对办学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其核心是标准化教学条件评估和结论性教学成绩评估,这在基础教育起步和发展阶段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对各地起点不一、差距较大的学校迅速完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越来越注重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教学评价越来越注重多元参与和个性化,创新力评价对于协调学校、社会、政府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各方行动,具有鲜明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学校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否实现,必须依靠评价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衡量,同时评价结果对于学校改进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起到了学校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创新力评价结果能引导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软硬件”建设,能指导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力取向的学校综合管理,为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社会舆论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外部环境,良好的舆论导向能够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外部氛围保障。创新作为时代要求,已成为全社会对人才培养导向的共识。创新力评价结果的运用,能够顺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能够丰富社会对教育改革方向的认知,能够取得社会、家庭和学生多元主体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家庭和学生发出的支持声音,会给学校改革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

(三)政府决策的“助推器”

政府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评价改革方向的决策者。学校评价引入创新力导向是对传统学校评价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其个性化特征必然要求学校能够获得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创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行有效的学校评价改革,推行和保障基础教育学校的创新型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创新力办学评价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国家创新力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