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唐僧师徒源流考

2020-10-28袁林

金秋 2020年14期
关键词:齐天大圣吴承恩诗话

◎文/袁林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如此深入人心,但凡提起孙悟空,人们眼前就会出现那个手持金箍棒的神猴,一并还会想起齐天大圣的赫赫名号。

但是孙悟空并非生来如此。大家都知道,早在吴承恩的《西游记》诞生之前,有关唐僧和猴行者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存最早的取经故事诞生于南宋,为南宋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般认为它就是《西游记》的原型。所谓“诗话”,是因为故事中常常穿插诗句,所以名之。现代人看《西游记》,经常会被书中过多的诗词所困扰,而这恰恰反映了《西游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传承。《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有一个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它神通广大,在随唐僧西行取经途中降服过不少妖怪。但《诗话》中的猴行者并不姓孙,也没有齐天大圣的名号,只是在取经回到长安,唐太宗“封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才出现“大圣”这两个字。

那么“齐天大圣”的名号有没有出处呢?也有。大家知道,吴承恩少年奇才,博览群书,在他动笔写《西游记》之前,脑子里肯定装满了跟猴子有关的传说。在《古今小说》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洞中有一怪,号曰申阳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这是历代神怪小说中首次将猴精称为齐天大圣。元末明初有一个叫杨景贤的,写了一出杂剧《西游记》,剧中猴行者自报家门:“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剧中演到唐僧收猢狲为徒,唐僧说:“我与你一个法名,是孙悟空。”但是这个孙悟空依旧叫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的哥哥。

由此可见,吴承恩的《西游记》,真正是采众家之长而后自成体系,从而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神话作品。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及《西游记》里唐僧形象的成型,比之孙悟空则更为复杂。

《大唐新语》《唐书·力技传》等书记载:玄奘随商人往游西域到天竺等地,研求佛法,离世十七载,经百余国,撰《西域记》。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亲自接见他,并指派一些助手协助他在弘福寺翻译佛经。

唐以后,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三藏圣教序》这样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塗闲失地;惊沙夕起,空外弥天。”途中的艰险可以想见。《独异志》记载玄奘途经罗宾国时,“道险虎豹不可过”,后来遇一老僧授以《多心经》,诵之,才“虎豹潜形,魔鬼藏迹”。有了这些传说,就有好事者编写取经时历尽艰险的神怪故事,流传民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在《取经诗话》中,玄奘最早有“行僧六人”,途中遇到“花果山紫云洞铜头铁额猕猴王”,愿意助玄奘取经,这就是猴行者。猴行者的出现对于取经故事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路上,他战胜了所有妖魔鬼怪,保护玄奘取得真经返回长安。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民间书场兴旺发达,贩夫走卒三尺小儿都可以拿上几个铜钱去书场听书,逐渐让取经故事家喻户晓,这就为吴承恩《西游记》的最终成型,打下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唐僧和孙悟空之外,猪八戒和沙僧也有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有“深沙神”的故事,深沙神是水怪,他吃过不少和尚,还把骷髅穿起来做成项链。沙和尚的这个形象在过去的连环画里都有表现。被降服之后,深沙神化作一道金桥让唐僧师徒通过。明初杨景贤创作的杂剧《西游记》,在第十一出“行者除妖”里收了沙和尚。剧中沙和尚自称:“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间,推沙受罪。”这些描述跟吴承恩版《西游记》就很接近了。

但是猪八戒的前身是谁呢?既然师徒三人都有了交代,我们也不能单单缺了二师兄。

关于猪精猪怪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渊源甚深,最早可见诸《山海经》,书中描述一种双头怪兽:“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猪变人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搜神记》。说的是吴郡有一位王公子外出,见一船家女子十七八岁,面貌姣好,便留宿一夜,天明时,赠女子金铃,系在手臂上,派人送她回家。家中人却不认识该女子,就在此时,女子忽然不知踪迹。人们路过猪圈,却看到“母猪臂有金铃也”,原来该美女为母猪变化,不知王公子知道真相后作何感想。

那么吴承恩《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前身源自哪里呢?在笔者看来,是来自杨景贤杂剧《西游记》。

杂剧《西游记》第四本有四折戏,分别是妖猪幻惑、海棠传耗、导女还裴、细犬擒猪。在妖猪幻惑这一折中,猪八戒首次亮相:

自离天门到下方,只身惟恨少糟糠。神通若使些儿个,三界神祗恼得忙。

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在白雾坡前。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近日山西南五十里裴家庄,有一女子,许配北山朱太公之子为妻。其子家贫,裴公欲悔亲事。此女夜夜焚香祷告,愿与朱郎相见。那小厮胆小不敢去。我今夜化做朱郎,去赴期约,就娶在洞中为妻子,岂不美乎?

到了“细犬擒猪”一折,二郎神驱赶哮天犬捉住妖猪,此时唐僧出现:“上告二郎大圣,出家人以慈悲为念,救物为心。望神圣看佛天三宝之面,饶这魔军,与弟子护法者。”

这就是猪八戒正式加入取经队伍的开始。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贪婪好色的性格已经非常明显,也可以说这个杨氏猪八戒基本上为吴氏猪八戒定下了基调。

那么杨景贤为什么会塑造出猪八戒这么一个形象呢?本文前面已有交代,首先是猪精猪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土壤,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藏传佛教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

杨景贤为元末明初人,本属蒙古族。在元朝大一统时代,中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必然十分频繁,而杨景贤的民族属性,对于藏传佛教应该有更多的了解。藏传佛教中有一位重要的女性本尊叫金刚亥母,藏语称多吉帕姆,意为金刚猪神,因猪在汉地十二生肖中属于“亥”,所以才被称作金刚亥母。造像中,金刚亥母头戴五个骷髅冠,长发披肩,三目圆睁,作愤怒威慑状,右边突出的猪首是金刚亥母的重要身份标志。

笔者认为,这个金刚亥母应该对杨景贤塑造猪八戒形象有相当的启发意义。或许有人会问,藏传佛教中的金刚亥母是神,而猪八戒形象如此不堪,杨景贤杨老师岂不是有辱神佛?这就完全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观照古人了。各位要知道,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对神佛的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无所不在,他塑造猪八戒这个形象,跟剧本对于神佛的揶揄和恶搞应该是相互呼应密不可分的

猜你喜欢

齐天大圣吴承恩诗话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吴承恩剿匪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新诗话
没错,就是猴子送来的齐天大圣冠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衔月楼诗话选
美猴王嬉戏傀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