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愁”的记忆与回想
——读《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有感

2020-10-28郑润良

爱尚书香 2020年5期
关键词:街巷深圳流动

朱 凌 郑润良

《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是作家王国华继《街巷志:行走与书写》后又一本记录自己在深圳生活和观察的书,“是一个人的精神变奏和文化重构的真实记录与省思,是一部现代城市流动的文化之书。”来到深圳这座城市近十年的王国华对这个城市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爱,感觉自己逐渐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随着情感上的共通和交流越来越深入,用文字来记录关于它的“城愁”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

“乡愁”到“城愁”的凝思与回想

“乡村在被大幅改变的同时,城市的改变其实更大。街道一条条铺开来;超市和饭店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川流不息的人来了去,去了来;光秃秃的道路两边一夜之间长出了参天大树;昨天还热热闹闹的城中村第二天就被拆成断垣残壁。大拆大建的表象之下,是人心的动荡与漂泊。”这种因乡村到城市的锐变后无所适从的感受,被作者命名为“城愁”。“城愁”构成《街巷志》的基调,成为个体精神变奏和文化重构的真实记录与省思,是一部现代城市流动的文化之书。正如作者所言:“人到中年,写作上的功利性几乎消隐至无,相应觉得应该多做一些愿意做的事。我要为这个城市铺一层底色。”这并不是要展演一个城市的愁思,恰恰相反,这是对一个勃勃生气的城市新的文化塑形和精神寄养。主角是“晨光里叽叽喳喳的鸟鸣”,是“梦中脸上露出微笑的人”……

中国四十来年走过了城市化历程,对比乡村的固态化生存模式,城市是流动的。正如王京生所言,“文化是流动的,它蓬勃的生命力源于流动,尤其是在变动不居的现代化大城市,流动更是社会创新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力量之源。”改革开放后人们到经济发达城市经商和务工,出现大量南漂一族。2011 年,王国华从东北长春到深圳工作生活,像许许多多北方人一样,他必须重新面对城市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变化,面临诸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等的纠缠和交织,如何用新的视角和胸怀去审视和拥抱新的环境,如何与现代化都市文化产生微妙碰撞和融合,经历怎样的城市化生活与精神快速变化和成长?《街巷志》就这样呈现出了多姿多彩城市“演进”和“流变”以及在诸多变化中形成的“城愁”,从传统、单一的“乡愁”叙述中挣脱出来逐渐融入到一个多元、包容和开放的文化领地,进行了深入挖掘与变现,显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街巷志》没有重建一座城市文化精神这样的主体和诉求,但它穿梭在想象城市与现实城市之中,以独特的空间视角和流动的文化视角去呈现一座“新”的城市和城市的新的“闲愁”。

书写中敏锐的视角和流动的心灵

《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沿袭了《街巷志:行走与书写》的敏锐的视角、细腻的文笔,更清晰地描述深圳种种,强化“城愁”概念,力图赋予这个城市新的传说和忧伤底色。长居深圳的人会产生共鸣,没到过深圳的人会因此对深圳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王国华既是一个散文作家,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力。工作身份使他更接近大众生活,也更执着于身边的人、事、物的变化,使其更具烟火味。他以不同身份的人物视角,观照当下生活,以他们的身份进行现实意义思考。王国华对中国野史笔记等多有研究,这也使得他在叙述深圳风土人情时,多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动荡的文化心理、社会民间的视角和情怀、敏锐的文化情感、笔记体的创作手法,构成《街巷志》系列强烈的个人风格。

王国华写驻足于深圳并生活于此的朋友、生活中所经历的带着忧伤的街巷,城市喧嚣中的人们以及深圳的清晨、公园、菜场、夜市、风俗、人文等,时而实写,时而虚写,时而宏大,时而细腻,其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情感的原始力量支撑。期间灵动的心理变化和敏锐观察视角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书写方式。比如,书中一个又一个有关街巷的情景其中包含着街巷民俗风物之丰裕,社会关系之混杂,人事情理之变迁,他都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诗歌化的意境,哲理性的思考,呈现人生世态与心路历程。王国华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而是用哲学的目光去审视,用闲适的笔法去抒写,用心灵的历练来感悟,使深圳这座城市在心灵的激荡中徜徉回想,在人们的思绪中辗转腾挪,在他乡与故乡的交织中寻找融合,最终我们在阅读中走出鳞次栉比的深圳高楼大厦,来到自在天地,想象更加轻盈,更加清晰和整体地看见这座城市,顿然觉得此时我就在这里,“他乡已然是故乡”。每个人历经岁月沧桑与都市繁华后,融入了深圳,也融入了新时代。正如作家所言,“其实,深圳在改变我的时候,我也在改变深圳。”阅读《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就像跟随王国华一起走街串巷,游兴山水,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感受深圳独特城市魅力与文化特色。

略带感伤气质的“深圳体温”

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并没有着眼于深圳改革开放40 年的宏大叙事,而是带我们从故乡出发,走进烟火繁华的深圳,体味城市繁华中的人间温情。作家笔下的城市烟火,已经融入了他的心灵,因此,在将深圳当作第二故乡的过程中有辛酸离苦,有孤独无助,也有人生的无奈和飘零……深圳这座城市使我们变得坚强,而我们让它有了体温。“深圳体温”便赋予《街巷志》系列作品中的文字以温度。深圳在作者的世界里,大抵是美的:一棵树,一栋楼,一片绿色,都能触动作者美好的情思。作者笔下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多情。比如在《时光且停片刻》中:“绿色植物包围着这些楼房。绿植本应每年都是新的,但一年四季不停歇地绿下来,这种绿也显得旧了。树木有年轮,绿色也有年轮。苍老的绿,一般人看不出来。我能。我甚至看到了绿植的惊喜和哭泣。”

《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中,带着一种悠然的感伤,一种由许多细致入微的观感和体会共同酿成的情绪感伤。每一个生活在深圳的人,其实心里都有自己心中的城市记忆,这众多城市影像的混合,就是活色生香的深圳了。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所写的也是他个人情绪所感知的深圳。虽然,这里的书写还有着他乡的浓浓的痕迹,却总归是逐渐地带上了体温的认同。王国华以敏感的心灵,赋予深圳街巷一种独特的感伤气质。无论是“乡愁”还是“城愁”,“没有一个集体停下来为其默哀。偶尔的一个人,也会因孤独而快步离开。他的忧伤随之在空中飘散。”王国华的《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是在复杂交织的意象想象之余,一种情绪感伤的自然流露。我在《街巷志》里隐约看见一个真实的怀着伤感的王国华,也可以说,看见了很多个像王国华一样行色匆匆带着“故乡思绪”的深圳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深圳,或怀惴着各种喜怒哀乐小心翼翼地捧着柴米油盐,或享受着醇厚甘甜的城市热情的同时默默吞咽着孤独感伤的浊酒。对一座城市的热爱,不是一蹴而就的。把他乡当成故乡,也需要时间的酝酿。王国华由之前旁观者的视野,逐渐到融入其中;把自己对这座城市热爱凝结成笔下动情的文字,他经历了时间和生活洗练,直至蜕变。

王国华说:“在其他城市,身边有老有少,搭配合理,感觉自己是按部就班的中年人。而在深圳,我可能被裹挟着要和年轻人进入同一思维,同一行事方式,必须意气风发。”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如此地令人感动,得于真诚。正如《街巷志》的动人正是得于它文字的真诚。这种真诚,就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中普通人的温度,因此,它是接地气的。生活有喜自有悲,深圳这座城市也有她的不完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悠然于街巷的安然与自在,也体味到到弥散在《街巷志》里的字里行间的那份淡淡的“城愁”。

猜你喜欢

街巷深圳流动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雨中的街巷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