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道周世系与家史若干问题新考

2020-10-28张哲民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氏始祖东门

张哲民

(东山县文化体育局,福建漳州 363000)

明末大学问家、隆武朝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大忠臣黄道周的世系与家史研究,诚为黄道周文化的基础课题,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由于铜山故里历经明清鼎革、兵燹、迁界等遭遇,黄道周世系与家史诸多史料毁于战火,导致后人论述有时出现模糊不清,甚至讹误。清朝以来,多地黄氏编撰族谱时认为与黄道周祖籍有渊源,根据洪思《黄子年谱》记载,或硬凑附会、或臆造冠名,与黄道周扯上联系,实则疑问重重,如清嘉庆既有《台湾军城双牌铜海深井黄氏世谱》,然黄道周故里却没有“深井黄氏”一派;又如认为黄道周为邵武黄峭山公派下,并列出世系,然其列出由莆田开基铜山始祖庞德公则是东汉末年鹿门山隐士;再如认为黄道周先祖源于莆田兴福里前黄村,即今莆田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之前黄村,然明朝莆田兴福里却为今莆田荔城区北高镇一带,明显为两个不同地方。笔者在整理黄道周早年历史中,据铜陵镇东门黄氏分支关隘顶族亲珍藏的编修于清乾隆年间的《启裕派黄氏世系家谱》(以下简称《家谱》)所载,结合黄道周《乞言自序状》、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及铜山尚存黄道周史迹,在前人研究黄道周世系及家史的基础上,对若干问题进行考辨,以期逐步完善黄道周先祖徙铜以来的世系与家史研究。

一、铜山“深井黄氏”实为“东门黄氏”辨析

以往记载黄道周铜山派系常有“深井黄氏”之称,溯其源最有可能来自《洪谱》所记:“黄子生于铜山之深井。”[1]且随其后的《庄谱》又记:“所生之地,在漳郡铜山所之深井,世称‘深井黄氏’。”[2]致铜山以外黄氏源流研究多称黄道周宗族为“深井黄氏”,然而铜山实际并无“深井黄氏”之派系。

(一)铜山“深井黄氏”来源。稽黄道周铜山历世先祖,据黄道周《乞言自序状》:“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徙铜海再世矣”“祖讳世懋”“父讳季,字嘉卿”“先高祖遗安公”[3]等记述,可推黄道周先祖自莆田迁徙入铜,至黄道周已历六世。结合《洪谱》所载:“(黄子)其先有侃介公宗德。侃介公生肃毅公世懋。肃毅公生青原公嘉卿。青原公生子。”[4]可推黄道周铜山世系顺序为:开基始祖—黄遗安—黄宗德—黄世懋—黄嘉卿—黄道周。《洪谱》记载黄道周出生地为铜山深井,据侯真平《黄道周年谱·附传记》辨析:“康熙四年(1665)前后,这便是《收文序》撰成的时间,而《收文序》以及洪思的另一篇作品《黄子传》,又都说洪谱被收入洪思自己编的《石斋十二书》中,于是可知洪谱早于《收文序》,即撰成于康熙四年以前。”[5]《洪谱》为最早之黄道周年谱,洪思亦为最早记述黄道周出生地为“铜山之深井”者,《庄谱》则紧随其后进行充实,记载黄道周所生之地,在漳郡铜山所之深井,世称“深井黄氏”。《庄谱》多出“世称深井黄氏”此记,不详何据。

(二)铜陵并无“深井”地名。“深井”一词最早见于《洪谱》,紧接《庄谱》又有“深井黄氏”之说,后又陆续见于外地多种世谱、家谱冠以“铜海深井黄氏”之称,后学者多藉此推测“深井”为铜山所一个村,即所谓“深井村”。明之铜山,为千户所军事要地。黄道周出生地在铜山所东门,当地俗称“菜园仔底”,早期民众聚庐于此。笔者曾请教数位年长的本地文史研究者,确实从未听闻铜山城内有“深井”这个地名;黄道周故居这一带旧称“东门”,有若干早期文献可证,如关隘顶《家谱》记载启裕公:“二十七年移调官军防守铜山所,驻于郭内东厢,子孙家焉。”[6]又如,清乾隆《铜山志·街巷》(陈振藻撰)记载铜山有:“东门街”[7];再如,当今铜陵镇靠东门城墙门牌地名仍称“东门楼脚”,而黄道周故居门牌地名称“菜园仔底”,至今铜陵里人皆知此地名。“菜园仔底”地名是怎么来的?黄道周故居后面宝智寺(初名保安堂),清咸丰保安堂住持净波和尚所识《保安堂世系谱序》记有:“蒙诏邑主杨公、铜山营主黄公,率诸董事同议募捐善缘百余金,以助筑座,遂卜右畔菜园,名宦祠之侧,立兴土木之匠,越三四月间,爰成精舍,号为保安小隐。”[8]从记载可证,明清时期,名宦祠前侧(今风动石景区管理处)有“菜园”;关隘顶《家谱》二世次房:“荣济公,讳廷贵,幼名和,生二子,长宗能、次宗扬。妣方氏,合葬于东坑大路边龙舌山下,坟后园一坵、右边园一坵、坟前路边园一坵、打铁尾菜园一坵、城内城隍庙边菜园一所。”[9]亦证城内城隍庙边有“菜园”。详稽黄道周故居地理位置,西面一二十米远正是城隍庙、名宦祠之侧的菜园,顺古嵝山势而下,至黄道周故居落差甚大;至东边城郭,地势又再抬高;南面为尖石山,缓缓而降,黄氏族众聚居地刚好处于低洼地带,民众称之“菜园仔底”。铜山地名取名有个习惯现象,民众常在“某某”地点的低洼处,称为“某某底”,如澳仔头中间的低洼处称“澳仔头底”、咸田下面的低洼处称“咸田仔底”、田办下面的低洼处称“田办仔底”、宫角下面的低洼处称“(宫)角仔底”、菜园下面的低洼处则称“菜园仔底”,这些地名至今尚在使用。

(三)铜山“东门黄氏”辨析。黄道周铜山宗族称“东门黄氏”至少有两处权威文献可据:其一,关隘顶《家谱》所载之始祖庙:“祖庙建在城内帝庙边,城隍庙前,守府衙署后,粟仓后,两进相朝,坐北向南,庙门向北,从夹道而入。今虽颓塌,遗址尚存,现竖有‘东门黄氏家庙’石钉四柱,俾后人知其遗跡,间有好义敬公祖之思者,可仍旧址而兴建焉。昔我族众于城内东厢关帝庙前聚庐而处,雍穆无间,虽铜山黄姓不一其族,惟我一族众,特称之曰‘东门黄氏’,犹晋代之称王谢,唐世之尚崔卢也。”[10]关隘顶《家谱》记载明代铜山有多派黄氏,驻于城内东厢的启裕公一派特称为“东门黄氏”,且有“东门黄氏家庙”石钉为证。其二,《东山县志》(民国稿本)黄忠端公祖祠:“在今中正公园后。清康熙三年祠毁。据黄道周《赴逮与兄书》略云:‘每岁时粗具杯棬,未及俎豆。在铜山祠堂,则吾兄克备诚敬,吾终缺然,未有牲醴之奉,荣锡之施,是吾所报本锡类,不若吾兄之恋恋子舍,如在一日也。’”[11]黄忠端公祖祠即关隘顶《家谱》所记始祖庙,由此证实黄道周铜山宗族为“东门黄氏”,而非“深井黄氏”。东山县黄道周文化研究学者黄炳钦撰有《铜陵黄氏》一作,详尽铜陵镇各支派黄氏渊源,亦未见有“深井黄氏”派系。可见铜山即没有“深井”地名,亦没有“深井黄氏”,《洪谱》所记“深井”又从何而来?据铜陵镇黄道周族孙、82 岁黄友恭称,深井乃黄道周故居内的深水井,这口井为当时“菜园仔底”为数不多的甜水井,东门黄氏族内称为“深井”,由此成为族内小地名。洪思及其父洪京榜师从黄道周期间,当闻黄道周提及故里深井,误以为黄道周出生地即称“深井”,后来庄起俦又衍化为“深井黄氏”。铜山属于海滨丘陵地形,民居混杂,一个地名之内又夹有小地名并不稀奇,如南门就有“南门井仔脚黄氏”“南门隘门内黄氏”“南门大池边黄氏”等。既然“深井黄氏”为“东门黄氏”之讹,铜山城内自然也不存在有“深井村”之说。

二、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并非“庞德公”辨析

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为何人,究竟从莆田何处徙居铜海,是研究黄道周世系与家史的首要问题。

(一)庞德公并非东门黄氏开基始祖。由于《乞言自序状》没记述开基始祖名字,遂成迷案。长期以来,多有学者据《乞言自序状》篇末有:“先高祖遗安公,每诵庞德公之言,不以官禄遗其子孙”[12]之言,认为遗安公每诵之言的“庞德公”即是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或是开基始祖的谥号;也有认为“黄庞德”是更早到铜山的先祖,这些理解皆谬。首先,黄道周并没有冠庞德公以辈份,不若曾祖讳宗德、祖讳世懋、先高祖遗安公等,皆以辈份称之;其次,族谱、行状等类文章,虽然多称先祖为“某某公”,然《乞言自序状》文中“庞德公”乃指东汉末年荆襄名士庞德公。该公姓庞,名德公,别名庞公,乃诸葛亮老师。《后汉书·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13]黄道周高祖遗安公所诵庞德公之言,即东汉末年鹿门山隐士庞德公,这句“不以官禄遗子孙”正是此庞公之千古名言,且黄道周著述屡用庞德公隐居典故,可见“庞德公”并非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

(二)启裕公为东门黄氏开基始祖谥号。关隘顶《家谱》自开基始祖启裕公至黄道周以下世系、序言及加注全部引自明代铜山东门黄氏祖谱。《家谱》记载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启裕公犹为详确:其一,黄笃行所识之序。铜山东门黄氏九世公黄醇谨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开基铜陵关隘顶,生七子,次子黄笃行,太学生。黄笃行编修《家谱》时间在乾隆年间,其所识序言:“盖闻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启裕公,余族之鼻祖也。再传而后子孙渐繁。”[14]其二,驻铜开基始祖:“启裕公,讳矫,字德钦,幼名仲五。妣陈氏,谥慈敏。生四子,长廷存、次廷贵、三廷尧、四廷美。”旁有详注其至铜开基历史:“先人有传云:商舟生万一,万一生仲四。其弟商楫生万二,万二生仲五,仲五即始祖考启裕公也,原驻兴化府莆田县兴福里前黄村。缘有明洪武二十年编隶军籍,二十七年移调官军防守铜山所,驻于郭内东厢,子孙家焉。第四子名隆讳廷美者,复籍兴化。疆业垂绪于铜者惟淳笃公、荣济公、贻安公此三人焉。”[15]由此可证,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黄矫,字德钦,幼名仲五,谥号启裕,也侧证东门黄氏开基始祖之号非“庞德公”。

(三)启裕公祖籍为莆禧所附近兴福里前黄村。关隘顶《家谱》记载东门黄氏开基始祖启裕公“原驻兴化府莆田县兴福里前黄村”,东山县铜陵镇“菜园仔底”黄道周族孙黄友恭曾到莆田实地考察,莆田黄氏族人证实,莆田确实有“前黄村”,今属于国欢镇“前后黄”。国欢镇“前后黄”与“东里黄”等黄姓族人,皆为黄岸后裔,可证黄道周是黄岸后裔云云。然据《明正统十三年兴化府政区示意图》显示,明朝莆田县兴福里位置在今荔城区北高镇绝大部分,包括毗邻的黄石、笏石两镇小部分,今北高、黄石、笏石三镇查无“前黄”一村,或为明时兴福里一个自然村。所以说,启裕公祖籍为国欢镇的“前后黄”尚存疑待考。考辨这个疑问有三条线索可循:其一,明之莆田县兴福里距平海卫莆禧所更近,明代荔城区这一带有没有“前黄”自然村?其二,据《家谱》载:“商舟生万一,万一生仲四。其弟商楫生万二,万二生仲五,仲五即始祖考启裕公也。”[16]莆田黄氏族谱能不能查到“商舟、万一、仲四”“商楫、万二、仲五”这三世的线索?其三,《家谱》所载启裕公第四子“名隆讳廷美者,复籍兴化”,在今莆田黄氏族谱里能否查到廷美公派下?此诚考辨启裕公在莆田祖籍的重要依据。

三、黄道周铜山历世先祖墓葬地辨析

历史上铜陵后澳“貓儿洗脸”葬有黄道周先祖,青原公去世18 年后从顿坑移葬漳浦北山,东门黄氏开基祖启裕公墓茔至今仍在。考辨黄道周历世先祖墓葬情况,是研究黄氏世系的直接依据。

(一)开基始祖启裕公葬于城安村乌石坪。关隘顶《家谱》驻铜开基始祖启裕公考妣:“合葬佘垵(即城安)山乌石坪,亦名狮山,坐癸向丁。其坟地一所,皆我始祖妣用铜钱千伍佰文购买,立界东至龙潭山,西至佘垵石鸡,南至面前大路,北至山峰背后。坟后两处石壁镌有‘东门黄氏始祖考妣’之字跡为记。”[17]东门黄氏裔孙黄友恭称,其儿时曾随先辈至此祭祖,坟后乌石坪石壁上“东门黄氏”四个白色大字,从远处即可看到。几十年来,黄友恭先生致力《先祖石斋公祖籍世系》课题研究。2011 年3 月,黄老根据族亲提供线索,在铜陵龙潭山南麓找到开基始祖启裕公妣的合葬墓茔,该坟墓所处地理位置和四至、坐向均与《家谱》记载相符,坟后乌石坪和两处石碑已被毀掉,位于今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后山的东侧。

(二)二世祖贻安公葬于飞凤下田穴。该地位于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东侧的山脚,距启裕公墓葬地不远的东北角,铜陵民间俗称“鹦鹉朝凤”。《家谱》二世三房贻安公(黄道周《乞言自序状》称遗安公)讳廷尧考妣:“合葬于始祖墓右,山峰起伏有情,号飞凤下田,坐癸向丁。”[18]这是一处风水宝地《,家谱》二世三房祖墓祭祝文:“继述翼燕,附兆先茔,山称飞凤,秀气钟灵,传世至五,遂启文明,产厥忠精,不愧令名。”[19]祝文所云“传世至五,遂启文明”,即指黄道周出生。

(三)三世祖宗德公坟葬地点不详。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记曾祖为宗德公,《家谱》则记宗哲公:“字侃介,幼名在。妣林氏,谥勤耿。”[20《]天启壬戌科进士同年序齿录》黄道周:“福建漳州府镇海卫军籍,廪生,字幼玄,号石斋,治《诗经》,行二,乙酉年二月初九日生。戊午乡试七名,会试二百十二名,廷试二甲七十三名。刑部观政,改翰林庶吉士,甲子授编修。曾祖宗德。祖世懋。父嘉卿,赠文林郎。母陈氏,封孺人。慈侍下。兄道琛。弟□□。娶林氏,赠孺人。”[21]同年序齿录,系科举时代的官方人事档案,当不会有误,故黄道周曾祖应为宗德,非宗哲。以往多误宗德、宗哲为兄弟俩,乃笔误也。《家谱》没记载宗德公葬于何处,《乞言自序状》记述:“(宗德公)诸从兄弟皆繁富自豪,公独澹然缊袍不耻。”[22]宗德公家境贫困,常当面指责他人之过,人称“东门戆公”。关于宗德公坟葬地点,东山县黄道周文化研究学者黄炳钦先生认为同时期黄氏先祖已葬后澳“猫儿洗脸”祖坟园,宗德公很有可能亦葬于此,或因家境穷困没有立墓碑,后迷失位置,致无人知晓。姑且存之,留待后考。

(四)四世祖世懋公葬于后澳“猫儿洗脸”。铜陵镇大澳社区有一地名称片尾山,亦称猫儿山,明朝以来为黄道周祖坟地,世懋公考妣合葬于此。关隘顶《家谱》世懋公:“字肃毅,幼名镛,妣翁氏,合葬后澳山,号猫儿洗脸。”[23]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记载陈孺人治理黄道周祖父、大伯及祖母之丧事:“居无可,翁之伯子死,二胤嗣亦死,众议卜葬,孺人曰‘:父数十年遗柩之不问,而葬子急耶?’众以费钜颇难之,孺人抚翁背曰‘:力所不能至者听之天,力所犹及至者任之我。’乃手自拮据为舅营玄庐之土,而伯子拊其旁,族子唯唯,告成事而已。又无何,姑又病卒,孺人茹泣治丧事,翁藉以不废礼。”[24]当时家庭贫穷,治丧只是拮据简单,直至崇祯元年春(1628),黄道周44 岁返回铜山,葬祖母及伯叔于后澳祖坟园。《庄谱》崇祯元年:“是春,葬先祖母及伯叔,又葬前夫人林氏于北山之左。”[25]即记此事。清雍正十三年(1735),铜山改为诏安管辖,历代诏安官民对此地多有关注保护。如清道光十三年(1833),有人在黄道周祖坟园偷偷占地营葬,为禁止这种不德行为,里人广东碣石总兵官林鸣岗及沈廷章、沈景云、方士林等在这里立下《明理学石斋先生祖茔神道》碑。清道光二十四年,诏安县韩知事禁令当时后澳村民不得在黄道周祖坟园前后取土掘石,甚至黄姓族人皆不得在此营葬,否则将严拘究治,在这里立下《调署碑》。清咸丰五年(1855),诏安县知事杨福五感慕黄道周的孝行,将“猫儿洗脸”山界四至丈量清楚,立下《黄山碑界序》,以警示后人。于是铜陵民众称这里为“三支牌”,至今地名尚存。民国9 年(1920),又出现一个无知顽民在黄道周祖坟园内盗葬,当时县治林中乔严厉处置,并自捐廉金,大力修建黄道周祖坟,定于每年清明节举行集体祭扫,立下《严禁 黄忠端公祖坟界内不准盗葬牌示》碑,避免盗葬之弊日久复萌,“三支牌”遂为四支牌矣。遗憾的是到文革后期,这里被无序占用建设民房、道路,东门黄氏先祖骨骸由后人合葬于狮山公墓区,四支石牌全部移至风动石景区碑廊。

(五)五世祖青原公由顿坑移葬漳浦北山。青原公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为避族人之难,全家移居顿坑,次年四月赍志而没,葬在顿坑山间。天启四年(1624),黄道周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青原公得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次年,黄道周返乡,把父亲棺木(或骸骨)从顿坑移葬漳浦北山。《家谱》匪石公:“匪石公为青源公长子。青源公因与次房有隙,移驻顿坑,改名遯耕。丁未年正月,公步出山间,日晡困倦,假寐案上,梦一人跪递文书曰‘:要请国公上任。’惊寤而起,谓匪石曰‘:吾梦如此,终矣。’遗命。葬遯耕后,匪石复故里,石斋公移寓浦邑东郊。”[26]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亦记:“翁老而谢屐齿,会族人与他豪搆词连翁,虎冠叩门良苦。孺人私计,子云氏不云乎?‘鸿飞冥冥,弋人何慕’,乃谋徙空山,伐木驾屋,比于庞氏之鹿门而终老焉。而翁竟齎志没,不及睹参玄之羊角以徙溟也。”[27《]家谱》及《黄母陈孺人生传》皆记青原公移居顿坑、逝于顿坑、葬于顿坑等史实。《庄谱》天启五年(1625):“夏四月,请告归里。秋七月,至家。冬十二月,葬青原公于北山,因结庐其下,躬自负土成坟,勒先人行事铭于屏石。盥沐为书,每书辄簪笔以拜,一字一拜,拜毕而后书。文皆从古,如三代以上碑。复立小石屏于坟后,颜曰‘青原玄穸’,背镌三十五字,语同古谶,不可解。次及坟庭,亦取青石员砥之,著《河》《洛》正变之文,宛然地上。经营数年,然后就。常曰:‘吾兹茔域,上下数之,卦变俱全,后世谁复有能知之者。’”[28]北山,乃漳浦县北之市州山简称。天启六年(1626),黄母逝世。次年,黄道周合葬父母。文革后期,由于周边发展,青原公妣合葬墓被毁坏,现漳浦县在市州山建设黄道周公园,里有黄道周夫妇合葬墓及四弟子之墓。

(关隘顶《家谱》中黄道周有关资料)

三、新发现黄道周初名及其父亲名字辨析

黄道周字号甚多,侯真平教授考证“至少有32个”[29]之多,关隘顶《家谱》又发现新的黄道周之名,且不在侯教授考证的字号之内。

(一)黄道周“初名士瑛”辨析。关隘顶《家谱》石斋公:“讳道周,字幼玄,赠文明伯,谥忠烈,初名士瑛,号螭若,又名参玄。”[30]

对于黄道周初名“士瑛”,笔者认为可信度较高,理由有三:其一,从大哥黄道琛之名合理推断。黄道周《赠考青原公墓碑》:“子:长士珍,次道周,是肇封俾于有庙。”[31]古人给同辈子弟取名往往喜欢有相同之字或同个偏旁部首,黄道琛名士珍,黄道周初名士瑛,不但首字同为“士”,且次字同为斜玉旁,符合情理。其二,同宗堂兄弟名之首字全为“士”字。关隘顶《家谱》记载:“孟春(道周大伯父)子名士享,次卿公仲春(道周二伯父)子名士誉、士安,阳卿公复春(道周四叔父)子名士华、士富、士益、士荣。”[32]世懋公之孙辈取名全带“士”字,不可能唯黄道周不带,这是重要侧证。其三,从黄道周与黄道琛字号释义推断。兄弟俩取号皆与石有关,黄道琛名士珍,号匪石,匪石即非石,道琛即其道如珍宝,不像圆石可转移;黄道周初名士瑛,瑛为似玉的石头,号石斋,盖其一生尤为钟爱石头,也与石头结缘颇深,黄道周在崇祯五年(1632)撰有《米万钟墓表》赞石曰:“石者,天下之伟林也!其精确瑰致,以御君子;其博笃安忍,以御小人。自仞壁而下,拳拳而上,天下之求成立者,皆取之矣!以为易与取之,以为易取而去之,石卒矶然无所复言。故天下之有道者,莫如石也!”[33]黄道周一生开辟石室甚多,尚有“漳海石人”“石道人”“石史”等别号,故新发现黄道周初名“士瑛”,诚可信。

(二)青原公“黄季”之名辨析。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自述:“父讳季,字嘉卿,以字行。”[34]现行多种版本注释,皆注“黄季”乃“黄季春”之漏讹。青原公名曰“黄季春”,有黄道周天启七年(1627)篆书《赠考青原公墓碑》:“公行十九,小讳季春,字嘉卿,铜陵人,以字行”[35]为证,自不必疑,然黄道周注是“小讳”,而非“讳”,且关隘顶《家谱》也记:“世懋公生四子,长孟春、次仲春、三季春、四复春。”[36]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记载:“孺人年十八,始称妇于黄矣。所居四壁立,风日见侵。姑又怜爱季,偕季爨,孺人晨昏之是虞,悉鬻簪佐之,而继以女红也。夙宵问起居,呴愉唯谨,于是姑意良惬。”[37]黄道周祖母疼爱黄父,日常与黄父一起生活,张燮此处之“季”即黄父,当闻黄道周所述,不会有误,结合黄道周《乞言自序状》所述“父讳季”,可见青原公本名即为“黄季”,并非漏脱,而“季春”乃其初名,因青原公以字(嘉卿)行,知其名者或不多也。

四、黄道周若干家史辨析

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自述家史内容翔实,然背景相对简略,现有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及相关地方文献,综合辨析,对完善黄道周家史研究则起到重要的补充。

(一)黄道周祖父母生卒时间。黄道周《乞言自序状》:“(祖父)卒食贫,郁郁四十而没。子四,先君其三子也。祖妣翁氏寿八十三,携四子哺血瘁羽者四十三年,愁叹之声不出于户。宗族私谥曰:勤勚。”[38]黄道周祖父40 岁而没,祖母守寡43 年,终年83 岁,可推祖父与祖母同岁,但生卒时间不详。《赠考青原公墓碑》:“生甲辰,徂于丁未。”[39]即青原公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卒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黄母陈孺人生传》又有青原公“九岁而孤”之述,可推青原公9 岁,时正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此年世懋公逝世。据此,世懋公当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享年40 岁。祖母翁氏同样生于正德八年癸酉,卒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享年83岁,时黄道周11岁。

(二)青原公童小即与陈氏定亲。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记母族:“外祖后山陈公,五世为诸生,虽贫不徙业。”[40《]黄母陈孺人生传》记载黄母:“漳铜陵人,父陈处士教授里中,黄翁童少时,数挟策问字,遂缔盟焉。黄翁九岁而孤,然稍成立,便喜务为豪举,闻闽清佳山水,辄拄筇骋迈,经岁逗留。陈氏度婿无还理,顾处士夷然也,曰‘:吾女奇,是必兴门,且黄故当有后,无虑也。’嗣而翁至,孺人年十八,始称妇于黄矣。”[41]综合辨析,黄道周外祖家在铜山所城内后山,以教书为业,今铜陵城内仍存“后山”地名。青原公童小时候,喜欢读书作文,经常挟策到后山外祖家里问字请教。外祖喜其好学豪迈,把女儿许配给青原公。若干年后,18岁陈氏与青原公完婚。

(三)青原公返羊史实。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记述母亲:“平生未尝妄受人一钱。先君青原公常为人解纷,岁暮矣,馈羊一牵。母遣人还之,夜系其门而去。常云:“女子不纺绩,男子不读书,坐得一钱者,便是辱人贱行。”[42]青原公平素喜欢帮别人排忧解难,别人感激其恩,年终送来一牵羊,但黄母不妄受别人财物,派人连夜送回。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也记此事:“翁居恒好排难解氛,里中儿德翁者,廉翁遭大丧,致赙数金及羊一头,孺人熟视曰‘:若之蒿目,扺掌于此也。若市义,其以义市耶?’翁曰‘:如卿言,是吾心也。’亟反金而受羊。久之,侦其家有事,并反之羊,系门而去云。”[43]从中可推其背景为黄道周祖母逝世,当时家境贫困,倚母亲拮据操办,青原公得以不废礼。乡里有感恩青原公平素相助之人,送来赙金及一头羊,陈氏只是暂收羊而拒收赙金。直到年底,打听此人家里有事,派人趁夜把羊送回去。此时黄道周已11 岁,记忆清楚,这件事亦反映黄道周父母仗义正派的禀性。

(四)黄道周四叔父以孝闻名。黄道周祖父逝世时,四叔父阳卿公年纪尚幼,及其长成,以孝事母,闻名郡邑。关隘顶《家谱》阳卿公:“长以捕鱼赡家,母痛其冒突风涛,甚怜惜之。公朝出暮入,必询其母安乎,兄弟和睦,服劳奉养,虽肚不襄。及有妻子,每食嗜味,必先进供。乡里咸称其贤,时庠生朱时亿、陈星,耆老许国佐等会举以孝子,乡评为匾旌之。”[44《]黄母陈孺人生传》记述:“翁之季,素以孝闻郡邑中,间中仇人坐法,孺人乃罄机杼,又别贷以解小郎围。季既得白,归,度无以报嫂,地唯勒券,可需后图。孺人曰:‘若与我等贫而祸倍我,鸰原可念,岂望报哉。’盖终翁之世,而不忍使言索偿也。”[45]可证阳卿公孝名之实,又记载其与仇人结怨打官司,靠嫂子陈氏无私变卖家产、外借钱财,得以解围,且从不索讨,陈氏气量恢宏、和睦家族的品格可见一斑。

(五)黄子中娶魏倩石之女。关隘顶《家谱》石斋公长子子中公:“讳仁表,荫锦衣卫指挥使,驻郡城。妣魏氏,进士魏给谏公女,生一子,名玜舍。”[46]魏呈润,字倩石,福建龙溪人,崇祯元年进士,改庶吉士。黄道周与魏呈润私交甚密,崇祯四年(1631),黄道周在京贬级听调,得到魏呈润大力接济,当时作有《久滞长安困惫已极倪宫允鸿宝魏给谏倩石李文选瞻韦樊计部紫盖各移斧见资适钱宗伯御冷亦自南都分俸见寄聊散所怀十章》。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出山途中,作有《与魏中严书》:“前出山时,姻翁有劝弟迟行之色,真远虑也!”[47]此时黄道周已与魏呈润联姻。崇祯五年(1632)二月,魏呈润因前年疏救宣府巡按胡良机被贬3级调补光禄署丞,遂以侍养返乡,与削籍南还的黄道周先后离京。黄道周崇祯九年闻警出山,称魏呈润为姻翁,故俩人联姻当在返漳这段时间。黄子中于崇祯四年出生,定亲时仅三五岁,古人幼时由父母定亲主婚非常普遍,并不为怪。

五、结语

黄道周世系与家史历来为学界及黄氏源流研究所重视,研究工作也不断得到充实完善。本文立足于东门黄氏宗支关隘顶《启裕派黄氏世系家谱》、张燮《黄母陈孺人生传》及黄道周著述等文献,考辨铜山东门黄氏开基始祖启裕公乃于洪武二十七年由莆禧所兑调至铜山所,定居铜山所东门(俗称菜园仔底),子孙遂繁而成望族。辨析“深井黄氏”应为“东门黄氏”之实、黄道周一世祖至四世祖墓茔皆在铜陵之据。同时对黄道周新发现初名及若干家史进行考辨,对黄道周世系与家史研究进行完善与补充。

注释:

[1][4]洪思:《黄子年谱》,《黄道周年谱·附传记》,侯真平,娄曾泉校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2][25][28]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卷上》,〔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一),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78页,第95页,第94页。

[3][12][22][34][38][40][42]《乞言自序状》,〔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一),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49页,第352页,第349页,第350页,第350页,第351页,第351页。

[5]侯真平:《点校前言》,〔明〕洪思等撰:《黄道周年谱·附传记》,侯真平,娄曾泉校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页。

[6][9][10][14][15][16][17][18][19][20][23][26][30][32][36][44][46]东山县铜陵镇关隘顶《启裕派东门黄氏世系家谱》,清乾隆编,民国续编,手抄稿本,第7 页,第8 页,第2 页,第1 页,第7 页,第7 页,第6 页,第8 页,第6 页,第9 页,第10页,第13页,第14页,第11页,第10页,第12页,第15页。

[7]林定泗主编,《〈铜山志〉注译》,东山县铜陵镇人民政府《爱我铜陵》编委会编印,2013年12月,第45页。

[8]刘小龙:《海峡神缘》,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11]《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李猷明纂,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印,第363页。

[13]《后汉书·庞公传》,〔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五册,第2776页。

[21]《天启壬戌科进士同年序齿录》,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

[24][27][37][41][43][45]《黄母陈孺人生传》,〔明〕张燮撰:《张燮集》(第一册),陈正统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632页,第633页,第632页,第632页,第632页,第633页。

[29]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1页。

[31][35][39]《赠考青原公墓碑》,(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126页,第1126页,第1126页。

[33]《米万钟墓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册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页。

[47]《与魏中严书》(一),(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二),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736页。

猜你喜欢

黄氏始祖东门
裂缝
东门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华夏始祖
章宏伟
东门老街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陕西民间“始祖”文学资源产业化开发
我要吃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