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2020-10-27杨晓哲

党史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八路军总部绥远大青山

杨晓哲

1938年9月,李井泉(戴风镜者)率部进军大青山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共华北四大根据地之一,其中“绥”特指绥远省的大青山一带。1938年秋,八路军120师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创建了这块条件最艰苦的抗日根据地。

笔者以八路军往来文电、日军作战计划和当年地图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对李支队的组建背景和出发时间、地点、路线进行详细梳理,写成此文。

毛泽东考虑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纳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9月初,120师东渡黄河开赴晋西北。

10月21日,八路军总部对各师作战区域进行了部署,其中“一二○师在晋西北、绥东”,“包括大同以西、平地泉(今乌兰察布)、归绥(今呼和浩特)之线以南”。

此前五天,日军攻占包头,(北)平(归)绥铁路全部陷入敌手,大同、平地泉、包头都是平绥铁路上的重要节点。

当时,八路军总部准备成立晋绥察、晋察冀、晋冀豫和晋西南四个军区,其中“以晋西北、察西、绥东为晋绥察军区”,由120师经营。

不难看出,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由120师出兵顺理成章。

大青山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西起包头,东至乌兰察布,横亘约350公里。由此往北到内外蒙古边境为草原地貌,无险可据。

1938年3月29日,毛泽东致电120师并告八路军总部,询问:“能否沿大青山脉创造一个游牧性质的骑兵支队?如可能则该支队西走新疆边境,东迄满洲,整个内外蒙交界区域均可为其游击地区,亦盼考虑见告。”顺带说一句,中央档案馆存档的该电原件有两份,另一份日期为3月30日,内容有一字之差,写的是“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中央档案馆馆藏的这两份电报都是收件而非发件,因此难以判断毛泽东拟写的原始电文,究竟是“游击”还是“游牧”。

该电发出一个月前,毛泽东在致各部的另一封电报中就曾提到大青山,当时徐州会战刚开始。

毛泽东判断,日军拿下徐州后有两个可能的进攻方向:一是沿平汉铁路攻占武汉,一是沿陇海铁路直逼西安。他认为,武汉、西安等几个主要城市失守后,要坚持长期抗战,必须建立包括山西在内的六个根据地作为主要战略支点,以及包括大青山脉在内的四个辅助支点。

5月中旬,徐州失守已成定局。毛泽东指出:“徐州失守后,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为此,他在5月14日给八路军总部和120师的电报中提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由此进入实施阶段。

在此之前,毛泽东曾致电120师和宋时轮,要求对平绥铁路以北能否建立游击根据地进行调查。

宋时轮原为120师358旅716团团长,1937年9月底率该团第2营组成120师宋支队。

此前,宋支队接到八路军总部在“冀东、热南、察东北创造抗日根据地”的命令,已于6月初东移到了冀东一带。

6月7日,120师致电毛泽东并报八路军总部,告知:“宋支队现到昌平地区,转到大青山可经宣化、兴和沿山脉西进。该支队的调动请你们指挥。”

八路军总部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6月10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力陈宋支队“在热察冀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我们意见组织骑兵前往为宜。如同意,请将陕北骑团抽出与一二○师之骑营合编支队前往。如陕北骑团不能抽出时再由前方另设法”。

6月11日,毛泽东给八路军总部和120师发来电报,告知“陕北骑团现控制河套蒙古广大区域”,“故不能调动”。同时指出,“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应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及如何作法,由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之”,“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創立根据地者”。

6月12日,八路军总部致电120师并报毛泽东:“军委意见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经过我们详细考虑,请坚决派李井泉率一个建制团去。本日午前电你们派一个营附骑兵作废。”

李井泉受命组建大青山支队

李井泉时任120师358旅政委,正在山西神池八角堡,率该旅716团休整。

此前,358旅曾在五寨整训补充,旅部和716团驻防东关,715团在右所。

5月4日,为配合傅作义的35军反攻归绥,358旅旅长张宗逊率716团开赴雁北。

山西境内的长城有内(南)、外(北)两道,内长城有几个著名关口,从偏关往东依次是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外长城从偏关往东有两个关口,分别是右玉北面的杀虎口和大同北面的镇川口。

雁门关长城沿线到外长城之间地区统称雁北,从雁北出杀虎口就是绥远,也称“口外”。

35军反攻归绥失败后向偏关南撤,途中频遭日军攻击,状况堪忧。6月3日,李井泉和358旅参谋长姚喆奉命率715团从五寨出发进入雁北,掩护友军撤退。

看一下此后715团的行动路线:

6月5日下午4时,李井泉、姚喆与715团到达八角堡宿营,6日进到偏关石火子,与旅部和716团会合。

6月10日,张宗逊率715团开赴井坪(今属平鲁)附近活动,李井泉率旅部和716团开到八角堡附近三道沟休整。

6月12日,即八路军总部令120师“坚决派李井泉率一个建制团”去大青山的当天,李井泉电告张宗逊和师部:“我们和(七一)六团现在八角整理未动。”

6月16日8时左右,张宗逊率715团在平鲁凤凰城村和左云公路之间的台子村伏击日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有人回忆说,台子村的这次伏击是李井泉率部前往大青山途中所为,这应该是个误会,此时120师尚未决定派715团去大青山。

6月19日,张宗逊致电120师师部并告“李姚”(指李井泉和姚喆):715团第3营留在平鲁西南游击,其余部队集中在乃河堡以北的乔沟村一带,休息两天后转移到朔县、大同线和大同、平鲁线交通要道上活动。

6月22日,张宗逊接到120师师部电令:“井泉姚喆率七一五团组成大青山支队,去绥远大青山活动,李姚到七一五团后,宗逊回五寨。”

随后的往来电报中,大青山支队亦被称为李支队。

6月27日,715团开到井坪以西的贾家堡(今偏关贾堡)、南辛庄一线集结,做去大青山的准备工作。

两天后,李井泉和120师政委关向应来到了贾家堡。

7月1日,关向应向715团连以上干部传达中央决定,李支队正式组成。

7月3日,张宗逊与关向应一道,离开715团,经五寨、岢岚,于7月8日回到岚县120师师部驻地,358旅政治部主任张平化也去了五寨。

李支队在贾家堡休整期间,补充了两部电台和4.5万发七九式步枪子弹。7月4日,李井泉电告120师师部:“(七一)五团病员很多药品甚缺,请再补充一批药品。”同时询问“延安干部是否到岚县,何时可到请示”。

李支队组成后,为等待随行的战动总会工作团和游击第4支队,曾先行进入绥远,侦察路线了解敌情。

战动总会的全称是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是中共和阎锡山于1937年9月成立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主任续范亭。这个组织实际由中共控制,其军事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分别由程子华、邓小平、南汉宸担任。

7月8日,李支队主力离开贾家堡北进到平鲁以西,同时第2营东移到山阴县的前、后榆林村一带,等待工作团和4支队。据《朔州地名志》载,榆林村也叫榆岭村,因“有道长满榆树的山岭”,前、后两个村子故得名。

7月10日,李支隊主力北进到右玉西北的蔡家屯、郭家堡一带集结,准备进入绥远,“留第二营在前、后榆岭一带活动并做归队工作,并等姚黄”。

“姚黄”指姚喆和黄政,黄政时任战动总会游击第4支队副支队长。姚喆此时带电台前去接应4支队。

4支队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准备随李支队前往大青山,此时正在五寨整训。支队长刘墉如是成成中学校长,此时离开支队被派去岚县搞统战,担任阎锡山兼校长的第四专区民族革命中学校务主任。

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中

7月14日,李支队主力在杀虎口以北设伏,准备袭击日军汽车。因走漏消息,“敌派装甲车六辆来攻”,八路军随即撤离,伏击未果。

7月15日,李井泉向120师师部报告“(七一)五团在行动以前减员很大”,“请令骑兵营拨数十人补充”。师部随后将骑兵营一个连约百人配属给李支队。

7月28日,李井泉分别电告120师师部与张宗逊,“决派一营由王(尚荣)指挥向大同丰镇线活动,骑(兵)营派一个连向丰镇以北铁道线活动”,“我及一个营仍在天成村附近,准备袭击香火地(今凉城厢黄地)”,“第二营尚在前、后榆岭集结待黄姚”。

7月29日,李支队第1营开到大同以北的沙河堡(今大同市新荣区沙河堡)附近,进行破路并袭击火车。

这一时期,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其他各项准备,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7月,战动总会成立了一个几十人的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武新宇为主任,编成工作团,准备随李支队去绥远工作。

7月26日,工作团由岢岚出发前往五寨,去会合在那里整训的4支队。

与此同时,120师在军事上进行了相应部署,以“配合李支队胜利地完成任务”。具体为:

令第359旅“七一八团组成一个支队越过平绥路以北,依托兴和以东山地发展,在集宁、丰镇之线以东,张家口以北建立游击根据地”,在东边为李支队提供缓冲地带。

令“警六团与师骑营以厂汉营为重心,警六团则沿满汗山口北及西北发展工作,骑兵营则向丰镇、集宁线发展工作”,在南边为李支队建立后方。

满汗山也常写成蛮汗山、蛮汉山、满汉山,位于凉城西北,平绥铁路以南。

这样一来,李支队如果在大青山遇到困难,无论往东还是往南,都能得到接应。

李井泉率部和4支队、工作团会合完毕

8月1日,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与4支队一起,在五寨参加纪念“八一”建军节11周年大会。358旅政治部主任张平化在会上讲话,就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问题作了动员。

有人回忆说,张宗逊、李井泉这天在大会上讲了话,实际上两人当时均不在五寨。

《张宗逊回忆录》自述“为了保障李支队(大青山支队)顺利进入大青山地区”,“二十五日,我即带七一六团再一次开赴雁北”。8月1日,张宗逊与716团正在雁北岱岳镇附近,准备袭击榆林车站。而李井泉此时正在杀虎口外,带领715团第3营准备伏击日军。

8月2日,4支队和工作团在姚喆、黄政带领下从五寨出发,开赴雁北与李支队会合。

有人回忆说,715团与4支队、工作团一起从五寨出发,所以五寨是大青山支队出发地,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如前所述,6月3日,715团离开五寨时,尚未受领去大青山的任务。6月底,李井泉到贾家堡与715团会合,宣布成立李支队,此后由贾家堡出发向绥远开进,再未回过五寨。

因此,8月2日从五寨出发的,只有4支队和工作团数百人,李支队并不在内。

4支队和工作团从五寨出发这天,日军驻蒙军第26师团和伪蒙军把杀虎口外的厂汉营团团围住,准备次日清晨对这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日军一改单路攻击或两路夹击,从绥远丰镇、平地泉、卓资山、凉城,以及山西大同、左云、右玉调集了大批兵力,分成十几路对厂汉营进行合击。

据日军驻蒙军司令部昭和十三年八月(1938年8月)《战时月报》叙述:“前月末对大海(今凉城岱海)东北方地区盘踞的敌匪进行讨伐后,敌军向厂汉营方面退却。”

日军判断,“在厂汉营一带集结的敌军,有郭希鹏(国民党骑兵第二军)、慕新亚(国民党新编骑兵第五师)部队及共产匪等四五千人”。

日军眼中的“共产匪”似指120师骑兵营。该营以厂汉营为驻地,不断袭击附近敌军和平绥铁路车站,苏集、马盖图、红沙坝等车站,都被他们袭击烧毁过。

根据日军作战计划,合击目标是退却到厂汉营的国民党军,以及一直驻扎此地的120师骑兵营。李支队主力虽然几天前到了这一带,但尚未与日军交手,对敌威胁不大。

8月2日下午4时,李井泉向120师师部汇报:“估计明日敌分途进占厂汉营,附近友军为新编五师、骑二军郭部,似无决心作战。”

当晚,李井泉带第3营从厂汉营外围撤回雁北,并调第1营从大同前来会合,准备伏击经宁鲁堡北进的日军。因第1营途中遭遇敌军被迫绕路马头山,延误了时间,伏击未能实现。

8月3日晚,王尚荣率第1营赶到左云陈家窑,与李井泉和第3营会合。

8月4日8点,李井泉电告120师师部:“本晚拟由左云西端回到前后榆岭附近。”

这天清晨,姚喆也向120师师部打来电报说:“我们及四支队和工作团昨日夜共走了一百廿里,今天晨六时到达了东水间大休息(东水间离平鲁东南约四十里)。”

东水间即东水涧,现在平鲁的东村、西村。

姚喆这支队伍从五寨出发后,途经神池八角堡、朔州利民堡到达东水间,准备前往榆林村一带会合李支队。

8月6日晚8时,李井泉向120师师部报告:当日与4支队和工作团在前后榆林附近的马营(今山阴县吴马营)会合集结,“拟在此准备二三天”,然后向大青山进发。

大批日军出现在李支队北进路线上

8月8日13时,李井泉电告120师师部“我们决本晚分两路进到左云东南、西南地区,明晚决到左云以北地区集结”,“拟到左云以北地区后,分两路经凉城东、西,沿蛮汉山到大青山”。

电报中的“我们”,指李支队与随同行动的4支队、工作团,为便于叙述,以下统称“李支队”。

8月9日,120师向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汇报:“李支队支队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率七一五团,现在平鲁以东之榆林一带,正向绥远行动。”

8月8日晚,李支队从前后榆林附近出发向北开进,行至左云西南的大小马营、观音堂一带宿营休息,其时天降大雨。

很快,侦察员来报,不远的向阳寨(今左云向阳寨)附近发现大批日军,正在李支队北进路线上。

情况紧急,李支队当机立断,迅速向西南方向转移,冒雨行军百余里,于8月9日到达井坪以北的刘小峰(今平鲁刘小峰村)休息,与日军擦肩而过。

8月10日,李井泉、姚喆向120师师部报告“向阳堡(今平魯向阳堡村)之敌昨日发觉我在刘小峰集中,午后六时一部向我威胁,我掩护至黄昏即西移,我伤亡四人”,“决死队、四支队均随我们回至贾家堡附近”。

据当天情报,这次日军在雁北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多地出兵,进行向心合击,与日军围攻厂汉营情况相似。

为此,李井泉于8月11日分别向毛泽东和120师师部作了汇报:“根据敌此次围攻厂汉营及雁北经验,敌在战术上有新的表现……”

120师师部也于当日给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发去电报,告知“(左云敌)八日(进到)左云以南五十里之向阳寨,平鲁敌一部九日进到平鲁东南五十里之向阳堡,岱岳、井坪之敌(均)在移动,企图围攻李支队”,“李支队九日夜间已转移,十号到达井坪西之乃河堡一带”。

为配合行动,120师“令王震派一支队到平绥路继续到兴和方面活动”,“派警六团十三号由五寨出发配合李支队行动,将来在凉城以东丰镇以西之厂汗(汉)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

120师提出:“李支队暂在井坪以西地区休整数天,待警六团到达并骑兵营以援击姿势扰袭敌人,寻找敌人弱点,抓紧有利时机打一二次仗,以后情况再决定向绥远前进执行新任务。”

8月12日,毛泽东复电120师:“根据井泉真(11日)电及你们来电,去大青山行动以暂缓执行为宜。”

从日军资料看,李支队北上遇阻是个巧合。

据《战时月报》,日军这次“讨伐”目标是吴儿城(今山阴吴儿城村)及西部地区。吴儿城位于李支队集结地前、后榆林村东南约40公里处,在岱岳镇以西。

为什么是吴儿城?

李支队骑兵连

日军档案显示“七月底八月初,约二千共产第百二十师系匪团(正规军)由朔县方面至岱岳镇西方吴儿城一带北上侵入”,“其中一部一千人于八月四日向同蒲线榆林站守备队袭击”。

日军所指,是358旅第716团。为配合李支队北上,该团于7月25日从五寨开赴雁北。

8月4日,120师向八路军总部报告:“七一六团第三营昨晚袭击岱岳南之榆林(车站),将守敌五十余人全部击毙。”“七一六团主力四日晨在岱岳以南泥(河)附近伏击岱岳增援之敌,激战三小时,毁敌火车一列,毙敌百余……”

日军派出的第一批增援力量损失殆尽,第二批援兵在飞机掩护下乘十余辆汽车从岱岳赶来,716团安全撤退。

这次袭击对日军震动不小。当月日军战报中,敌情、治安、图注,首要位置全是榆林站被袭。日本记者还以《榆林站悲惨事件》为题,详细报道了被袭经过,“现场惨状非笔墨所能尽述”。

日军情报显示“岱岳镇西方地区盘踞敌第八路军第百二十师一部及其他共产匪兵力共约5000人”,于是从8月8日开始,调派第26师团“大同及朔县地区警备队讨伐该敌”,“主力从左云、怀仁先向吴儿城,再至宋红沟(今平鲁宋红沟村)和上、下面高沟(今平鲁上、下面高村)的敌匪进攻”。

从时间和位置看,8月8日夜,李支队在左云西南遭遇的,正是从左云南进的日军主力,目标吴儿城。

袭击榆林车站后,716团转移到岱岳以东约45公里的义井附近,而日军的“讨伐”目标竟还是岱岳以西。

偏巧这片区域,此时只有李支队在活动,所以认为日军“企图围攻李支队”。

这次与日军遭遇,李支队除在刘小峰附近“伤亡四人”外,未见其他伤亡报告。日军“讨伐”一无所获之后,“于8月13日返回原驻地”。

8月14日,120師致电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基本上仍照原定计划”,“目前敌已撤退,李支队与警六团即转移厂汉营”。

李支队由破虎堡进入绥远

8月17日,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我们决明十八日取道平鲁以西进到厂汉营”,再次北上。

在此之前,120师警备第6团已从五寨出发向北开进,掩护李支队行动。

8月21日,李井泉、姚喆向师部汇报,“我们今天已进到大河堡、响水营一带宿营”,“准备明廿二日夜通过右玉以南之汽车道,进到厂汉营以南地区集结”。大河堡与响水营在右玉以西。

8月22日,李支队只向北移动了约30公里。19时,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今天因下雨夜行军看不见路,我们即在南崔家窑、新窑村、云石堡之线宿营,准备明天夜里通过右玉以南汽车(道)。”

这三个村子位于杀虎口西南约25公里处。

8月23日夜,李支队从青杨沟附近出发涉过苍头河后,并没有直奔杀虎口。

8月24日8时,李井泉、姚喆电告警6团和120师师部,我们本日到达杀虎口西南约20公里的“黄家窑、赵家窑、欧家村之线宿营”。先期进入绥远的警6团,这天清晨袭击了厂汉营,守敌伪蒙军20余人被全歼。

8月26日10时,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我们本日在破虎堡、老曹沟一带会合。”

破虎堡位于杀虎口以东约30公里的长城脚下山西境内,与绥远境内的老曹沟(也称老草沟,今凉城芦草沟)相距三四里地,中间隔着古长城。

当天下午,李井泉、姚喆向120师师部报告,“五、六团本日进到天成村以南之十七号、十二号之线”,“本日晚决以五、六团主力袭击天成村之敌”。

电报里的“五、六团”,分别指715团和警6团,“十七号、十二号”为村庄名字,位于破虎堡、老曹沟东北。

这两封电报说明,8月26日李支队在破虎堡附近越过长城进入绥远与警6团会合,并于当天共同进到十七号、十二号一带。

从军事上看,杀虎口位于凉城香火地通往右玉的大路上,经常有日军车辆往来。李支队若从青杨沟直接北出杀虎口,遭遇敌军风险很大,走破虎堡不但便捷,而且安全隐蔽。

说到过长城,杀虎口并非唯一通道,此时长城已有多处通路可供往来晋绥之间。8月初,李井泉率第3营、王尚荣率第1营从绥远撤回雁北,就是分别从宁鲁堡和马头山附近过的长城。

1939年1月,日军参谋本部印制的《西部支那航空图》上,清楚标有包括破虎堡在内的多条道路穿越长城。

所以能够确定,李支队首次过长城入绥远之通路,是在杀虎口以东约30公里的破虎堡附近,时间是1938年8月26日。

8月26日,李支队进入绥远当晚,715团和警6团袭击了天成村。由于敌军坚守天主教堂,同时从丰镇开来援兵,八路军未能全歼守敌。

此战,715团“共俘敌三名,缴步枪四支,烧敌汽车四辆。敌伤亡约数十名,我只伤亡七名”。

8月27日一早,敌军从西边香火地开来大批部队增援天成村,李支队撤到十七号村一带休息,并于当日致电120师师部:“1.天成村敌已发觉我们企图,我们为要迅速北移,决明日进到香火(地)以南地区,明晚转移蛮汗山一带,请示继续越过铁道。2.警六团为配合(七一)五团行动暂仍在天成村附近活动。3.此间天气变化,五寨送来棉衣不能再等,只好由警六团以后派送。”

8月28日晚,李支队进入蛮汗山。29日,李井泉、姚喆向师部报告:“我们为掩护主力向北转移及筹集一批资材和等候后方棉衣到达,决定留一个营由姚喆指挥,以满汉山为中心活动一短时期,以后根据情况再向北移。”

9月1日晚到2日8时,李支队从卓资山以西的三道营、旗下营之间蒙古营附近越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脉。

9月4日,李支队向八路军总部汇报:“我们东(即1日)晚通过平绥路时,敌曾以骑炮兵约二百人向□我激战终夜,被我击退。我伤亡数十人,冬(即2日)辰八时左右已全部进到铁路以北。”

过铁路后,李支队一路向北,于当日经“羊坡子(今卓资县羊坡子)、八墩(今卓资县八岔山)、东合子(今卓资县东河子六号),进入了大青山地区”。

至此,李井泉率部队胜利完成挺进大青山的任务,并由此揭开绥远抗战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八路军总部绥远大青山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颂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宽厚的“绥远方式”
走进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召开
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战略“南移”行动日期的考证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