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醉生梦死与家国情怀
2020-10-27陈正言
陈正言
俞国宝是南宋颇有名气的一位词人,他的出名和做官与一首词有关。因为这首词,他得到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赏识,被破格授官。当时的他仅仅是一个国子监的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名校在读大学生。
太学生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加上管理松懈,俞国宝常常不上课,就在京城临安(杭州)四处游玩,西湖是去得最多的地方。在一个春和日暖的晴天,俞国宝骑着马,又去了西湖,在一家酒肆里喝得大醉,借着醉意,在酒肆屏风上写下一首词《风入松》: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没几天,已是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也游西湖,恰巧走到这家酒肆。看到这首词,赵构注目良久,“称赏久之”,认为“甚好”,问此词何人所作,酒家回答:“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赵构笑曰:“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提笔将原词中最后两句“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改了3个字,变成“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御笔修改,不仅词更为生动,更使俞国宝声名远扬,并做了官。
这首词极有情致又不失儒雅,而且前后呼应,把人的情绪也写得很到位。但赵构对这首词情有独钟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赵构自当皇帝后,起初也想恢复中原,无奈屡战屡败,直到岳飞、韩世忠领军才打了一些胜仗。但赵构要想彻底击败金国,收复失地,困难不少,加上又夹杂着一些私念——万一迎回被掳徽钦二帝,他的皇位可能还不保。渐渐地,赵构接受了主和派的主张,与金国签订和约,对金国称臣纳贡,做起了半壁江山的“儿皇帝”。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年间,此时战争止息已20多年,江南经济社会开始繁荣,上层统治者陶醉在歌舞升平的景象中,该词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的写照。
当时偏安一隅的南宋真的太平吗?其实不然。虽然看似太平盛世,但金国威胁并未解除,朝廷内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仍很激烈。小皇帝赵昚要北伐,恢复疆土,但太上皇赵构不同意,朝内有能力的武将所剩无几。金国虽然经过内乱后实力削弱,但仍野心勃勃,更要命的是北方蒙古骑兵开始崛起,对南宋和金国虎视眈眈,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给赵构带来不少困扰。他想用南宋经济社会的恢复和繁榮来彰显其政绩,这首词恰恰符合了赵构的愿望:粉饰太平,掩盖国土沦丧的现实,为和议辩解。
《风入松》虽然词句优美,把西湖美景尽收词中,却不过是掩耳盗铃。那么,这时北方被外族占领下的情景又是什么样呢?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写出了占领区萧条的经济、人民凄惨的生活和痛苦的心情,抨击当朝统治者的无能和苟安: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与俞国宝同时期的浙江温州书生林升也到西湖游玩,大概景致也和俞国宝所见的差不多,但感受却截然不同,写下了悲壮的七绝《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整首诗字里行间充满辛辣嘲讽和满腹悲愤,痛斥南宋统治者抛弃北方的国土和人民,不思进取,只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更不用说去恢复中原,大概就将杭州当作汴州(开封)了。而北方的侵略者正在处心积虑地想向南方发难,这样的政权能持久吗?假如这首诗被赵构看见了,后果又如何呢?不言而喻。
将俞国宝和林升这两首词、诗连起来读,让人不禁感慨:同是书生,一个醉生梦死,苟且偷安,迎合权贵,因而做官;另一个则忧国忧民,悲愤无奈,终其一生也没能踏上仕途。
历史是一面明镜,俞国宝的词和林升的诗都很出名,但后人更欣赏的是林升诗里的忧国情怀。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文史博览》图: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