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查向下推责的“甩锅”现象

2020-10-27任民

党员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任民

2020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雪梅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严查向下推责“甩锅”现象,切实减少基层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用在群众真正需要的事情上,赢得广大网友“点赞”支持。

李学梅委员建议优化政府部门和干部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变单向评价为双向评价,给基层干部群众“吐槽”管理部门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严查向下推责的“甩锅”现象。

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热烈反响。

“推责甩锅”堪称“老大难”

说起“甩锅”,也算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干部作风这个“根儿”出了问题。例如,一些干部没有正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习惯于“隔着玻璃察民情,读着报表解民意”,将了解民生的责任层层下压,又要求各种相关报表层层上报,有时多个报表内容相互交叉,有时同样的内容换个格式又得反复多次上报,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一直以来,基层干部工作不易,备受社会关注。这个问题能否得到改善,不仅直接决定着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也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因此,能否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关。

对于基层减负工作,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为此,2019年被中央确立为“基层减负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文件“十不发”、会议“八不开”、检查考核“十不得”等一系列举措,给基层干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不合理的负担,也让基层干部有了更强的干劲。

这些成就固然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方面,基层工作中不够合理、有待优化的地方依然不少,“基层减负年”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基层工作的减负优化告一段落,有关部门还需要把相关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另一方面,正如李学梅所说,即便是我们当前已经取得的基层减负成果,稍有不慎,也有可能得而复失,全民抗疫期间出现的“表格抗疫”等不良现象,便是这一情况的典型表现。

让基层干部“有话敢说”“有苦能言”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各种形式主义,能留下多少时间和精力给人民群众?因此,要破除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得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自上而下从思想根源上扫除作风不实之弊,让形式主义失去必要的“生存土壤”。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国家还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督机制,赋予基层干部充分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建议各级政府首先确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标准,把所属部门和下一级政府或减负实效及群众满意度作为关键指标。另外,正如李雪梅所说,只有让基层干部“有话敢说”“有苦能言”,才能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着形形色色的旗号“死灰复燃”。让基层干部群众有“吐槽”管理部门的机会,听起来似乎是一件轻松的小事,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强调基层干部的“吐槽权”,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对基层干部的一种“赋能”。这不仅能够帮助基层干部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能激发他们的活力与热情,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与能力,为基层工作添砖加瓦。

干部考核方式方法也存在一定問题。现有的考核方式对“干了”和“干得扎实”两种工作成效的考核结果区分度不大,导致一些干部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干事也端着‘铁饭碗”,久而久之工作激情消失,油然滋生出形式主义的苗头。要牢牢抓住考核评价机制这个“牛鼻子”,优化政府部门和干部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要从外部倒逼干部拒绝形式主义,还需要优化考核办法,扭转内容侧重点,突出考核工作开展成效,将“好不好”列为硬指标,拉大“干而不精”与“干得扎实”两种考核结果之间的差距,带动广大干部干实事的积极性。

另外,加强对减负过程的监督。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管,严查向下推责的“甩锅”现象。建议新闻媒体进一步推广减负经验,加大对反面典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实质上也是在给心有大志的基层干部开辟更大的作为空间。因此,我们既要为基层干部移去压在头顶上的“大山”,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积极作为的机会。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人民日报》等)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固本强基 推动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