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告别
2020-10-27吴晓东
吴晓东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文系全体教师,衷心祝贺大家在这个非常的年份,克服种种困难,学业有成,即将开启下一段生命历程,也衷心祝福大家未来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如花似锦!
而大家一起见证的这个毕业典礼,也终将载入北大中文系的史册,成为系史上特别的一页。这也许是老师们离自己的大部分毕业生距离最远的一届典礼,但或许也是距离最近的一届,因为我们全体老师的心和大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多了一份牵挂和不舍。
韩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告别要趁早。”但在老师们内心深处,却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同学们告别,我们依然觉得你们在这个漫长的春夏之交会随时回来,回到未名湖畔,回到中文系,看看已经等待了你们半年之久的老师们和久违的同学们,道一声别来无恙,道一声各自珍重。而这一切最终成了奢望。也因此,老师们对大家怀有一种亏欠的感觉。我们终于没有好好告别,但这却更增强了老师们郑重的庄严感,每个老师都在心里为自己心爱的弟子拨穗,并真心祝愿即将走向新生活的你们,将与这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一起,历经磨难,浴火重生,最终凤凰涅槃。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疫情带来的世界性危机态势尚未过去。就在今年年初最寒冷的日子里,我重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也看到有人借鉴三体中“危机纪元”的概念,把从2020年开始的人类历史命名为“新冠纪元”,这一冠名并非危言耸听,而可以视为一种警示,也许人类从此将必须习惯与新冠病毒,乃至与各种危难共存的新常态生活。
可能很多人在这个非常时期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2020年是否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许多年以后,大家会恍如隔世般地回忆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岁月以及它在新冠元年的终结,会不由自主地叹息:原来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的美好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相信到了那时,每个2020届的毕业生都会充满怀恋地说:我们这一代毕竟亲历和见证了曾经的美好。虽然生命个体形同微尘,但同样会折射历史的星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从现在开始心怀一种意愿和向往,在未来的历史征程中,担负起我们各自的职责和使命。
而我在这个特殊的答辩季,一直为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意识而感动。在阅读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后记总是令我深有感触。一名博士生在后记中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关联感使他与遭受疫情的同胞们“心心相印”,进而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看成是向“在疫情中苦苦承担的逆行者们”的致敬和感恩。而另一个硕士生则在这个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重新体认了一种五四传统中的科学精神,她在后记中征引了胡适的名言:“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我欣慰于中国现代传统的两位最重要的奠定者——鲁迅与胡适,同时进入了新一代学人的经验视野,成为了你们的思想资源,进而转化为你们的使命意识。这或许就是历史赋予新冠疫情中成长并成熟的一代人特殊的责任和担当。
有了这种担当,一个新的文明就是可以想象和值得期许的。这令我有些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一代人的勇于担当和独立思考。那是个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不确定性和多重可能性的时代,逼迫着每个大学生思考个人、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而当今大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而一旦缺失了独立思考,也就丧失了高等教育的灵魂,即老校长胡适所说的寻求真理的意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冠的危机也许构成了某种历史的机遇。我相信经过2020年的春夏,你们所隶属的整整一代人又重新开始思考,重新把追求真理看成自己的使命。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获得的是辨明真相、直面现实、坚守良知、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在这个太难说告别的毕业季,我曾一个人坐在从未这么寂寥的未名湖边,想到的是即将告别燕园的你们,也试图借助你们或切近或遥远的目光,去感受那所谓的“一塔湖图”对于北大中文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让你们受用一生的感受力。而对一个北大学子而言,这种感受力一旦拥有,就永远不会失去,它对于你们的一生都弥足珍贵。当北大生涯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定格为你记忆中的存在,你会意识到母校从来没有离你远去,总是会在你人生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唤起你久违的柔情。这就是在这个园子里生活过的北大人得天独厚的体验与记忆。到了那时,你就会明白,母校会永远为你提供守护灵魂、培植理想的一隅净土,使你在面对坎坷和泥泞的时候,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栖息。借用一句我喜欢的歌词:“你灵魂深处,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有人说,北大人好高骛远,在社会上难以适应和立足。但这种适应现实的能力,你即将步入的社会总有一天会教会你的。而守住自己的灵魂,求真,求善,求美,则是母校所能为你提供的毕生的馈赠。
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同学们,尽管难说再见,但我们终于迎来了告别的时辰。期待大家重回母校的日子,老师們会在老地方等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