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滋味
2020-10-27郑朝晖
郑朝晖
唐诗里面最好的当然是李白、杜甫。但是他们的诗作,往往圆融自足,妙乎自然,反而说不好。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著名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还健在,据说他讲课讲到那些他以为美妙之极的诗句,就只有摇头晃脑地喟叹:“好啊,好……”而在我看来,倒是那些用了一些心思,花了一切力气,而且又有异于常人的情趣与眼光的诗人的诗作,似乎更有可以讲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中国文人的情感是曲曲折折的。情感一旦转了一个弯或者有了一个结,似乎就会变得更加细致和深厚。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固然极为风雅,但是从心理感受上来说,会觉得有一点儿“薄”,如果用南唐诗人江为的诗语,就是“清浅”二字。但是醇厚的情感是有层次的,像极了好的酒、茶或者咖啡。品咂出了一些味道之后,居然会有另一种味道潜滋暗长,让人欲罢不能,心旌摇荡。而中国的诗人又特别善于以极俭省的笔触去表达很丰富的情感,也就格外有魅力了。从这个意思上说,小李杜大概都可以算是个中圣手。
李商隐的这首《晚晴》,是歌咏初夏的久雨之后一个响晴的黄昏。看看这个定语就够复杂的,既要是久雨初晴,又要是黄昏时分,而在汉语里一个“晚”字就把这些意思都写进去了。不过,真要说明白,其实还是要把这个字放到整个语境里去琢磨。
哪里是“久雨初晴”?“天意怜幽草”“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我们总是觉得“人间重晚晴”是一句名句,其实,它必须和“天意怜幽草”连在一起看,如果从古汉语的语法角度说,是一个“互文”的句式。意思大概是说,无论是天意还是人情,大概都会因为垂怜幽草而格外注重这迟来的晴天吧。还有就是“归飞体更轻”的“更”字,试想如果天天响晴,哪里会觉得今天的鸟儿飞得格外轻捷呢?诗人用力常常就在这样的细致处。
哪里是写黄昏呢?“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黄昏的阳光是斜照的,从高楼的小窗照进来,是那种幽微的感觉,所以是“微注”。还有就是“归飞”,所谓暮禽归巢,自然是黄昏的景象。
如何又说这是曲折的感情呢?人们爱晴天,一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独爱“晚晴”则未必。说人间“重”晚晴,其实也有不得已的地方,为什么“重”?因为淫雨既久,终于得见晴天,自然格外欣喜;为什么“重”?黄昏是白天的余绪,长日将尽,自然更觉珍惜。所以,这种对“晚晴”的喜爱,是一种妥协的,或许还是有一些无奈的喜爱。一份喜爱,如果染上了这样的色彩,就有了超乎一般情感之上的意蕴。作者将这种“重”,放到了“天意”之下,似乎又有了一种天人感应的意思,不仅仅是对于阳光与温暖单纯的喜爱,更是一份对于大自然的垂悯和爱怜的感悟,是对于自然生命的一种超乎功利之上的疼惜。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这首诗的视角没有,开首所说的“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其实是告诉我们,作者是取俯视的角度。深居于高楼,往往就会有一种抽身世外,俯瞰红尘的感觉——这也就是“春去夏犹清”中那个“清”字所传递的意思——很容易产生那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宏大”情愫。而“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则是将往外张望的眼光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中。“微注”,有一種轻柔纤巧的感觉,大家可以想象幽暗的高阁,有一注光线从小窗斜斜地照进来,是一种宁谧的气氛。天意人间之类是超越的大情感,小窗微注则是人间小情趣——其实这样的小情趣同样也很动人,小窗微明,周遭的一切都隐没在黄昏的暮色里,只有这斜斜的一束阳光仿佛是上天的一种关注,也可以是自己的一点觉悟,总之是寂寞而又温暖的——说老实话,我很喜欢这样的情调。
而诗的尾联则又宕开了一笔,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专注于夕阳下归巢的鸟儿,这里专门点明“越鸟”,是有思归的意思,古诗里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南枝向阳,自然早干,而鸟儿的羽毛也被阳光晒干,飞起来自然感觉格外轻捷。更何况又是暮色中飞回自己的巢窝,自然是轻松惬意的。不过,如果我们注意诗人强调了这鸟儿是“越鸟”,自然就会有一种异地漂泊的意思在,那么这种轻捷惬意里头自然也会有一点日暮乡关的惆怅——这样的情绪是属于诗人的,而不是鸟儿的。
李商隐的妙处就在于没有简单的情感,他笔下所有的美好的情感背后,如果细品,都有一点寂寞伤感的意思在里面,这是李商隐的审美世界,其实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