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境高下和诗艺高下

2020-10-27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空城元好问白骨

郑朝晖

近日上课,与学生们讲到元好问的一首诗《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边塞之外草木不生,绵延的战火遮蔽了西北的土地。戍边将士期盼来自中原的问候,却只能听到大河东流呜咽的涛声。野地的藤蔓缠绕战死者的白骨,血色残阳照耀着寂寞的空城。真想问问苍茫的天宇,为什么要让人间充满兵燹——元好问此诗也是很有郁勃苍凉的气氛的,像野蔓萦骨,残阳空城,那种悲凉很是动人。尤其是最后一句“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的发语尤为沉痛。苍苍,就是天空的意思;争遣蚩尤作五兵,是质问老天爷,为什么要让蚩尤发明兵器呢?这种指天画地的质问里,真的有诗人对于战争的控诉之情在其中。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在这首诗里面,元好问不是对好大喜功、热衷于开疆拓土的统治者的批判,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战争本身。这个思考的角度就比较高,是站到整个人类的高度看问题。事实上,他作为一个汉人在女真人的统治下讨生活,又为蒙古人所掳获,在这样的情形下,是不太可能去思考究竟战争的正义与否的,反倒战争所带来的种种灾难却是亲身经历,因此,反对一切战争才是他应该有的思想。這反倒使得他的诗歌有一种超越民族、地域、政治的更高的境界。试比较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格局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王昌龄的厌战,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看的,诗中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戍守远方的丈夫的思念,是一种思念而不得的懊恼。如果再联想到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则几乎是在思念中有一种撒娇的感觉了。他们的诗不是不好,表现人物心情跃然纸上,生动得不得了,但是要说立意与格局,那么元好问的就高得多了。唐人不是没有这样的诗句,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说得很沉痛,而且也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得失,对战争的沉痛检讨,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大爱——厌恶战争,提醒人们不要动不动就想要祭出蚩尤五兵,这样的想法终归是对的,也是好的。可惜历朝历代就是有人不明白——所以,如果从境界格局的角度看诗歌,还是可以论一论高低的。

再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境界格局必是要通过诗歌的表达艺术来体现的,所以体现得好不好,则是衡量诗歌的另一个维度。据说明朝人不是很看好元好问的诗歌,明代胡应麟直接认为有金一朝基本就是没有诗歌的。这里面除了站在狭隘的汉人中心的观点上对元好问的鄙薄外,和明代宗唐抑宋的风气也很有关系。而元好问的诗歌里难免有宋人好发议论的问题。我们说诗歌应该用意象来说话,跳出来说道理,已经落了下层。比如这首诗里面的“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有情”“何意”两个词语,就让整个意境寡淡了不少。“野蔓萦战骨,残阳照空城”,何等苍茫浑朴,放到唐诗里面,也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加了那两个词语就不对了,变成了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的探究,把原本那种苍茫浑朴给冲淡了,饱满的感情也减弱了不少。相比而言,“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就好很多,虽然在遣词造句上显得刻意一些,但是从意境上看,作者自己并没有跳出来指指点点,而让诗句本身的画面之间构成内在的关联,反倒让人为之动容。

诗歌有诗歌的语言,王安石称为“诗家语”,也就是说,诗歌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和其他叙事、议论的文字不同的。前面说了元好问的“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不好,就是因为它用写散文的方式来写诗歌,诗歌的味道就淡了。现在再来说说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好处,它的好处就是字面上的凝练与跳跃,而在句子的背后又有着内在的紧密的关联。像这句诗里将“河边骨”与“梦里人”并举,美梦之中的人儿,早已是一堆白骨,梦境越美,现实就越残酷,这样的诗句对战争的残酷的控诉岂不是不言而明?而且白骨森森是冷色调,香闺春梦是暖色调,这种暖色调背后的冷色调,岂不是寒彻心扉?

所以说,诗艺还是有高低的,元好问已经是宋代以后卓然大家了,但是就这一首诗的水准而言,前头就会被好多诗人压着,想要登堂入室,似乎多少还是有点勉强。这样说来,明朝人心里有点鄙薄元好问,似乎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猜你喜欢

空城元好问白骨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空城渔趣》
海洋中药白骨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心守一座空城
执子之手
论元好问碑铭文的创作特色
空城记
点绛唇
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