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智能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研究

2020-10-27李朝晖杜新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2期
关键词:金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李朝晖 杜新征

摘 要:我国金融智能化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结构,凸显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有近百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较匮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本,明确培養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教学空间来培养适应智能化金融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关键词:金融智能化;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2.032

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科技金融等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金融业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金融市场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立足于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金融现实问题,在智能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智能化金融发展对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影响出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以期提出的建议能为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的金融工程人才做出贡献。

1 金融智能化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金融智能化是指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科技来提升服务效率和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从而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金融智能化发展趋势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为金融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

1.1 金融智能化改变了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结构

首先,金融智能化将减少投资、交易、客服、风险管理等方面传统岗位的人工需求。其次,金融智能化将加大对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据全球招聘顾问公司Michael Page2017年2月发布的《2017中国薪资和就业报告》,目前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达150万。最后,金融智能化会提高对金融人才的硬性技术能力和软性素质能力要求。

1.2 金融智能化凸显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金融工程是与智能化金融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金融工程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工程的核心是工程化、创新性,过去几十年金融工程师的工作围绕在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套利等几个方面。金融智能化是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来提升服务效率,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其实质就是智能化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说,金融智能化过程就是金融工程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量化投资和大数据风险控制只是金融工程深化发展的两个案例。

金融智能化丰富了金融工程的技术手段和研发内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为金融工程的数学建模、量化分析提供了计算智能手段。模糊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法、决策树法、统计学方法以及规则推理方法等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逻辑推理、关联分析、分门别类、概率分析、未来结果预测和对策优化,故而被应用于股票预测、交易决策和证券组合投资中。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金融云服务、区块链金融等新金融形式不断涌现,金融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业务过程和风险类型也愈加复杂,需要金融工程师不断研发新产品、解决新风险。

2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于200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的本科阶段培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近百家,其中多数学校为近年新增金融工程专业院校。笔者在调研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新金融形势下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地方服务特色

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迎合其地方新金融发展需要而设立的金融工程专业,但从他们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培养目标几近相同,设置的课程大同小异,没有与区域金融发展需要相联系,缺乏为地方实体经济服务的培养特色;个别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金融学专业几近相同,缺乏工程培养特色。

2.2 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与安排随意

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了经济学、投资学、运筹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任课教师能够既懂专业理论、又会软件应用、还会实务操作。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师资来自于传统的数学或金融学教师队伍,极少具有金融工程学背景或从业背景,这就使得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重理论轻应用,对于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量化投资、金融建模等则因缺乏师资而放弃开设,或在形式上进行了设置,而在教学内容上随意安排。

2.3 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乏创新性

由于缺乏师资和实验室条件等原因,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种类少,内容缺乏创新性。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课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交易业务内容,对量化投资、衍生工具套利、金融建模等很少涉及;一些高校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时,没有理顺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一些综合实训课程如金融建模实训的开设要么太超前,要么过于延后,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只能简单复制,重复经典模型的结论,缺乏新形势下的创新性思考与改进性实验。

2.4 交叉学科融合度差、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在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数学课程模块、计算机课程模块和金融课程模块需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但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金融和数学两个维度融合较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则培养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意识不足,相关课程设置少,如只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或数据库操作基础,后续没有开设C++、Matlab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课程。再是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但没有与金融模块课程有机融合,开课时间不科学,导致学生在学习金融产品定价、衍生工具套利等内容需要借助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3 金融智能化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建议

应对金融智能化趋势带来的金融行业变化和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能力为本,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教学空间,多渠道多方式培育满足智能化金融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3.1 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根据学校定位和智能化金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目标不同,人才的能力要求不同,相应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如以“程序化交易员”或“量化投资分析师”为培养目标和以“金融风险管理师”为培养目标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语言就会在差异,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投资分析与交易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学生的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自身发展定位及资源,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实习实训、就业创新、考核评估和师资建设等,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

3.2 強调能力为本,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金融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工程化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基础理论、数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位一体奠定了金融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基础。金融智能化发展趋势提高了对金融工程人才的理论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要求。强调能力为本,就是要将金融工程专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模块中,通过合理安排进度,注重数学、计算机和金融三类知识的融合,打破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涵盖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等层面,感知认识(企业观摩)、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立体化、多角度、递进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深化校企合作,弥补高校育人短板

在培育智能化趋势下的金融工程人才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两个短板:一是缺乏一支拥有智能金融实操经验的师资队伍;再是缺乏让学生实地锻炼能力的实践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实习、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平台。依托产学研平台,借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弥补上述短板。如在建设师资队伍时,采取委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及挂职锻炼,引进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课堂教学,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科研与教学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解决新金融工程问题的能力,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弊端。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力求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符合智能化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要求,提高专业与服务面向的结合度、融合度和认可度。在建立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时,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为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教学观摩、实训实习和就业的场地,创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4 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金融智能化趋势下,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为提升所培养的金融工程人才的就业适应性,能力培养就不能囿于课堂教学,需拓展教学空间,探索建立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渠道,从多个层面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有机结合。利用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结合专业实验室开放、学生社团活动、投资交易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突出第三课堂(校外课外)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望,邵彬彬.智能投顾引领银行转型新浪潮[J].金融世界,2017,(11):4853.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3]余倩.计算智能与金融工程关系的研究[J].中国投资,2013,(2):150.

[4]郭君默.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6,(4):6973.

[5]陈庭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14115.

[6]邢钰.人工智能背景下对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3):138140.

[7]宋凌峰,杜佳,张逸璠,等.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7):5658.

[8]周复之,杨世峰.金融工程原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金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