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 工信部在行动
2020-10-27刘京运
刘京运
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落地开花,展现了广阔的价值前景,许多中小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渴望实现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组织开展了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活动。
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继续排名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注重培育创新能力,同时重视推动高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部署,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作用,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帮助人工智能企业对接应用场景、拓展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活动的通知”(工科函[2020]914号)。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陆续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在此基础上,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活动(以下简称对接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的价值潜力,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政策“组合拳”
事实上,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刚要指出,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工业和大型管理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三年为期限,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相关任务进行细化和落实。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平台和服务。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2020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到2021年、2023年的建设目标。
创新四项工作思路
人工智能技术只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赋能价值。但是面对各行各业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需求,人工智能企业如何才能精准对接?这是摆在供需双方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做好此次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在总结以前各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四项工作思路。
一是精准有效。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各项工作,避免供需对接泛化、形式化,务求达成时效。
二是央地联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力量,创新联合工作机制,激发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供需推进。推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对接合作,进而带动企业应用能力和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四是线上线下。线上線下渠道同步建设,以线下活动的点对点形式促进对接活动品牌打造,以线上平台支撑提供持续对接服务。
实现“两促进”工作目标
既然是供需对接,必然要充分满足供需双方的诉求,才能实现合作共赢,而实现“两促进”也就成为了此次活动工作目标。何为“两促进”?
一是促进传统企业发展质量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深化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应用,加速复产复工,提高生产效益,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促进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帮助人工智能企业发现和对接实际应用场景,拓展用户规模,为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找到用武之地。
三项措施促进精准对接
一是填报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供需目录。对接活动将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发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院所和高校等供给单位,梳理本单位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和产品,结合应用领域分类填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技术产品供给表”,同时发动相关需求方中小企业,根据实际生产运行中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的需求情况,填报“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需求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将整理各单位报送信息,形成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供给和需求目录,通过部网站等进行展示,并撮合供需双方对接。
二是申报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重点方案。有意愿且具备相关工作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供给单位,可针对重点需求单位研究制定“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重点方案”,提出详细服务对接计划,并配套资源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将会同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遴选不少于30项重点方案开展跟踪指导,最终形成典型案例和模式,支持推广应用。
三是参与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线下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将与重点省市和地方联合,在今年三、四季度组织召开若干场次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会议,为供需双方搭建面对面对接平台。向有关地方和企业推介优秀人工智能技术供给单位,对典型对接案例和模式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工作结合,给予适当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企业可登录填报网站,通过线上信息系统填报相关内容。活动组织单位还将在工信部网站建立专栏,为对接活动及相关企业、产品、对接成果进行宣传报道。
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繁荣离不开数据驱动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赛迪研究院副研究员、规划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陆平表示,“大数据、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共生生态,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衍生出了诸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对抗学习等新型算法,硬件计算能力的有力提升有效地缩减了算法迭代改进周期。”
在陆平看来,人工智能目前在以下三大方面的应用较为成熟:一是计算机视觉方面,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语义分割、实例分割等算法模型不断迭代,一些方面早已超越了人类水平。人脸识别、姿态识别、无人车、无人飞机等领域也越来越成熟,已经成功商业化,大幅提升了金融、交通、安全行业效率。二是自然语言方面,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领域变得越来越成熟,当前正在向更加通用型任务发展。三是强化学习方面,比如下棋、玩游戏,近期机械狗的动作灵活性和速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陆平强调:“大数据是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燃料。那些数据易于获取且有一定积累量、有海量数据分析处理需求的行业,通常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得到应用的热点领域。”他进一步指出:“未来3-5年内,无接触式制造、线上+线下零售、在线教育、远程诊断、安全出行等领域有望蓬勃发展,这有利于积累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将大有可为。”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未来将无处不在。”陆平说道,“当前的人工智能浪潮以深度学习技术为主,它的核心优势是能够自动根据数据完成特征提取过程,这使得没有应用领域专业知识的人也能够按照流程操作,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完成目标任务,这有助于跨领域大规模推广。”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陆平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特别是在基础硬件(芯片)领域,下一步建议重点发展自主化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加大异构计算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加大对我國自主化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持续研发及应用推广,在持续应用中进行迭代式创新。建设一批异构计算云服务基础设施,以云服务方式对外输出高端算力。
其次,针对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化问题,可建立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公共资源。解决高质量大数据短缺问题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未来需要在整合异构数据源、建立一些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公共资源库等方面多做努力。比如,面向工业、医疗、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构建一些开放式的数据库及知识图谱;围绕商品推荐、无人驾驶、社交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场景,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基准数据集库;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数据标注众包平台,推广大数据及算法众包竞赛平台。
最后,需要结合重点场景应用,构建一批人工智能产品检验检测平台。构建产品伦理检测平台,平衡“数字鸿沟”,抑制算法权力,消除技术劣势一方对优势方的依附性,矫正算法自动化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权利失衡。构建人工智能产品隐私暴露风险检测平台,构建检验检测系统,对人工智能产品可能造成的敏感和隐私数据泄露风险进行评估。构建人工智能产品安全验证平台,如面向智能驾驶场景,建立测试平台,验证智能驾驶算法的安全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