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作者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丰富初中语文教学

2020-10-27盛伟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藤野鲁迅角度

盛伟江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人的人名,那毫无疑问,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个人来写的。当读者形成这个观点的时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读者在理解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时,是根据文章自身的逻辑来理解的。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这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阅读描写人物的课文时,首先应当努力的就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建立起关于人物的形象。

但是有一篇课文显得比较特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不直接描写藤野先生而写其他人和事的文字是相当丰富的。于是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藤野先生》好像并不是只是写藤野先生的!这个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一个“矛盾”:以“藤野先生”作为课文的题目,却又有不少的篇幅描写的是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这应当作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回答这个问题,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而一旦站到作者的角度,还可以让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过程与结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藤野先生》写的只是藤野先生?

非常有趣的是,课文的一开始,就有一大段篇幅写的不是藤野先生。开篇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有研究者进行解读分析,指出其在文中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认为其在结构上起到了引起悬念、衔前接后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了强化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心。其实这样的解读在笔者看来,面对的就是上面提出的那个基本的問题:《藤野先生》写的不只是藤野先生。

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这个判断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正如上面笔者所提到的那样,如果站到作者的角度,从鲁迅先生留学开始来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日本留学这段时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弃医从文”成为这段时间最显著的标志。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转变,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很想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作为一篇回忆藤野先生的文章,所带起的也是对鲁迅先生赴日留学整个过程的回忆,因此在这样的一篇回忆的文章中,除了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那部分之外,附带描写其他的内容,就显得合乎逻辑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非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内容有那么多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如上所说:虽然课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是所描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一段回忆。而且可以猜想,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对赴日留学这段过程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当藤野先生勾起他的回忆时,他一定是思绪万千,所想到的内容会有很多。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他无论是在本文的切入之时,还是收尾之时,都描写了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属于他留学经历的内容。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藤野先生》描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先生赴日留学,并在这几年的过程中,心路历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弃医从文”是作者在这段时间里面的一个重要选择,这个选择也意味着鲁迅先生一生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可以认为:《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其实是一条龙,而“藤野先生”则是龙的眼睛,如此画龙点睛,鲁迅先生身后的文学功力与独到的行文思路,便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藤野先生》写的对象还有哪些?

如果认同了上述观点,那不妨再梳理一下《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些内容。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课文一开始所描写的内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实在标致极了。”“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些内容描写了鲁迅先生初到日本时的留学感受,让每一个读者都印象深刻,其中的一些词句,如“实在标致极了”也成为读者可以在其他场合直接运用的句子。

其次就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的另外一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段描写也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一段。因为看到国民的麻木性,因为内心有改变这种麻木性的愿望,因为发现只是学医并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因此衔接到了后面的一段: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这个时候鲁迅先生自己知道,这样的解释其实也是苍白的。

限于篇幅,其他非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内容,这里不一一摘录。通过这些文字可以发现,其实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内容,应把握鲁迅“怎么写”,即在写“我”的生存、精神困境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的对照中来展开描写时,我们也就同时理解了鲁迅要“写什么”,他要通过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示他对这位老师的永远的敬意。正是因为这样的敬意,所以即使在非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中,也能读到藤野先生的存在。

三、探究作者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的意义

细读全文我们发现,鲁迅不仅写藤野先生,更写自己,他是借仙台学医的经历来铭刻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印记。《藤野先生》是鲁迅心态的记录,是鲁迅最孤独、最忧郁、最矛盾时刻的真实情感表达。这样的观点在日常的课堂上不大容易体现,这说明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理解《藤野先生》这篇文本的意义的时候,还没有有意识地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可以肯定地讲,这对于本文的教学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藤野先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尽管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文学造诣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在情感上已经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重要支撑,所以有人说“鲁迅内心还隐含着把藤野先生当作父亲的感情”,并且认为“这与客观环境及其造成鲁迅特殊的心理变化有关”。

由此也可以肯定,在关于人物形象的课文解读中,教师如果站在作者的视角,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站在作者的视角,才能体会到作者描写人物时的内在心理,也才能让读者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科学。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作者视角并不是要被作者的思路所束缚,如果那样,文本解读就失去其根本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所权衡,使得作者视角与个人视角能够完美地结合。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既有作者那个时代的历史意义,又有读者这个时代的现实意义。这才是文本解读的根本所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鲁迅角度
神奇的角度
藤野先生谈鲁迅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