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乾清宫组建“秘书班子”
2020-10-27尹洁
尹洁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画像。
乾清宮既是康熙帝寝宫,也是他处理政务的地方。
公元1667年,不满14周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御门听政从此成为贯穿他帝王生涯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繁荣期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清朝入主中原,统治得以巩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向汉人学习,重视儒家文化。”知名作家、《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清朝皇帝从一开始就在政治领域接受和承袭了明朝制度,他们不仅住进了前朝皇帝的宫殿,也延续了明代的早朝制度,即御门听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威严雄伟的太和殿才是皇帝上朝的场所,其实并非如此。清代的御门是乾清门,即外朝和内廷(后宫)的分界线,御门听政就相当于皇帝的办公会议。而太和殿主要用来举行重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及重要节日等,每年的实际使用次数很少。在康熙时期,皇帝办公的地方主要是乾清门和乾清宫。
与御门听政相比,乾清宫是康熙帝下朝之后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涉及面更广、功能性更强,凡遇到大事、要事时,他常常在乾清宫召见大臣、商讨对策。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一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三征噶尔丹,每一件都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做出了贡献。乾清宫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旭日东升,但对于整个封建时代来讲,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般的余晖。
左图:乾清宫内景。右上图:南书房。右下图:《康熙字典》。(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网站)
既是卧室也是办公室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数次着火而被焚毁,也多次重建,现有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作为明代14位皇帝、清代两位皇帝(顺治、康熙)的寝宫,乾清宫的建筑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在内廷是最大的。康熙之后,清代皇帝移住养心殿,乾清宫便不再是寝宫,只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接见外藩属国使臣、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场所。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殿内宝座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曾无数次出现在国产影视剧中。对于清朝来说,这个匾极其重要,清雍正时期开始采取密建储制度,写有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建储匣,就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
清顺治时期,乾清宫虽是皇帝寝宫,使用率却很低。清军进入紫禁城时,乾清宫已是一片破败,修缮期间顺治帝一直住在保和殿,修好后他又长期居于南苑行宫,因此住在乾清宫的时间并不多。
康熙帝登基后也在保和殿住了很长时间,直至康熙八年才移居乾清宫,但这个时间点恰恰是他除掉权臣鳌拜、独立执政的开始。随着权力不断向皇帝集中,乾清宫逐渐集生活起居、日常办公、接见臣工、读书学习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实际上的清朝权力中枢。
正式入住乾清宫的当年,康熙帝书写了“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的对联,挂于正殿之中。显然,康熙帝希望用对联提醒自己谨言慎行、勤勉政事、以民为重,也寄托了他治国平天下的帝王理想。7年后,康熙帝又为“正大光明”匾题写了跋语,内容同样是鞭策自己、勉励后人,也证明了乾清宫作为帝王理政之所的地位,终康熙一朝,这个功能始终未变。
把“秘书班子”安在身边
康熙十二年,随着康熙帝力排众议的撤藩之举,三藩之乱爆发,很快席卷半个中国,清王朝岌岌可危。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帝,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政治、军事人才为其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深刻理解儒家文化、汉文化的大臣为其讲解儒家经典,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国家政策,用康熙的话说:“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盛。”
在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期间,康熙帝坚持经筵日讲,令朝臣中的饱学之士为其讲解四书五经、《资质通鉴》等典籍,也在这个过程中选拔了一批汉臣才子。他在《乾清宫读书记》中提到:“朕自冲龄,性耽学问。践阼迄今,罔自暇逸。未明求衣,待旦视事;讲臣执经,群臣入奏,未尝一日不与相接。既退,裁决庶务,披览章疏,有间,则书册翰墨,之外无他嗜好。”其中的“讲臣执经,群臣入奏”,就是指他在乾清宫开经筵日讲与召见大臣。
“清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满汉之间、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发展和繁荣了中华文明。这种民族融合,起主导作用的是汉文化,其核心又是儒家文化。”王跃文对记者说。
康熙十六年,正是平定三藩最艰难的时期,皇帝日常面对大量政务,尤其是行政命令的拟定工作,需要亲信大臣随侍身边襄助,南书房应运而生。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角,供职于此的大臣最初只陪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相当于文学侍从。但很快,他们开始秉承皇帝的意志起草诏令、撰述谕旨,逐渐变成“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的机要之地。
康熙帝之所以不断提升南书房的地位,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将外朝内阁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内廷,进一步集中皇权。
清朝初期,皇帝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衡,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不一致,皇帝也不得不妥协。而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為了把国家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可以说,南书房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秘书班子”,随时承旨、出诏、行令,因此“权势日崇”,朝中大臣都以供职南书房为荣。
乾清宫孕育出的君臣情谊
康熙重视人才,选拔在身边的“秘书”很多是当时的名儒,比如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著名理学家汤斌,也有从下面选拔上来的文人,虽然品级不高,却很有才华。其中一位是海宁人查慎行,入值南书房前仅参加过乡试,但对《易》书颇有研究,且诗词水平很高。
知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代表作品《大清相国》。
清朝中央机构一般是满汉复职制,惟独南书房基本是汉人。他们编纂、修订了大量典籍,其中《康熙字典》沿用至今,体现了康熙帝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或许是志趣相投、常年相处的缘故,康熙帝与这些“秘书”的关系不仅是君臣,也像朋友。
王跃文在写《大清相国》一书时查阅了大量康熙朝史料。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些康熙君臣之间的轶事。
熊赐履是最早因经筵日讲而得宠的汉大臣。康熙十一年的一天,皇帝问他:“近来朝政何如?”但凡官场老手都明白,皇帝这么问,多半是想听好消息。熊赐履却回答:“盖奢侈僭越至今日极矣!官贪吏酷,财尽民穷,种种弊蠹,皆由于此。”
康熙帝又问:“如今外面盗贼稍息否?”熊赐履又回:“臣阅报,见盗案颇多,实有其故。朝廷设兵以防盗,而兵即为盗;设官以弭盗,而官即讳盗。官之讳盗,由于处分之太严;兵之为盗,由于月饷之多剋。”听了这一大通话,皇帝脸面上有些下不来,但还是勉强说了两个字:“诚然。”
“其实熊赐履知道,在皇帝面前偶尔说几句貌似不恭的直话,能讨皇帝信任。听惯了逢迎的康熙帝说不定暗自欣喜,觉得遇上了难得的直谏大臣。”王跃文说。
除了这些文臣,汉族武将也曾在乾清宫里被康熙帝召见、深谈。
康熙二十七年三月,收复了台湾的福建提督、靖海侯施琅入京陛见,与皇帝在乾清宫有过一番对谈。当时因为施琅立下大功,很多人参奏他居功自傲。在谈话中,康熙帝一方面对施琅大加赞赏,另一方面告诫他不要因立功而滋生骄气,并表示仍将继续重用他。
这些话在大庭广众之下恐怕很难从康熙帝口中说出来,但在相对私密的乾清宫内,皇帝敞开了心扉,也为国家留住了一位封疆大吏。
对于康熙帝的历史地位,现在历史学界也有一些争论,有人将他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始作俑者,其统治方式导致了中国的衰退。
“康熙帝开启了康乾盛世,这是史学界公论。当然,跟同时代开启俄罗斯近代化的彼得大帝相比,放在西欧资本主义崛起的世界大潮流中衡量,康熙帝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但是,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惯性使然,今人不必做事后诸葛亮强古人所难。”王跃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