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洪荒少女遭遇“拦路虎”
2020-10-27沈慎
沈慎
體能训练和测试,归根结底是为具体竞技项目服务的。如果执行僵化,哪怕出发点再好,都会跑偏。
4年前的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因为一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走红网络;4年之后,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多次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泳坛名将却在体能测试上“栽了跟头”。在2020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中,取得仰泳预赛第一的傅园慧因为体测成绩未进前八无缘决赛,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议。
在预赛中打破女子15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打破男子5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的余贺新也因体能测试没能走得更远。与往年不同,本次全国游泳冠军赛将体能测试加到竞赛环节,规定预赛前16名的运动员要根据体能得分排序,只有排名前八才能进入决赛。这不禁让人质疑竞赛规则的合理性。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游泳协会主席虽然出面力挺体能测试,并强调“加强体能、恶补短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但显然没能平息公众的质疑和不解。有网友对照泳协官网公布的体测项目,不无揶揄地指出让游泳运动员比3000米计时跑,这是“让鱼在陆地上跑”。有人从专业角度直陈体能规则的危害,指出游泳运动员需要一定柔韧性,特别是踝关节的柔韧性,如果过度进行陆上训练,会直接影响在水中的表现。也有专业教练从竞赛目的角度指出,“如果有机会进入决赛,却因为体测成绩过低只比了一枪,反而检验不出体能训练在多枪比赛中的效果”。
公众的质疑有合理的一面。体能归根结底是为具体竞技项目服务的。如果执行僵化,哪怕出发点再好,都会跑偏。一方面,不同项目有各自不同的专项体能要求,拿陆地运动项目体能要求,测试水上项目运动员,难以帮助相关运动员提升成绩。另一方面把体能测试结果与比赛晋级挂钩,甚至有的项目在1/4决赛阶段不比专项只比体能,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偏离了体能测试的初衷。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体能测试不是对项目竞赛规则的根本改变,更不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包括参加其他国际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已要求各项目中心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措施,使体测更加科学、更贴近项目实际。管理部门的权威表态和及时纠偏,为一段时间以来的“体测风波”画上句号。但如何切实提升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怎样更好衡量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以及它在比赛当中的重要性,依然需要理性思考、拿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此前国乒男女队在10月份的全国锦标赛前也进行了体能测试。运动员只有通过测试方可参赛,而测试的成绩并不与比赛成绩挂钩。从训练科学性、竞技公平性两个角度来说,国乒的这次体测都没有引发争议。
如果不是傅园慧这样的“网红”栽在体能测试上,此事也不一定能引来如此多的关注。有关注毕竟是好事,意味着决策更完善。这提醒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运动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精细化、专业化体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体能测试回归到竞技体育中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