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

2020-10-27苏佳颖胡迅

设计 2020年17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设计应用

苏佳颖 胡迅

摘要:为提炼出东西方解构义服装设计的特点为当代设计师处理国际化思潮与地域性特色提供借鉴。文章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以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代表人物三宅一生和马丁马吉拉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与相应设计实例分析,深入研究他们在解构主义服装设计中的实验性行为,从而引发对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差异性的思考。得到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的设计特点、设计原则、创新性与发展方向,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更好地解决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差异性应用问题的提供参考。

关键词:解构主义 东西方差异 三宅一生 马·丁马吉拉 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106-04

引言

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应用于设计领域,这也是当前时装设计中的一种常见设计方法。伴随这种设计手法的还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一起浸透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服饰文化一直在服装设计界占据主流地位,而东方文化又为世界服饰文化带去了更多的想象与空间。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柔和与运用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在服装的解构主义设计中如何运用好东西方文化又将东西结合的问题提高了一个新难度亟待我们去探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解构主义服装以及二位设计师的研究,目前国内学术领域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已有一定量的研究,例如李若虹[1]、陈耕[2]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笔者初步建立了对解构主义服装的理解。国内外对三宅一生个人设计风格的研究也已比较深入,主要国内:李红梅[3]、杜鹃[4]等对三宅一生在服装材料、廓形等方面的运用进行分析,在国外方上条昌宏[5]对三宅一生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成濑润行[6]将三宅一生的标志性褶皱设计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笔者在总结三宅一生的设计理念及设计风格等方面提供借鉴。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服装设计的东西方解构研究甚少,对马丁马吉拉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笔者主要通过文本与影像資料的查阅与分析,以三宅一生和马丁马吉拉这两位东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例,从他们的设计实例与设计行为出发,探究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具体表现,为当代服装设计师对解构主义这种设计方法提供新理解。

一、解构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真正诞生于1977年德里达与耶鲁大学批评家们联合发表的《解构与批评》宣言中。自柏拉图的战争形而上学以来,解构主义点燃了反对西方的结构主义哲学,针对两个相反的类别,例如自然与文化、语言与写作、感性与理性等,这些类别构成了解构分析工具一直是德里达的问题[7]。解构主义思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出了传统设计方法与新兴理论思潮在对峙中出现了匮乏与不可填补的空白区域。思想意识与时代思潮的变更必将引起设计实践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东方,一群才华洋溢的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进行着“解构”设计。在当时的西方设计界有一些代表东方解构主义的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和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他们用独特的东方日本文化突破了西方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在西方服装史中70年代的经济是噩梦般的存在,来自东方的设计思路将当时艰难的西方服装界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之后的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和爱丽丝·范·赫本(lrisvanHerpen)成为了西方解构主义设计的中坚力量,为现代服装设计界提供了许多先锋性的设计与实验性的理念。

(一)三宅一生(lssey Miyake)

“本世纪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这是巴黎装饰博物馆馆长黛丝德兰里斯对三宅一生的评价。三宅一生出生于日本广岛,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孕育着他的艺术嗅觉,少年时代的不幸并未能催折他对艺术的进取心。三宅一生的时装不断打破固有的传统造型模式,将东方制衣风格以深向的反思思维加以创新。他继承了东方的宽衣文化,以人体为设计中心,最大限度地解放人体,于此同时他又借鉴了西方新艺术理念与科学技术,贯彻于自己的设计之中,这使三宅一生成功地找到了中西方审美视角的平衡点。

(二)马丁马吉拉( Martin Margiela)

马丁马吉拉就像一团空气,无形地笼罩着1990年以来的时尚圈。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是皇家安特卫普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被誉为“解构主义极客”。他的祖母启发了他的原始解构,他认为衣服应该具有多种结构,而不仅仅是一块布,通过不同的裁剪编排可以打开衣服的多重生命。马丁马吉拉用自己的美学意识和概念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时装体系,马丁马吉拉也是一代又一代颇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们公开表态为创作灵感来源的人物,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以及当年在马吉拉的秀场被感动到痛哭流涕从此专注时装设计的拉夫·西蒙(RafSimons)。

二、东西方的解构主义服装在平面序列中的表现

德里达建设性主义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中的潜意识财富,并指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结构中心(或者说结构原则),使得多元化( pluralisation)和散播(disemination)成为可能‘”。东方风格的多重包容与自然隐逸,西方风格的多元变化与个性表达都与这一评价不谋而合。

(一)三宅一生解构主义服装的平面特征

“物哀之美”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日本人民非常强烈的危机意思,他们“重瞬间,轻永恒”嘲。“物哀美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现,禅宗思想最早出现于中国,通过日本艺术家不断提炼和吸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日本禅宗美学。物哀美学和禅宗思想影响着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其服装在色彩上呈现内敛、雅致感,不刻意的追求圆满之美,而是尊重残缺之力[9]。三宅一生的服饰以黑、灰和暗色系为主,但即便是色彩单一的服装他也会通过色彩明暗深浅与平面纹样的搭配(如图1),三宅一生非常喜用线条图案,横向的条纹打破东方传统是纵向线条,与传统的纵向延伸的流线感相背离,上下装用深色拼接斜织格纹链接形成叠加的空间感,给与服装一定的张力体现出破坏与重构的反叛之气。在染织方面三宅一生更倾向于纯粹的染织纹样,例如稻草编制的日式纹染、印第安的扎经染色。

三宅一生虽喜用暗色系,但他用到彩色时会采用饱和度非常高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看似不经意的折叠、缠绕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除此之外,简单几何图案也是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十分常见的元素,1990年三宅一生的个人品牌推出了我要褶皱“(PLEATSPLEASE)”系列,三宅一生从传统日式剪纸中提取创作灵感,将简单的几何图形与褶皱面料融合在一起,使得一维的面料变成了立体形状的服装。

(二)马丁马吉拉解构主义服装的平面特征

马丁马吉拉作为时尚界的逆行者,他的服装在平面序列中的表现更像德里达的主体剥离中心的表现。他自己的衣服标签上都没有设计LOGO而是一块纯白色的布,四角缝以白线,其初衷是便于顾客拆卸,因为马吉拉认为“我”是谁并不重要,衣服会说话并且全世界都在聆听。白色也是马丁马吉拉的代表色,公司总部和各大门店都漆以白色,家具覆盖白色棉布;所有工作人员统一穿着“白大褂”,代表着在这个品牌里,每个人都是无差别的个体。他把服装的比例把玩到了极致,例如在他的“超大型系列”(Oversize)中将服装比例扩大到200%,或将玩具娃娃的衣服放大成真人尺寸。他还大量使用印刷术,将珠片、腰带等印在服装上。拼贴[10]、泼墨和粉刷是马吉拉常用于服装平面的设计手法,他将陶瓷碎片拼成上衣(如图2)、将扑克拼成马甲(如图3)、在鞋子上泼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如图4)、在纯色风衣上刷上彩色颜料(如图5)。这些技巧使服装在完备性、无限制性、无规则性、无精致完美的压力下,释放出玛吉拉独特的艺术品位,他非常喜欢事物亟待完成的状态,将时装制作过程加以呈现:褶皱、肩垫、图案、针脚等。

(三)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对解构主义服装平面特征的不同理解

三宅一生也善用拼贴,但他更注重东方体悟式的接触,不强加个人主观意识。例如他将安格尔的《泉》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构与重组[3],在这过程也借鉴了草间弥生的圆点形式,使其作品在这半透明圆点中呈现出迷离有朦胧的奇妙效果。解构不仅仅是在服装表面的解构,马吉拉认为服装不止是用来美化人体的,而是设计师对外输送个人观念的通道。1997年贯穿整场秀的棕色无袖上衣(如图6),是用人台的表层面料制作的,真人模特与假人模特在这个时候贯穿时空,把人真切地作为一个物件来剖析,他的实验性与先锋意味表明了他的反商业化立场。他想解构的是当下消费主义不断上升的时装环境,他将人缩小,时装被放大,就像他的秀场经常使用无脸模特(如图7)。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注入时装本身,忽略衣服的出处而买到自己真正想买的衣服。

三、东西方的解构主义服装在服装造型结构上的表现

三宅一生(lssey miyake)不认为衣服是附着于身体的独立物,而是以与身体互动的形式存在。他将东方折纸技术很好地应用于服装的解构。他总是以非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设计,试图摆脱传统的西方风格,游离于西方之外,让东方的思维偶遇西方的方法进而碰撞出全新的设计风格。西方视角认为物体并不依赖外物,它被塑造即独立存在。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giela)的解构主义设计美学中也流淌着这一血液,他认为衣服的结构不应该只有一种,衣服源于一块布,但在不同的裁剪之下衣服的多重生命将被打开,他相信撑起衣服的不是做工而是结构。

(一)三宅一生服装造型上的解构

1970年三宅一生就尝试运用—块布的结构来设计服装(如图8),“一块布”[6]的理念正式于1973年被提出,这一理念继承了东方传统的宽衣平面制衣技术,将西方传统的窄衣立体裁剪技术打破,将贴身合体的结构轮廓掰开、揉碎再重新编织重组形成了超越西方设计理念的赋有包容性的东方服装设计新哲学,又是对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有机回应。三宅一生认为“服装是覆盖于运动着的人体身上的一块布”,一块布最根本的特征便是不存在固定结构,为人体留出空间赋予人体最大的自由,在“衣冠取人”的时代面对设计三宅一生(lssey miyake)返回了原始的人本主义概念,这与德里达( Derrida)的“分散式解构主义”概念相吻合。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在寻找具体的东西。却忽视了能指与所指的真正范畴。这点在解构主义服装中的投射可视为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间”也影响着三宅一生(lssey miyake)的设计思路,用二维结构消解了西方服装中的三维结构他善于思考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关系,相较于西方服装的形态应强化和调整人体曲线的观念,他认为衣服相对于人体而存在,随着人体而运动。

(二)马丁马吉拉服装造型上的解构

马吉拉十分熟悉人体结构,看似在肢解柔软无骨的衣料但服装的最终呈现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如图9),因为马吉拉对面料的折叠、裁剪和缝线都是带有结构性立体视角的,看似在破坏其实在重建,例如这双TABI分趾鞋(如图10),在马丁马吉拉(Martin Ma rgiela)的第一场秀,他起初想打造出隐形的鞋,而TABI鞋提供了如赤脚加鞋跟的错视感。在1984年4月到日本旅游的那时,他注意到了足袋( JikaTabi),这种足袋常由建筑工人、工匠和园艺家所穿戴,马吉拉挪用了足袋的设计并以平板金属扣环设计来替代拉链,改变了鞋楦的结构,将大脚趾独立出来看似违和实际上是从穿着舒适度考虑而设计的。马吉拉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创造,“拆”只是手段,重生才是结果。马丁马吉拉( Maison Margiela) 1996年的秋冬时装发布会可以说是现代时尚界夸张比例的母本了,时下大红的巴黎世家( Balenciaga)、维特萌Vetements都逃离不开这一季的影子。在对于服装局部造型的理解上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giela)也有区别于时代的独特思想,1 980年代,大家都在做夸张的肩膀轮廓的时候,马吉拉在做窄肩。到了2000年代,大家快忘却肩部设计的时候,马吉拉又开始做夸张坚挺的肩部造型设计了。就如德里达所说,“解构不关切任何本质或存在,关键在于尽可能广泛地开启罗各斯的解构性游戏”。[7]在马吉拉这里,解构并不仅仅是局部服装造型上的解构,还有的是对整个时尚系統的挑战,这一点也开启了马吉拉的设计视觉系统,他将保留结构线的打版纸与假人模特表层相结合制作出一件毫无违和感的无袖上衣,将里料外翻再裁剪缝合留下拷边的痕迹与外露的走线这些都是马吉拉对传统服装造型的挑战与解构。

(三)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对解构主义服装造型的不同理解

三宅一生的服装造型迥异于西方,始终坚持衣服是身体的外延,身体是衣服的轮廓,他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不急于彻底打破而是批判的继承。力求用东方无结构式二维剪裁技术解构西方三维结构方式,使得西方设计界更深一步地理解东方审美情趣,也丰富了解构主义思潮中的多元化设计。马吉拉的解构是建立于熟知人体结构的情况下展开的思考,马吉拉对服装结构十分精通的把握使他能够设计极具先锋与实验性的非常规服装。

四、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实验性

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从服装面料的使用到服装表演的形式都非常的具有先锋性。本文分别从服装材料与服装表演形式对东西方解构主义服装的实验性加以论述。

(一)服装材料上的东西方解构

三宅一生打破了时装材料光面整洁的思维定式,将白棉布、针织面料、亚麻等传统面料进行再研究开发了传统面料的独特实用性。“鬼杨柳”是一种棉质的粗纺柳条绉,三宅一生用衬裤的针织面料代替了“鬼杨柳”的棉布使表明呈现柔软飘逸的效果极具东方特色。[4]独具肌理感的“褶皱”成为三宅一生的设计标签,1998年“ISSEY MIYAKE MAKING THINGS”巡展中陈列出了许多三宅一生开发的新型面料。1993年,推出品牌‘我要褶皱( Pleats Please),涤纶面料被放置于机器中压缩后形成褶皱效果,这种面料制成的衣服非常轻便、易清洗、耐挤压、无需熨烫且可以批量生产成为了非常受大众欢迎的旅行着装。解构主义哲学强调对原有事物的解构与重组,将意义纳入无止尽的扩散和延宕的过程中。三宅一生的“我要褶皱”反其道而行之,将褶皱运用于面料本身很好地规避了传统服装易皱、不便携带的特点。

马丁马吉拉十分善于打破传统材料的束缚将非服饰的材料运用于服饰制作[12],旧物件的再设计、再利用也是马吉拉服装的常态。可持续发展是西方世界对现代社会需求与生态发展问题深刻思考之后得出的理念,将旧物改造应用于服装设计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本身就是时尚界非常超前的尝试。塑料袋、洗衣袋、袜子、手套重新组合做成上衣,安全带、电话线变成连衣裙的腰带勾勒身形,沙发布做成裙子、皮沙发做成夹克,马吉拉将“时间概念”呈现的非常完美,这些曾经有过生命的东西,在几近废弃之后从马吉拉手中重获新生。三宅一生认为服装是身体的外延,而马吉拉将身体与服装的界限模糊,服装变成了覆盖于身体的第二层皮,身体也成了服装的画板与延伸。1992年Maison Margiela春夏时装发布会上模特的手变成画板,从指尖一直到小臂被刷上颜料,纹理与服装印染相呼应(如图11),模特臂上图案与古着方巾做成的半裙浑然一体,仿佛身着半裙一起进入了染缸。德里达在《写作》[13]中提出“解构运动不会破坏外界的解构。解构是不可能的,除非它专门针对结构本身,否则是无效的…--解构工程常常以某种方式对自身进行解构”。这一点在马吉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他对结构的排列还是对面料的运用都是他对自我的表达,对生活中所零碎感悟的反馈。

(二)服装表演形式上的东西方解构

1976年三宅一生分别在东京和大阪举行了“三宅一生和十二个黑人女人”[5]的时装秀,12个黑人女人在舞台上大胆的舞蹈、嬉戏、奔跑(如图12)。这场时装秀展示“第二皮肤”的理念,服装的廓形相当大且随意自由贴合运动着的人体,这种人衣一体的理念与道德经中“天人合一”的观点十分契合。这场秀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从那时才真正地意识到服装与人是可以那么的部分彼此“与其说是穿着衣服,不如说是长着羽毛,服装如同活生生的衣服一般……”1977年三宅一生的时装秀“FLAYING WITH ISSEY MIYAKE”以舞台剧与音乐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同样掀起了议论的浪潮。这场秀同样采用了黑人模特,用更加激烈的动作与舞蹈表现出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德里达在《有限公司》中说到过“断裂的力量来自间隔,正是间隔构成了书面记号:它把内部语境链的其他因素分离了出去”黑人模特与东方服饰之间的间隔使传统服装表演形式断裂,传递出了更引发深思的生命力量。

如果说三宅一生为服装表演的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么马丁马吉拉是改变了时装秀的的游戏规则。1989年马丁马吉拉的处女秀在位于远离巴黎市中心的20区,一块废弃的操场上,那儿附近的大部分住户为低收入的非洲裔、印度裔,请柬都是当地的小朋友画的,没有人有固定的座位,先到先得。在17分钟的秀接近尾声时,模特的男友们举起小孩们一起走上“T台”谢幕(如图13)。对于这个不寻常的秀当时的时装媒体评价褒贬不一,但确实是颠覆了传统时装秀在人们心目中上等、华丽的刻板印象。他努力解构在这快销时代的价值观念,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关怀之光。

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在服装材料和服装表演方面的探索是先锋且永恒的。他们把解构的服装变成了艺术作品的同时还发展出全新的时装表演艺术形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认为“解构主义非技巧而是策略,旨在去除传统思维中概念的二元对立,打破概念的层次性,重新组织文本的顺序。”[7]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的各部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艺术观念与哲学思潮的有机同构。

五、解构主义服装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解构主义不同于西方以往的哲学思潮。它以其独特的启迪性和破坏性在意识领域中涌现。“解构”这个词从哲学的版块引入服装设计界,是因为这些先锋设计师们已经领悟到了现代消费者对服装产生了不同以往的乐趣。三宅一生的“一块布”、“间”、“我要褶皱”,马丁马吉拉的“夸张比例”、“大廓形”、“分趾鞋”都是解构主义设计中的优秀之作,他们的审美意识是对现代大众的需求最好的反思。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的这種解构主义服装展现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架构,拥有了自己的思考与个性。解构主义服装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创造一件艺术品,也让服装表演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更深刻体现了其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潮的有机同构。

解构主义服装反常规、反对称、反完整,超脱时装固有的秩序和程式,在色彩、图案、廓形、比例的处理上极度自由,带给创造者和穿着者发挥想象力与二度创造的空间,让人们在探索中发现新的乐趣。然而,在现代我们经常能看到国内外许多主流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世界顶尖服装设计学府学生的设计都与他们的创作手法相似。许多為了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新奇和变化的需求,在服装设计中出现了许多过度追求新奇、制造解构的年轻设计师在毫无理由拆分的地方切割,在不该重复的地方加了一大堆褶皱……实际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或早或晚,最初的“解构”,都是能指和所指的扩展,设计师个人意志、独立风格的表达。“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出现使服装产业变得更加丰满,为人们增添了更多欣赏服装的角度。年轻设计师需要对解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且结合设计实践才能吸取真正的氧分实现为对未来设计的启迪。三宅一生与马丁马吉拉的设计创意无疑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许多新形象,希望当代设计师能够在他们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独立视角去审视和挖掘现代服装设计的内涵,在消费者不断寻找新图像的时候,可以使用解构性概念在服装的重塑与传统美学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

参考文献

[1]李若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蔓延[J]美术大观,1999 (09):13-15

[2]陈耕.解构风潮中的东方力量 ——三宅一生与川久保玲时装设计浅析[J]装饰,2012 (04):125-126

[3]李红梅“衣可衣,非常衣”——三宅—生设计思想解析[J]艺术评论,2014 (02):121-124

[4]杜娟.三宅一生设计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

[5]上条昌宏ISSEY MIYAKE MAKING THINGS [M] 1999 (10)

[6]成濑润行一生,=与[M]株式会社旺文社1985 (11)

[7]弗朗瓦索.多斯解构主义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4):27-28

[8]刘娟.“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美学意义[J]文学教育(上),2018 (11):34-35

[9]李晗.禅宗思想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以三宅一生为例[J]工业设计2017 (03):119-121

[10]王超然,胡越.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9,9(02):117-119

[11]包亚明.一种疯狂守护着的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97(01):09

[12]章函毓.靛蓝染色在解构主义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13]德里达.书写学[M]巴黎:Minrrit,1976 (Of Grammatology)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设计应用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重塑与解构
节能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探究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绘本书籍中插图语言的应用
疯癫亦梦幻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具象诗:文字的张力或诗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