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景观学科发展看我国景观教学的创新途径
2020-10-27黄艳姚绪辉
黄艳 姚绪辉
摘要:现代景观学科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其不断发展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实践和理论所形成的学科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通过梳理欧美主要不同类型高校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背景、教学体系、研究方向以及学科特色等,借助网站调研、留学生采访等方式,采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对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学科最新前沿动向、景观创新和交叉学科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景观学科的教学培养需以学科的社会服务性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框架,以动态和多元化的视角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景观教学创新途径。
关键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科创新、景观前沿、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86-04
引言
现代景观设计是基于景观设的职业实践,结合传统园林,并经过经验积累和技术总结而逐步发展形成,涵盖了“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1] 19世纪中后叶欧美随着工业城市的相继出现,逐渐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学科和职业领域。1858年,美国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被看作是美国景观行业诞生的标志,1863年“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作为职业被确定,并继而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从而开启了景观设计及其学科研究发展的序幕。在其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诸多对现代城市发展起到革命性作用的重要项目和大师级代表人物,他们无一不是学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先驱。例如麦克哈格倡导景观设计需要关注土地和环境问题,并出版了影响深远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詹姆士·科纳主编的《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等。20世纪80年代将景观设计学科与生态学相互融合而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更加关注全球和区域范围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情况,如2000年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等倡导的“景观都市主义”等,不仅显示了景观行业内涵和外延发展的轨迹,而且印证了其根本特质——跨学科。
欧美作为现代景观学科的发源地,最早开展景观实践和学科研究,对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州农工学院、谢斯菲尔德大学等8所欧美不同类型学校的景观教学为例,分析研究其学科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的关系,以期为我国景观学科创新发展提出有益的借鉴。
一、景观行业发展与景观教育
景观是复杂自然演进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在土地上的印迹,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风景园林阶段;2.景观地理学阶段,由德国人帕萨格于1913年提出,逐渐扩展到美国和前苏联(现俄罗斯);3.以生态学为主导形成了景观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在20世纪80年代完整形成理论并持续进行学术研究;4.景观服务研究和景观量化研究等,促进学科走向循证研究(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地理、生态、文化、历史、数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形成了诸如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等新的学科概念,其学科研究的尺度规模从几十米的范围到全域尺度地理生态学不等;从研究方法来看,经历了由定性描述到借助GIS和Fragstats、eCognition等分析软件开展定量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等;研究热点从景观生态学到景观规划与管理,由被动研究景观格局到主动规划形成景观安全格局,以应对如新冠肺炎突发的流行病疫情等。
二、景观教学与学科研究
(一)学校背景
自从20世纪初哈佛大学率先开设景观设计专业以来,截止目前美国已有68所高校开设了景观专业,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五分之一的学校开设博士学位课程;这些高校的背景主要是三类:建筑学院、农林学院和艺术学院(表2),每类院校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表3)。
(二)课程体系的逻辑和结构
(1)建筑和规划类学校
这类学校的景观专业通常是从硕士阶段开始到博士阶段,以哈佛大学、宾大为代表;以设计课程、设计理论和技术最为基本的教学模块,例如宾大的课程包括了设计课、工程科、理论课、媒体课四个板块。其中以设计课程为核心,教学深度由浅入深,从设计的范围和场地的复杂性上表现出来。
从宾大(图1)和哈佛(图2)研究生课程板块比较来看,除了studio、理论、景观表达、选修课板块外,哈佛的景观技术课程体现了技术方向的学科优势,如景观系前系主任尼尔柯克伍德的开创性提出“棕地”( Brownfield)保护和治理相关技术;而宾大则偏重工作坊模式的教学。从研究生的课程板块体系的构成来看,在保证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每个学校开始针对于学科定位差异性及导师的研究领域的不同而各有特色。教授的研究方向特色代表了学校学科的侧重点,宾大前景观系主任詹姆斯科纳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人物,该校生态学特色是源于在上世纪执教于宾大的麦克哈格,其本人是也全球生态规划的开创者;而现任系主任理查德韦勒则“把生态提到作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景观之基础设施作用”[2]。
(2)农林类学校
这类院校的学位设置通常比较完整,涵蓋了从本科到博士,以德州农工学院、马塞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英国谢斯菲尔德大学等为代表;
从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来看,针对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第一学期开设设计入门课程,以引导和帮助无相关学科知识的本科和硕士一年级学生。研究生阶段课程在基本延续本科框架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马塞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本科阶段设计课程为例,从单体的住宅花园到休闲娱乐与开放空间设i+,扩展到住区范围内的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再到城市设计等。设计课最体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宾大设计课为例,总课时16周、每周2次课,每次6小时。课程学习的中前8周是体验和感知场地并进行表达,教学场所在项目现场,后8周在工作室开展教学,开展概念设计、讨论和评图并在最后一周进行模型制作。
(2)艺术院校
罗德岛艺术学院的景观设计专业只有硕士阶段,课程内容涵盖设计课程、理论、技术外,偏向于景观历史研究,材料表达、景观视觉和审美等课程。虽然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与建筑类学院的三大板块基本一致,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设计课程的深度、学科外延、尺度范围等;其优势在于将文化、美学、社会,意识形式等非物质要素所代表的城市系统纳入动态性的规划设计研究(图3)。
(三)量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科质量可以通过学科排名、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术研究水平等多种量化因素反映出来。因此,学科建设管理者和导师组都非常关注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例如哈佛大学在博士阶段通过分阶段考核和淘汰机制,以确保其产品质量——学生学术能力。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有严格的、具体的、量化的综合考评机制,要求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完成论文文献草案和相关说明书草案,同时需要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参加四次研讨会,内容分别是文献检索和回顾、两次研究报告、研究方法;在第二学年必须通过课程考试和与高级导师进行独立研究形成论文的提纲,提纲展示博士研究阶段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创新点,创新点必须是原创、可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如果评估小组判定不符合学术则要求退学处理。
严格的考评机制不仅同时激励了学生和导师,也鼓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协作关系。
三、景观学科的内涵、外延与教学
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与过去一百多年的社会变革、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过去30年的全球化浪潮下,其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与社会整体的热点同步;其次,社会发展及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也推动了景观学科从实践层面的探索到学术理论层面研究,近年来其延伸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内容方面向各类学科扩展,如景观绩效、景观管理、景观服务等偏向于人类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图4);二是研究方法从设计学、定性方法转变为科学、量化方法并重。这些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景观的触角、职业范畴和行业机会,也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深度、广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
(一)景观绩效
景观绩效指景观解决方案在实现其预设目标的同时满足可持续性方面效率的度量,它包括根据可衡量的结果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进展进行评估。该方法始于201 0年美国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LAF)的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LPS)[3] 2013年孙楠、罗毅、李明翰将LPS方法引入国内并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研究为例研究景观绩效的目标、方法和意义及价值。
景观绩效量化不仅开启了从追求美观的感性判断到追逐效益的以数据为判断依据的循证景观,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关联。其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不再简单追求不可定量分析的艺术表达,而是将数据指标量化作为景观评价的客观依据,打破传统因人而异的主观评价。从环境资源角度来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资源消耗量及产出效益,培养学生进行量化的设计思维能力。
以LEED白金认证的克雷斯奇基金会总部设计为案例,通过屋顶绿化(图5)、雨水收集、草坪类型替换(图6)等实现景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课程:景观生态学、景观水文、场地规划、植物学、材料与资源、景观施工等。
教学方法:场地调研、课堂授课、课程试验(土壤、材料、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讨论与评图等。
(二)景观管理
景观管理和景观规划密切相关,景观管理关注土地、确保土地和环境可以长期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从管理的规模来看,大尺度的已经被纳入到保护区具有文化历史意义,人工介入较少;中、小尺度的人造景观,聚焦于场地内的各景观要素。英国是较早开展景观管理的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将景观规划和设计流程制订出来。任何景观项目都要经过此类法定程序报送给地方政府审批控制,以保证景观的長期管理落实,并实现政府所倡导的低运营、低成本,高生态效率。景观管理和维护是一门刚起步的学科,着眼于过程管理,景观维护计划作为需要提交政府的审核文件,对项目既定目标的实现和长期高标准运维至关重要。景观维度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维护等工作流程开创性地提出了景观规划与管理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景观管理和管控规则。
相关课程:景观管理政策与法规、管理学、城市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遥感与GIS原理及其应用等。
教学方法:场地调研、课堂授课、课堂讨论与评图等。
(三)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是一门由生态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最早由德国Troll于1939年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有70多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源自于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对建成项目定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统计得出,同时景观生态学指标适用范围同场地的尺度密切相关。其致力于研究跨区域动、植物的数量变化、演替过程和生态学,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内各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从教学角度来看,景观生态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景观生态学或者相关课程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按照生物发展规律、时间过程以及整体全过程的思维角度来开展设计工作。正如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N.all Kirkwood教授在其论文中所阐述“当今的风景园林学科(景观设计)要以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为特征的动态生态学为范例,它决定性地塑造了景观建筑如何与城市环境相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要借助Fragstats、Patch Analyst等软件开展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目标并开展符合发展规律的设计、修复及保护;同时借助GIS软件开展动态分析及预测并生成可视化分析图(图7)。
相关课程: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遥感与GIS原理及其应用等。
教学方法:场地调研、课堂授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讨论等。
四、对我国景观学科发展及创新的启示
当今我国的景观学科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既与欧美不同,也与几十或十年前不同,单一的学科知识创新或者方法创新显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美国在整体规划和景观前沿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而英国则通过对景观特征的研究进而对景观进行划分开展分类管理和规划。我国则通过借鉴两国已经成熟的景观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学科历史背景、学术资源和市场条件,逐步开始建立完整而各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一)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块体系
这个框架体系在传统课程体系中植入跨学科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四大教学体系相互关联并为设计课提供辅助服务;而核心设计课以实际场地为研究对象,课程开始前,教授提供相关成功案例作为参照原型,学生依据个人偏好选取一个原型开展课程调研、分析,随着课程进度深入,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研讨逐步聚焦并形成了适应场地的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的创新并非凭空的想象而是通过参照、框架、分析、决策等过程,最终形成可实施的项目设计文件和图纸。
这个过程伴随着各种相关交叉学科的内容,如跨区域动、植物数量变化、演替过程和生态学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运曹、维护和工作流程等。跨学科间的协同正成为解决复杂景观问题的最佳方式,未来将有更多的交叉学科出现,它既是知识创新的体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好的生活环境的不竭动力。学科融合也容易引起学科模糊,缺乏明确的学科边界。因此,景观设计学科在开展学科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研究,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科相关的社会问题而借鉴关联学科的知识(图8)。
(二)建立弹性、动态的教学框架
景观的价值体现在时间积淀下的多样性,四季变化带来的是视觉景观的差别,时间的跨越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景观所承载的功能具有多义陛,不同的阶段、时期体现的功能和价值不同;因此,在教学框架的设置中需要秉持弹性和动态的原则;首先,动态是指教学框架需要面对学科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其次,弹性是指教学课程内容为更好的解决社会时效性问题而动态调整课程授课形式及课时,采用以讲座、调研、考察等辅助教学方式来研讨和分析。动态和弹性的教学框架共同作用于景观设计专业旨在提高学科的社会服务价值,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构建优美宜居的空间环境。
(三)研究与教学的互补结合
景观设计作为实践性学科,研究和教学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研究是教学的延伸,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不断的景观监测得出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经过研究的教学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门自然力和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学科,教学和研究需要不断的认识自然和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寻找规律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结语
欧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与科研和实践密不可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设计学到设计+科学、从定性描述的理论到依靠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的总体趋势,因而体现在教学框架上是建立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相互关联、递进和各有侧重的标准体系:本科阶段加强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并通过设计课程加以应用,引导建立正确的景观设计思维方式;研究生阶段重视大尺度(跨区域)项目实践并开展定量研究的训练,建立其用科学定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案例,夯实工程技术和设计课程相互转化;而博士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创新性和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景观学科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将最前沿的理论和项目实践经验及时通过教学进行转化,从而达到学科教学的动态、可持续更新。.
本文系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未来公共空间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THAWJC2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 (5):08
[2]曾穎、郑晓迪.生态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研究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为例[J]建筑学报,2017 (6):105-110
[3]戴代新.美国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5 (01):25-31.
[4]孙楠、罗毅、李明翰.在LAF的“景观绩效系列(LPS)”计划指导下进行建成项目景观绩效的量化——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为例,201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上册)
[5]克里斯托弗D-埃利斯权炳淑莎拉阿尔瓦德罗宾伯克,翻译:李璇,校对:刘京—,景观绩效多功能景观的度量和评估[J]风景园林.2015 (01):32-39.
[6]黄维,粱璐,李凡.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16,31 (4):17-25
[7] BERVERNAGEB History, Memory and State-Sponsored Violence[M] Time and Justice. New Yok: Taylorand Fiancis Groups,Roudedg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