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视觉文化符号在成都绿道景观美学中的创新设计转化

2020-10-27张郑波周子渝徐莉萍

设计 2020年17期

张郑波 周子渝 徐莉萍

摘要:目的是为了挖掘传统巴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转化中蕴藏的活力,探索巴蜀视觉符号转化为成都绿道景观的有效路径,阐明成都绿道景观在世界城市环境改造、景观品质提升中的价值意义。方法上采用了符号设计学与美学评论相结合的叙述策略。结果发现三个层面的融入转化:(1)将熊猫、太阳神鸟、三国人物等符号转化成蜀风景形象;(2)让武侯祠、宽窄巷子、大慈寺等古蜀建筑遗址群融入现代“审美效果联合体”消费空间;(3)让巴蜀符号深度介入文、体、农、商旅游综合价值生产领域。结论是通过创新转化,推动“三城三都”品牌建设和成都作为现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国际化形象。

关键词:巴蜀文化 成都绿道 景观美学 天府文化 设计转化 美丽公园城市 三城三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72-03

引言

提起巴蜀视觉文化符号,人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憨态可掬的熊猫或《功夫熊猫》中的神龙大侠,是已经作为成都城市形象标志的太阳神乌,或者是在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搞笑登场的三星堆青铜面具造型结界兽,遍布各大城市茶楼、剧场舞台上的川剧吐火变脸,或者是被影视反复拍摄的刘备、关羽、张飞、子龙等蜀汉三国历史人物。喜欢阅读旅游,或来过成都玩耍的朋友,对于火锅串串、麻辣烫、茶馆麻将、坝坝宴等饮食文化,对于都江堰的水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宽窄巷子的休闲文化,大慈寺、文殊院的宗教文化,尊经书院、文翁石室的教育文化,春熙路一太古里的商业文化,乃至蜀锦蜀绣、藤椅竹编、羌笛古琴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想必也不会感到陌生。

因为上述提及极具辨识度的巴蜀文化符号,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平面广告、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等各行各业视觉形象构建领域,出现在各大旅游景区、文博陈列、酒店茶楼等美学装饰空间中。不仅已构成人们吃、喝、住、用、行、购、娱等文化旅游消费体验中重要的结构性元素,而且还在近年来,转变为成都绿道美学景观。概括来讲,巴蜀文化符号在以下三个层次被创新设计转化为美学景观:

一、巴蜀视觉文化形象的趣味通感转化

绿道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实现环境景观、公共艺术的趣味通感转化,是空间美学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法。关于“趣味共通感”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他的主要意思是外界提供给感官了各种零碎的感觉,而内感官则会将外感物吸纳到主体内部,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整理,从而形成某种具有普遍的共通的趣味感判断。有时通感的趣味化判断是瞬间完成的,有时需要很久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

比如:人们对川剧吐火变脸的好奇心,将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脸谱、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与蜀文化记忆、审美心理进行感触式勾连想象都是趣味共通感产生机制的具体表现。通过趣味通感的设计转化,个体的蜀文化经验才会形成。正如汤森德所言,“从感觉进入记忆和共同感,由此再进入经验,最后或许进入指导生产技艺的知识和智慧。”[1]换言之,在从外界感官信息的采集,到内在触觉、嗅觉、味觉等诸感觉的协同合作,再到美感趣味判断、心理记忆的形成,符号设计起到必要的桥梁式转化作用。它将区域特殊的文化属性嫁接进趣味通感机制内部,实现个别经验与普遍美的衔接转换。

视觉形象在这一衔接过程中,占据感官优势位置,它容易与想象、心理感知活动进行直接对话。而触觉、味觉等其他感官在转化过程中,会有助于蜀文化美感判断力形成。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将人们对蜀文化趣味与绿道景观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将五种感觉统一为一个感觉印象,形成一种直接的然而又是通向更高层次的认识辨别力”。[2]

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始建于1878年,奥姆斯特德历时17年,设计世界首个现代城市绿道工程),便是充分运用趣味通感转化原理的先锋实验作品。该绿道用法式中轴线串联阿诺德植物园、后湾沼泽地、富兰克林公园等九大景观节点的同时,在主干道两旁树立起华盛顿、杰佛逊等历史名人雕像,将美国历史文化记忆与绿道景观美学趣味体验有机衔接起来。借助法国式古典风格吊桥,将绿道景观风景与历史文化遗址、纪念地有机勾连起来,將心智联想、趣味判断和审美形象等感知活动熔铸为完整的城市印象,形成世人对波士顿“翡翠项链”绿道的独到辨识力和美式文化风景记忆点。

除美国波士顿公园改造升级率先采用此设计策略外,在保留都市历史文化遗址、农工产业基本格局风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治理水土污染等城市疾病的同时,又为其新增生态绿意、乡野风光和现代艺术活力的国外城市绿道,还有英国伦敦建筑密集型绿道,德国鲁尔工业遗产开发型绿道,法国卢瓦尔河滨水绿道,日本名古屋、札幌山坡地理型绿道,新加坡城市花园绿道等。它们都是将生态绿道景观设计与本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城市生态美化和田园生活趣味的通感化营造典范。在形象趣味感层面,都能让人看到绿道上跑步健身、欢快骑行、谈天说地、郊游散心、休憩栖息等诗意画面。

与欧美绿道景观美感设计不同,成都绿道景观中蕴含了独特的巴蜀文化趣味。诸如熊猫,金丝猴,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面具等典型的巴蜀视觉文化,部分符号已被转化为绿道景观小品、雕塑装置艺术,部分已经转化为标志性景点名片。成都绿道,始于2017年秋市政府发布的《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划拟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绿道,其中区域级1920公里、城区级5000余公里、社区级10000余公里,全长近2万公里的绿色生态网络。目前正在动工修建的锦江绿道、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中,已经导入了大量巴蜀文化符号,开展趣味美感设计转化的创新之旅。诸如:熊猫雕塑、太阳神鸟、三国卡通人物等视觉形象已遍布绿道沿线,形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风景线,如图1。

植物熊猫雕塑、玻璃钢熊猫雕塑、植物藤编熊猫、座椅涂鸦熊猫各种造型熊猫雕塑镶嵌在绿道草坪树林中,各种萌翻天的熊猫景观引发游客热情追捧。沉浸式玩耍、散步、嗨歌、聚餐等文化旅游体验场景,构成巴蜀绿道文化独特靓丽的诗情画面。

二、巴蜀视觉文化符号向功能空间形式美学转化

众所周知,“功能与形式”之争自印象派以来,一直构成现代设计理念立场分界线。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最早提出“形式永远追随功能”(form follow the function)的设计原则,虽然当时英国现代设计先锋莫里斯等强烈反对那些只有粗糙的功能,而无生命活力的工业产品,但在20世纪初,欧美大批量工业机械生产日渐盛行,在以满足社会基本需求为首要目标的思想指导下,“功能优先形式”的基本原则还是被柯布西耶、尼·迈耶等先锋设计师确立下来。1908年奥地利著名建筑师卢斯提出“装饰即罪恶”(Ornament is Crime),奥托·瓦格纳将卢斯的“功能”思想贯彻到他的设计实践中,并与维也纳建筑师约瑟夫·霍夫曼提倡的新裝饰风格争锋相对。

20世纪30年代,卢斯的“装饰即罪恶”及沙利文的“功能追随形式”原则在包豪斯这里得到极大程度继承和发扬,后者基本上成了“功能主义”大本营,密斯.凡德洛的“少即多”的极简功能主义思想极大程度左右了战后设计运动。6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高涨,反对单调功能,突出形式美感,成为主流声音。最具代表性的是,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提出的“形式产生功能”以及路易·康的“形式唤醒功能”,屈米的“形式追随幻想”,孟菲斯的“反对功能主义,强调形式装饰”,还有当代先锋设计师提出的“形式追随文化”、“形式追随虚构”、“形式反叛功能”等各种后现代设计原则。

若偏袒空间形式—方,的确可以感触到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兰克·盖里设计)的扭曲、肯尼迪机场(沙利宁)和密尔沃基美术馆(卡拉克拉瓦)的飞升感、慕尼黑奥运会会馆拉升开来的轻盈(奥托·弗雷设计)等异质空间形式美感转化效果。笔者倾向于采用后现代拼贴错置手法来转化巴蜀文化遗产,将符号导入空间形式美学装饰范畴。是创新导入转化,而非复制粘贴。如果是符号堆积粘贴,完全有可能退回到明清时期那种被人批评的繁复装饰窠臼。

换言之,要让武侯祠、华西坝、宽窄巷子、大慈寺等古蜀建筑遗产参与到绿道功能空间的现代化营造范畴,融入到包豪斯式功能空间领域,同时与形式简化、文化精神产生高度契合,突显出东方式美学形态。借助绿道环境改造升级的契机,深度探索川派林盘建筑、金沙遗址、藤编陶艺等非遗融入文旅综合空间的有效渠道。其实,局部空间段落已经实现了成功转化,分述如下:

(一)锦江绿道景观的空间功能形式转化:从犀安路到绕城高速南的锦江绿道第三段空间段落中有“五丁开山”张仪楼,“少城巷陌”宽窄巷子,“百花沧浪”青羊宫,“盛唐浣花”杜甫草堂、浣花溪,“蜀汉遗风”武侯祠、锦里,“文商集萃”大慈寺、太古里,“文殊禅境”文殊院等“锦城十八景”,均属功能形式转化的空间美学设计实例,如图2。

在绿道景观创新转化理念下,塔楼的防御功能,街巷的居住功能,庙宇宫殿的供奉祭拜功能等已转换为文化消费体验空间。或者说,建筑原有的功能退居二线,变身为“可游居、可参与、可浸入”[3]的蜀文化旅游消费体验场所。这些带有时间印记和古蜀历史余温的体验空间,似乎总在不断向游客述说着昔日种种往事。蜀王传说、桃园三结义、诸葛《出师表》、满蒙八旗子弟等历史回音,萦绕耳畔。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陆游“濯锦江边天下稀”的优美诗词,配合明星歌手赵雷《成都》曲调,令人回味无穷,沉醉忘却归路。

(二)锦城绿道(二期)桥梁建筑景观的功能形式转化:天府锦城绿道(二期)有70多处跨公路、跨河道的桥梁建筑景观,很多桥梁设计已巧妙融入了藤编、竹艺等巴蜀非遗文化元素,实现功能之外的形式美感创新。例如:古蜀藤条环形桥,便是用藤草做护栏,钢架木板作底板,形成跨河流的蜿蜒弧线美;竹编艺术桥,则是用竹子搭建起护栏和梁顶,突显藤编竹材的工匠精神。

现代桥梁结构的古蜀化形式创新,不仅融入了绿色生态空间设计所推崇的“三感四化”原则,即“森林感、野趣感、农作物植入感”[4]和“国际化、生态化、人性化、标准化”[5],而且还全面植入了“休闲、低碳、绿色、健康”[6]等国际时尚生活理念,把生态休闲、体育健身、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需求纳入到巴蜀建筑空间形式美感创造过程,如图3。

有的桥梁将稻草与钢筋混凝土相结合,形成雨伞或蘑菇造型梁顶,呈现神似赵州桥的芙蓉锦绣桥的秀美风景;有的桥梁将川西林盘构型融入跨度扭曲力道,呈现竹木围合式隧道轮廓线;有的桥梁模仿日常生活用品、陶瓷器皿、琴棋书画等物品构型,既有点欧美波普艺术味道,同时又融合了巴山蜀地的文化生活气息,呈现后现代艺术风尚。

简言之,它们在功能空间与巴蜀文化形式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满足了交通、散步、休憩的基础功能需求,又营造了巴蜀文化的精神气韵。“飞桥织云阡陌纵,一桥一景映江红”。桥梁景观,在绿线串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楚楚动人的蜀风景意象。

(三)田园绿道让郊野农耕植物变身为时尚地景艺术:开阔的郊野农田,作为粮食作物种植生产的天然空间,首先考虑满足人们吃穿裹腹的之需,但同时还可以融入川派艺术,呈现原生态蜀地艺术风景。日本人经常会在水稻麦田玉米等粮食作物中,种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梵高肖像画,哆啦A梦、大龙猫等艺术形象。而巴蜀化的植物脸谱、熊猫戏耍等地景艺术,会比克里斯多夫包裹山川大海,罗伯特·史密森围湖造《螺旋形防波提》,比日本浮世绘植物图案还要浪漫有情调!

成都郊野田园绿道,正围绕农作物展开“蜀风画意”美学设计,遵循农作物新陈代谢的自然生长规律,科学统筹农耕事务,让包谷玉米、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柠檬、石榴、橘柑等果农作物,莲藕、虾蟹鱼等水生物种,以及银杏、三角梅、桂花等树木花卉,在不同季节自然生长成景。然后,通过跑道桥梁的串联衔接和亭台楼榭、雕塑装置的零星点缀,让农田作物景观与区域历史人文景观交相呼应,以此谋篇布局,周期性地诠释今人向往古蜀风俗,那样“塘星罗、渠阡陌、道串联、景融合”的田园生活情景,如图4。

可见,农田作物、川派建筑、金沙文博遗址等巴蜀文化遗产均可以融入绿道地景艺术,转化为美丽公园城市风景线。在保证农田作物种植的基本功能同时,又可新增巴蜀诸文化形式造型。功能与形式在文化美景空间中交相起舞,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即便旧空间功能虽已退化或者空置废弃,但在导入现代美学设计形式创新时,同样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华夏美景。

换言之,巴蜀建筑文化与绿道植物景观的交互开放,会与历史文化、山川田园彼此融合。这种美学追求不像西人眼中的原野风景,后者“是向眼睛呈现的‘一块区域,眼睛观看它,眺望之,直至目力所及地方。人们强调风景的乡间风味,甚至田野特色的消遣性,在范围上,风景往往是视觉疆域里切割出来的具体部分。”[7]中国并非从类型角度看待地景艺术,并非同时将其视之为观看能力或具体指定,而是将风景作为各极(文化、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动。如“高与低、垂直与水平、稠密与流动、晦暗与透明、禁止与移动等各极互动。‘山一水象征着二元性——它们把世界展开——以及继之而来的是无尽交换。”[8]

总之,当你从钢筋混凝土构造的高楼大厦中走出来,走向田园郊野的自然怀抱,或转入武侯祠的忠肝义胆空间气氛,或锦里美食街的市井繁华,或宽窄巷子的慢节奏会客厅,杜甫草堂的素朴忧民空间,或漫步在巴蜀非遗式桥梁上,或转至大慈寺、文殊院的淡泊清凈之所,青城山道法自然的养生之地等不同形态空间,身心感知体验会在移步换景中逐渐丰富起来。即,在古蜀建筑与现代消费空间、自然原野与社会世界之间的空间形式转化中,持续发生着感性愉悦、智性充实和心神变化。

三、巴蜀文化符号意义消费与价值创新生产的循环逻辑转化

巴蜀文化,应融入商品逻辑长时段主导的市场消费社会,围绕开放的市场需求,深度介入全球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在文旅综合生产和消费循环逻辑中推动巴蜀文化经济效益、社会财富、生态价值和长江文明的共同进步。天府文化倡导的“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和友善公益”[9]精神内涵,便是巴蜀文化价值创新转化的重要体现。而成都绿道沿线创新设计的一系列熊猫文化景观、川剧脸谱墙饰、三国卡通人物雕塑、新生代文艺聚落群等更是巴蜀文化价值创新转化的生动写照。

概言之,要让巴蜀优雅时尚的文化气质,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友善公益的文化温度与天府绿道景观美学有机融合起来,在三个层面实现其价值的现代性创新创造转化:

1.文体农商旅游产业融合层面。依托成都绿道环境资源优势,发挥两万余公里绿道在治理城市污染,缓解交通压力等基础功能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运营原则,推介招商运营战略部署,包装策划绿道美学产品项目,打造“文、体、旅、商、农”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布局,在产业平台建构中推广宣传巴蜀文化,进而激活天府绿道产业中巴蜀文化品牌价值创新生产动能。

2.“审美效果联合体”设计消费动员层面。从古蜀建筑遗址文博(金沙,三星堆、武侯祠,锦里等)创意打造,到“东进、南拓、中优、西控、北改”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再到森林绿道、湿地公园、郊野田园、城区绿道、社区小游园、商业楼盘微绿地六级绿化体系形象设计,到巴蜀产品包装宣传,数字媒体,影视舞蹈等软文化生产传播,再到火锅茶楼、蜀锦蜀绣、藤编竹艺等店铺装饰,熊猫礼品、藏羌彝服饰手工艺品等生活各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美学设计,实现“审美效果联合体”的消费总动员,在绿色蜀文化的感性氛围中,激发市民游客朋友的消费热情和文化认同感。在感性消费总动员中全力推动“三城三都”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品牌战略发展,如图5。

3.价值的符号化编码和意义建构层面。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语境下,“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角度来当作突出自身的符号。”[10],消费语境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有时会让位于文化符号的抽象性价值。当商品被差异化编码,被消费者认购占有,形成新的群体阶层、身份地位、名誉声望时,便走向了更高层次的价值创新转化。换言之,巴蜀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功能消费层面,而应朝向人际关系的符号编码逻辑行动,朝向与徽派、京派、粤派文化品牌标识性差异,与欧风美雨,日韩潮流符号差异方向推进,才能深度融入全球化符号建构与消费竞争逻辑范畴。

所以,从符号编码消费意义上讲,文化价值的丰盛,不仅仅是功能物品的丰盛,而且还包括建立在人人关系层面的符号交流之中。交流、交换几乎是无限的,因为社交圈没有边界限制,哪怕是在有限的团体数量之中(如:苹果、凯迪拉克用户,美剧粉丝团等),交流圈每时每刻都在增加着被交换物的符号价值。同时,诸如:巴蜀陶瓷、蜀绣漆艺、琴棋书画等非功能物同样参与了主体之间意义创造和文化价值创新活动。人类在这些非功能物中,“在古物中取回的不是真正的时间,而是时间的符号,或是时间的标志物品越古老,它就越能使我们接近一个先前的时代,接近神圣、自然、原始知识等等。”[11]

结论

巴蜀视觉文化符号应在趣味通感、功能形式和价值意义三个层次融入了成都绿道景观美学设计转化思路。

巴蜀视觉文化符号的美学设计转化工程,正在依山傍势地保护开发那些承载厚重巴蜀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园林村落、名人故居、古蜀文化长廊和艺术驿站聚集区,不断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建筑桥梁走向艺术化视域融合,正在构建起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漏水的美丽公园城市形象,正在让都市郊野农耕作物转变成生态绿网的靓丽容装,实施大地景观“造血养肺”与“审美观光”的多重功能;“在与现代、后现代环境美学设计融合中,大力营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12]

实际上,成都市委市政府、市场商业组织、科研院校机构等各主体单位,目前已经深度开展并在继续推动巴蜀符号的视觉设计转化工作,正在让巴蜀文化元素,广泛融入城市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融入感官“审美效果联合体”[13],融入文旅综合体消费体验的通感世界,不断充实着“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和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正在全面提升符号意义层面的巴蜀文化品牌价值形象,如图6。

一言以蔽之,行走在万里天府绿道的巴蜀美景中,市民、游客朋友们可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可以尽情游武侯,逛成博,看川剧,吃锦里,耍宽窄,购太古里,游文殊院,逗大熊猫,一路饱览巴蜀山川盆地绿意风景,沉浸在古蜀文明的新视野、新景象气氛中,好似走近宋代画家李公麟名作《蜀川盛慨图》的大美山水画境。.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课题“当代城市公共宣传图像的接受与交往研究一一以成都公共宣传图像为例”(项目编号:19CH194)。

参考文献

[1]Dabney Tows∞d. Hume's Aesthettic Theoty: Taste and Seatiment.London: Routledge,2001,48

[2]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17.

[3]廖若兰.秦洁.非遗视野下“巴蜀图语”图形探索与创新[J]设计, 2018 (1):98

[4][美]柏林特陈盼译,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9.

[5]John Foster Marx' s Ecology: Mataialism and Nature New Yot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0,25

[6]任新宇.王倩.论绿色产品设计的特征及策略[J]设计,2018 (8):109

[7][法]朱利安.卓立译.山水之间:生活与理性的未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5

[8][法]朱利安.张颖译,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258

[9]蔡尚伟.天府文化的历史韵味与时代表达[Z]人民论坛,2019-06-03

[10][法]波德里亚.刘成福.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1

[11][法]鮑德里亚.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82

[12]范锐平.成都市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第一次会议[N]成都日报,201807-06

[13][法]纳塔利.勃朗.尹航译,走向环境美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