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概况探究

2020-10-27罗曼冯秋浩张金宇

设计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

罗曼 冯秋浩 张金宇

摘要:为探究现今国内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了国内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国内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面貌。得出国内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征与趋势。我国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焦点开始由物转向人,表现为非实物展示和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 展陈设计 多媒体设计 文化传播空间复合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66-03

引言

“博物馆(museum)”来源于希腊语“mouseion”,是“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所”的意思。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掌管科学与艺术。在西方古典文化中,这一概念意味着热爱知识而冥思,因此也是知识的象征。[1]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与学术活动的分化,现“博物馆”一词专用于指代收藏、研究和展出对人类智慧发展有价值的物品的场所。2019年9月1日至7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25届会议,其主题为“作为文化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主要探讨了全球性问题与博物馆、当地社区与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定义和系统三大问题。在会议中,协会再次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内涵,这标志着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发展出新功能、新含义。随后,我国李耀申等人从会议中总结国际语境下的博物馆,将其表达为:博物馆是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多元文化,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是为服务民众终身教育而保存、研究、展示、传播人和自然发展物证及相关知识信息的场所。[2]

历史博物馆是以社会历史为主题内容,进行历史事与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将与其主题相关的文物遗迹和物品保存起来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再通过展示手段向公众展览,传播历史信息,展开教育活动,最终达到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历史博物馆承载着文化信息,承担着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角色。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推广与交流,有助于文化在地区的传承。历史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国内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历史博物馆事业起源于民国元年教育部提出的“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这标志着历史博物馆开始将目光放在全国各地的文物收集之上。随后在1927年制定的《教育部历史博物馆规章》中,明确提出“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的宗旨。但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创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并不成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博物馆的建设事业便蓬勃发展。历史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第一次高潮事件是在196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正式开馆和其“中国通史陈列”展览的成功举办。“当时社会上的反映是强烈的、积极的、肯定的,轰动一时。”[3]虽然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期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全新的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至1989年新增的558座博物馆中,纪念类占55%,民族民俗类占12%,艺术类占7%,考古类占6%,自然类占5%,地质类占4%,大学博物馆占2%,地市级博物馆占4%,县级馆占3%,还有1座省级博物馆。”[4]其中纪念类博物馆大多为县办,故占比较高。可以看出,历史博物馆在数量上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博物馆事业由数量发展转向现代化建设,这一标志事件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开放,随后历史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如图1,据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博物馆数量增至4510家。其中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达到1840家,占比约80%,表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综合类、历史纪念类博物馆为重要力量。到了2018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增至5354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博物馆的高增长与高占比。

历史博物馆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传统革命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对外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皆发挥着特有的、非凡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2019年的国际博物馆日表示,“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理解,一方面博物馆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同时空间上,博物馆是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沟通的桥梁。”[5]

二、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价值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性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例如,在“十五”期间,文化事业的建设如火如荼,累计投入经费达到492.55亿元。仅在2005年,全国新建了77座博物馆,占据全国文化建设项目的比例达到70%,与此同时,展陈设计的费用逐渐增加。如邓小平故居陈列造价为7000万,马王堆汉墓总布展造价1528万。卡罗尔,邓肯(Carol Duncan)称博物馆为,“是参观者获得精神提升的公共空间。然而,它们实际上又是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机器,举足轻重。”[6]在2008年,政府宣发文件《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经此政策,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获得激增。苏州博物馆自5月18日实施免费开放以来,仅一年时间,参观观众数量增长195%。如图2,据苏州博物馆近年来国庆假期期间的数据,其参观人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如何为各年龄层、各知识层的人群提供优质的观展服务,使其收获良好的观展体验,成为了博物馆的巨大挑战。

不断涌现的新增历史博物馆,构成了多样化的、具备特征性的博物馆面貌。历史博物馆的展陈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是,如何促使参观观众真正了解到展品的内涵,收获文化知识,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博物馆主要从历史记载为原点,在展陈设计上着重于史料的介绍,更多表现出学术性与专业性,而缺乏了趣味性和观赏性,对于普通参观观众缺少友好度,让参观观众与文物之间产生了距离感、隔阂感,加剧了博物馆疲劳症的发生频率。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次全国陈列艺术研讨会上讲道:“人们到博物馆来看什么?首先是看基本陈列。”[7]在博物馆解读和诉说历史的使命要求下,每一个博物馆都要求具备优良的展陈设计。博物馆的展陈性质是什么7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以何种形态而存在?是通过客观现象表达还是从业人员的主观认识?这系列问题皆需由适合的展陈设计进行解决。如三星堆博物馆将整体空间加以设计,通过墙面色彩、构筑材料以及多媒体导视达到展陈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能够展现出博物馆的灵魂,即其主题思想,能够将各个不同的展品进行串接,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脉络,引导受众前进与探索。而一个优秀的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能够将参观观众的情感带入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引起参观观众的共鸣,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秀的展陈设计能够带来足够的观展人流与信息流,将分散在展品的历史文化信息凝练、整合,高质量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征

历史博物馆在我国数量庞大,每一个历史博物馆既存在着与其他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同一性,也存在着其特殊性。不论是何种主题的博物馆,都要求其通过恰当的展陈设计进行展品信息的传达。由于博物馆藏品的不同,也要求不同的展陈主题与风格,引生出不同的空间序列及尺度。展品选择、展出规模、工作人员的认识程度及阐述角度、展出目的及目标观众等,都是制约,并影响着最终展陈表现的重要因素。

(一)客观与主观结合。历史博物馆的展陈环境集合了实物、空间、声音、视觉,以及附着在这些上的情感、知识,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的集合体。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对于历史博物馆缺一不可。客观存在,即文物、辅助性物品等,必须处在主观思维的加持下才能够连贯的串联起来,变得有序与具有逻辑,发挥出其特定的价值与意义。博物馆工作者的知识与其想象力是两者结合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工作者的能力才能够发掘展品的内在,形成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原点。该原点的另一说法为概念,表现为展陈的主题,展陈主题的好坏与否决定着博物馆是否能够收获参观观众的耐心与兴趣。南京博物院的江苏古代文明展区,以“天地造化,史前神韵”为展览的开端主题,将厚重的泥土作为展柜的内部装饰,出土的石器或挂于展墙,或平放于展柜之上,营造出古代文明的厚重感。后以“方国风云,吴越春秋”、“东南都会,隋唐华彩”、“江淮多姿,宋元气象”等主题,进行展品的布局陈设。这些跨越时间、空间的文物,以工作者的主观思维进行串联,向参观观众传述着历史的故事,如图3。

(二)场所精神的营造。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还原历史场景的精神所在,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将展品背后的故事环境搬入展厅是历史博物馆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如上海博物馆中的宋代馒头窑展厅,馒头窑以模型的展陈形式被等比例大小复原。烟囱、墙体、窑门等物件皆被复原,仅窑内的盒钵是出土的文物。又如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民俗学陈列馆,整个展厅风格以展品所处的背景为参照,不论是地面、天花、墙体还是展具,都按照民族风俗的样式进行展陈设计,使参观观众仿佛置身于展品的原有情景之中,拉近了历史文物与参观观众之间的距离。历史博物馆通过对场景还原展品的时空环境,使展品和展陈空间相互呼应,进而更好地交代展品的历史背景,叙述展品的历史信息。一个成功营造出场所精神的展陈设计能使参观观众获得充足的代入感,比如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首尾厅,每12秒的间隔,空间里就有一滴水落下,遇难者的照片迅速出现又转瞬即逝。此设计与南京大屠杀的6周30万人遇难数据相对应,以抽象的手法再现了该事件的情景。场所精神的营造以展品属性为信息源,对展陈空间风格的塑造,加强展厅的情景描述能力,辅助展品的信息传达。

(三)静态展示为主。静态展示在历史博物馆的展陈系统中表现为高占比。历史文物的珍贵属性促使了其只能够静态的处于不可触及的安全空间内。其中,展示柜、隔离带是最为常用的手段。历史博物馆根据展品的体积大小、价值高低、保存需求,选择合适的展陈手段,比如南京博物院的历代绘画陈列展厅将展品放置于高透光的玻璃展示柜中;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雕塑陈列展厅将大体积的雕塑采用隔离带、小体积的雕塑采用玻璃展示柜进行展品的保存与展示。除了历史文物的展陈,以装置来展现、纪念历史事件的手法同样为历史博物馆采用,比如建川博物馆建立的抗战老兵手印广场,设立了一座集合了老兵手印的碑林,静态叙述着抗战的肃穆历史。

四、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趨势

新的时代,历史博物馆具备了新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2019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25届会议国际博物馆协会上,博物馆有了以下新的两点定义。其一为“博物馆是用来进行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辨对话的空间,具有民主性、包容性与多元性。博物馆承认并解决当前的冲突和挑战,为社会保管艺术品和标本,为子孙后代保护多样的记忆,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获取遗产的权利”。其二是“博物馆并非为了盈利。它们具有可参与性和透明度,与各种社区展开积极合作,通过共同收藏、保管、研究、阐释和展示,增进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旨在为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全球平等和地球福祉做出贡献”。吲无容置疑的是,归类于博物馆的历史博物馆,其社会职能随之增加,对历史文物本身的欣赏以及对其蕴存文化的传播逐渐受到历史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视,以及历史博物馆公共职能和服务能力的增强成为发展趋势。这要求历史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具备更好的展示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进步,由此而发展的博物馆数字化进度带来了多媒体、交互、虚拟等形式的展陈设计。“自然历史类标本以往被束之于无穷无尽的玻璃柜里作展览,而如今微缩景观及新近的互动科技正取而代之。”[9]

(一)注重参观观众的心理诉求。通常来说,由于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与参观观众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鸿沟。博物饰工作者逐渐将注意力从物转移到人。为了将完整且正确的信息有效地向参观观众传达,必须拥有清晰、直观、便于理解的信息传达系统。常用的信息传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说明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信息传达形式为解说牌。解说牌以展品的元素为设计基点,呈现出与展陈空间相同的风格,并放置在展品临近位置供参观观众解读。比如苏州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皆采用大量的解说牌进行展品的说明,文字说明和人员解说占据了历史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大部分。这些传统的信息传达形式能否成功捕获到了参观观众的注意力,是否清晰地传达了信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丰富参观观众的观展体验,展陈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增加,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比如杭州博物馆采用投影的形式将邮票图案投射在展览装置以及参观观众的手上,拉近了人与展览对象的距离,摆脱了传统陈列式展览的枯燥感。多媒体展陈丰富了展览的信息,有利于展品内涵的传达与加强参观观众的理解。展品的视频、解说音频的布置,不仅丰富了展陈形式,而且减轻了人工解说的压力,使展品信息解说的表现形式富有张力,如图4。

(二)提高展陈的活力。参观观众在历史博物馆观展过程中,不断重复的被动接受展品信息容易导致参展疲劳。因此,活力更强的交互性展陈设计应运而生。此种展陈设计,能够诱发参观观众的主动性,与展品进行有效的交流,促使对展品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大多数交互性展陈设计都借助科技的力量,丰富表现手段,使参观观众得到良好的交互体验。比如中国漕运博物馆的“幻影长河”大型新媒体互动装置,将中国漕运的历史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到展厅地面上,形成一条装载了历史信息的河流。整个投影画面随参观观众的走动而引起相应的变化,富有趣味。该展陈设计突破了传统信息展示的局限性,将展览区域扩展出展示台、展示柜等固定区域,增大了展览面积,提高了博物馆的面积利用率,丰富了参观观众的观展体验,激发了参观观众的观展兴趣,促使参观观众主动获取和接受展览信息。利用高新科技达成的互动性展陈设计,扩展了实体空间,将数字空间带入博物馆中,丰富了空间层次。在新技术的应用下,历史博物馆的展陈活力得以增强,一个服务于参观观众的展陈空间成功被塑造,如图5。

(三)展陈空间开始由现实转向虚拟。历史博物馆的虚拟展陈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通常来说,一座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所在地为其展示内容的发生地,比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正是由于当地墓葬的发现而建立起来。如图4,得益于近年来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市场化,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在其网站上建设了虚拟展厅,以供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进行观展活动。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现实空间的边界,人们不再需要前往指定的空间地点进行观展活动。中国漕运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市古代钱币博物馆等,都在网上建设了虚拟展厅。由此可见,虚拟展陈已成为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潮流,大幅度推广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播,让足不出户的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感受历史的韵味和享受文化的气息。

(四)加强对空间效能的利用。自上世纪以来,历史博物馆的工作重心逐渐由以展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围绕着这一中心,历史博物馆的空间性质开始向公众的教育、娱乐等功能靠拢,由此要求历史博物馆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进行一定的结合,这种结合有助于博物馆空间职能的复合化,有利于历史博物馆对公众的场地、教育等资源的共享,意味着展陈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融合。让展陈设计不仅出现在博物馆的展示区,也出现在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如衍生品售卖区、餐厅、休息区等,在人们放松、休闲的时候对展品其进行一定的展示,能够有效利用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使展品收获到足够的观赏与发挥出更多的教育价值。

结语

就现状而言,我国的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焦点开始由物转向人,表现为非实物展示和空间功能的复合化。新时代要求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在保证对展品的收藏、保存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展现展品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以及如何使其为人类社会所服务。在这一历史使命下,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开始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段丰富和提升自身展示水平。与此同时,历史博物t宫衍生品商店、主题餐厅等的开设加强了博物馆空间的展陈利用率,更好地传播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提升博物馆在地区乃至世界的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展陈设计助力于历史博物馆知识图谱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展品与参观观众的联系,焕发出历史文物新时代的生命力,实现历史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建强.粱晓艳博物馆(MUSEUM)的定义及其理解[J]中国博物馆2001 (01):18

[2]李耀申.瞅坤.李晨.博物馆定义的国际化表达与中国式思考[J]博物院2019 (04):58

[3]李万万.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陈瑞德先生访谈[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 (11):144

[4]苏东海.新中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5 (04):38

[5]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达5354家,4743家免费开放[EB/OL] .[2019.518] http: //www.sach.gov.cn/ar/2019/5/18 artL 1027_ 1551

[6]Duncan,C The Aestbetics of Power: Essays in the Crtical History of AI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nersityPress.1993: 191

[7]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2013年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9

[8]ICOM The need of new museum definition [EB/OL] .[2019] https: //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 seum- detuuhon

[9](美)史蒂芬.康恩.傅翼,译博物馆是否还需要实物?[J]中国博物馆2013 (2):3

猜你喜欢

历史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信息传播研究
关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
关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
浅谈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
试论历史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历史博物馆展品陈列与光线选择的改造建议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
历史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看”及其差异
如何更好的发挥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