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特点
2020-10-27丁楠
丁楠
本文主要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教育的特点。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切入,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偏重知识、保守倾向、重视模仿忽视创新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结合儿童多元教育整合意义,提出相应的多元文化教育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世界各国教育家对于多元文化均有不同回答。普遍认为多元教育是帮助儿童欣赏、了解并尊重其他种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性别及语言,让儿童能够正确认识到世界中存在不同文化,学会与不同文化交往的一种教育。在社会交流沟通愈发多元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社会多元文化特点具有深刻认知,其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对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在此背景下完善儿童教育内容。
一、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愈发重视,掀起几次儿童教育热潮,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偏重知识理论教育
以当前儿童教育情况而言,学校课程设立目标更加倾向于偏重文化理论,对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等情感方面教育引导仍然存在不足。目前,各地区儿童基础教学大纲及课程计划均多使用全国统编,尽管在设置课程与内容方面,涵盖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且部分少數民族地区开展双语课程,但内容还有所匮乏,无法满足地区实际特色方面教学需求。并且文化课教学存在功利心,教学过于重视目标达成,忽视精神交流,将知识掌握作为全部教学内容,忽视人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过于谨慎保守
部分教师过分褒扬本民族文化,忽视或贬抑外来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定误解,在课程实施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变成民族主义教育。同时,在进行其他文化介绍时,也会与自身文化比较优劣,导致儿童不是自傲就是自卑。在21世纪下,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不同文化将面临着此背景下解决自身文化中的问题,则应当加强国际视野,通过借鉴经验的方式,掌握国际教育动态,从小培养儿童学会尊重与接受他人文化。
(三)重视模仿、忽视创新
在儿童教育中,教师在组织文化教育活动中,只是机械刻板的对历史教材加以讲述,并未对学生进行深入串联的讲解,或是模仿其他教师及学校的做法,部分学校并未考虑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仅是生搬硬套。并且,儿童通常是被动学习,并未做到主动创新,教师在教导过程中,只是让儿童背诵相关的文化知识,追求“原汁原味”,必定会将儿童创造潜能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儿童文化创新意识造成严重影响。
二、儿童教育整合意义
(一)提高儿童跨文化感知力
文化适应性指的是文化不同的群体通过接触,改变两个群体文化最初类型,此属于错综复杂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文化习性作为适应跨文化的起点与基础,在适应文化时需要经过新奇、文化冲突、复苏与融入这四个阶段,文化冲突则是适应文化的重点。在儿童日常教学中,则应当融入相应的民族文化,让个体通过接触不同文化,了解进而推动儿童实现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有助于学生走进对方文化背景,以更加理解包容的态度接受异质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加强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文化传承是民族共同成员中,以文化为“接力棒”实现纵向交接,此过程将会受到文化背景与环境约束,具有模式化与强制性要求,进而形成传承文化机制。在传承文化中,教育作为重要机制,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以现有学校教育而言,不仅需要传授儿童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承担延续民族文化的使命。课程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课程母体,所以,在儿童教育中,需通过吸纳更多民族优秀文化内容,以此为儿童基础教育,可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实现公平儿童基础教育
儿童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已经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改革,重点是教育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更多的学生均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在素质教育推广中,仍然有部分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未能贯彻落实好全面发展。各地区民族文化内容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中民族地区文化特点不够凸显,易出现文化背景与课程背景断层情况,对学生理解课程造成阻碍。所以,需要整合课程与当地文化,以体现尊重不同文化的情感与价值,不仅可丰富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适应课程程度。
三、儿童教育措施
(一)教师应认识多元文化
教师自身一方面应当参与到不同文化体验之中,查阅有关多元文化素养的文献,其作为实施多元文化的教育者,必须对此具有正确理解与认知,方可提高自身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性,通过主动了解和参与不同文化活动,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体验,方可避免自身在教学中出现主观偏见或主观判断问题。部分教师认为,班级中拥有不同民族、种族及社会阶层的儿童,才有必要实行多元文化教育。但此种想法过于片面,儿童认识世界中存在不同文化,应当欣赏并尊重此种差异,以实现和其他文化的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自身反思能力,在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素养中,离不开自己反思,只有在此背景下,对自身行为与态度不断反思,方可避免自身在教育儿童中出现文化偏见,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有效实现尊重个体差异,做到一视同仁。
(二)提高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
教师应当拥有实现儿童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具体如下:①创设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包含心理、社会及物理环境,此环境越与儿童文化相接近,则越能让儿童感到亲近,有助于儿童投入活动与游戏之中。所以,教师在创建环境时,应当不仅考虑主流文化,还应当考虑儿童文化习惯,让其拥有明确努力方向与学习目标,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与儿童沟通;②处理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其目的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多元社会下能够和谐、友好、平等的相处,儿童不同文化习惯、观念与价值走到一起,必定会产生一定冲突,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当成为儿童交往楷模,在与儿童、他人交往中,为儿童友好沟通、解决冲突做好榜样,让儿童学会如何处理冲突,以温和方式讲道理,让儿童能够以对方立场和文化方面考虑;③建立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信任,推动儿童实现社会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推动文化背景不同的儿童实现共同提高,在互帮互助中又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鼓励、互相倾听,为达到目标每个学生均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助于儿童形成社会技能,相互理解,减少个人竞争。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潜意识中对儿童刻板印象可淡化,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
(三)多样化活动
在儿童多元文化教育中,通常采取餐饮活动、节日庆贺及艺术欣赏等活动,加强儿童多元文化教育。
1.餐饮活动
不同文化餐饮习惯及饮食结构有所不同,可让儿童通过应用不同国家餐具、炊具等方法,制作并品尝食物。在准备食物时,儿童可了解食物来源,如虾、鱼来源于岛屿国家或临海国家,饺子来源于中国,接触不同种语言所描写的食谱,掌握不同加工食物步骤与过程。并且,以儿童体验为主,让儿童自己制作相应食物,如,通过汉堡包、薯条等初步了解西方饮食文化。
2.节日活动
纪念日与节日均是多元文化教育宝贵资源,可对此适当利用。因此,可从儿童兴趣、家庭文化、能力、需求及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感恩节、圣诞节、春节、万圣节、国庆节等为主题,展开庆祝活动,让儿童学习不同文化信息,以积极态度面对多元文化。通过此种方法,让儿童能够在快乐氛围中认识到不同文化差异。
3.艺术活动
通过艺术分析可领略塑造艺术的文化,有助于儿童了解文化差异与共性。教师可为儿童选择不同地方或民族的音乐家、诗人、画家等作品,通过美工活动、音乐活动等模式,引导儿童正确理解艺术,或是指导儿童收集图片、海报、故事传说等,展开“文化侦探”活动,从艺术层面审视文化差异。
四、总结
多元文化教育对于儿童发展十分重要,可提高儿童跨文化适应力、传承民族文化、实现公平儿童基础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从教师认识多元文化、提高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多样化活动等方面出发,探索与我国儿童特点相符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作者供职于东营市文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