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邮政快递网络 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2020-10-27崇山

中国食品 2020年19期
关键词:邮政攻坚农村

崇山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邮政快递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介绍邮政快递业助力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请先简要介绍一下邮政快递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

马军胜: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邮政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保持决战姿态、贯彻精准方略,举全系统全行业之力,构建了广覆盖的物流网络、广对接的助贫平台、广吸纳的就业通道,较好完成党中央交办的脱贫各项任务。邮政快递业已成为支撑农业、疏通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生力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流通新渠道,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行业力量。

我们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统筹指导,研究行动方案,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优先对接扶贫工作、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落实扶贫措施,全系统全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协同推进,重点推进网络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定点扶贫,尽最大努力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行业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坚持以发展农村邮政、快递服务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动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下沉,通过开展空白乡镇局所补建、快递下乡、建制村通邮三大工程,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网络体系。目前,农村100%的乡镇已建有邮政局所,100%的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97%的乡镇有了快递网点。2019年,农村地区收投快件超过150亿件,今年1-8月,这一数字就达到200亿件,农村地区快递处理量增速比城市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着眼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发展需要,不断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用邮需求,不断提升农村邮政网络的利用效率,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快递物流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农业生产、加速农产品流通、推动农民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坚持以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工作重点,深化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促进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出村难等问题,推动从“寄包裹”、“收包裹”到“产包裹”的转变,积蓄起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和激励脱贫的新动能。截至2019年底,我们已经培育出业务量超百万件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一地一品”优质项目163个,其中,超千万件的金牌项目37个。2019年,各地邮政企业还培育“一市一品”项目712个,配送农特产品进城49万吨。

我们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发挥行业优势,面向贫困地区扩大用工招聘力度,推动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带动贫困群众一起实现就业脱贫;大力开展“扶智扶志”行动,将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技能、拓展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渠道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多措并举有效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不少快递企业工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形成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良好局面。2014年以来,我们共解决农村地区就业150万人以上。仅今年前8个月,邮政快递业就为农村地区新增就业岗位15万人,帮助50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0万户贫困户增收1亿多元,体现了行业应有价值。

邮政快递业通政、通民、通商,是传递美好最广泛、乡土气息最浓厚、服务群众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全行业400多万从业人员肩负着创造和守护美好生活的神圣使命。我们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遍布城乡的邮政、快递网络和长期服务农村、离农业近、与农民亲的天然优势,进一步加快补齐行业在农村地区的短板弱项,深入推进行业与现代农业体系融合发展,将邮政、快递网络全面深下去,将农村产业带起来,促进农民生活不断富裕。

記者:今年“快递下乡”工程已经进入到第7年,目前这个工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马军胜:“快递下乡”是解决行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和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的基础性工程。7年前,我国农村的快递服务不完善,服务末端只到县城,当时农民在农村要网购还要搭车到县城取快递。为此,国家邮政局在2014年启动了“快递下乡”工程,弥补城乡寄递鸿沟。工程推出后广受群众欢迎,被老百姓称为助力农民脱贫攻坚的便民路、致富路。这个工程推出后一炮打响,快速发展。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工程的发展情况,2014年推出当年“快递下乡”覆盖率达到50%,第二年增长到70%,第三年增长到80%,第四年增长到90%;越到后面难度越大,第五年增长到93%,第六年增长到96%,到今年8月底为止是97.7%,可以看出发展很快。

“快递下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至少有四点。第一,构建了贫困地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通过实物流支撑信息流、金融流、商品流,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商品纳入全国的统一市场,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去年一年在农村收投包裹150亿件,农村的快递包裹平均一件大概60多块钱左右,支撑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超过8700亿元,在7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第二,加快了行业和农业的产业融合。农村有很多的好东西,如果是过去的流通体系,到城市里要过五关斩六将;而我们这个网络直通车,农民有什么好东西、城市需要什么,网上订购之后,一个包裹就过来了。第三,便利了广大的农民兄弟。农民兄弟要买生产资料、生活用品,要么进城采购、要么在乡里小卖部解决,由于受种类、品质、价格的局限,他们的需求满足有限。但是接入网以后,手机一开,网购千里,货比万家,直送到户,老百姓的幸福感可想而知。第四,通过“快递下乡”做大行业蛋糕。去年150亿件的包裹量占全行业的四分之一,今年前9个月已经上升到30%,如果没有农村这个网络,没有“快递下乡”,行业这几年的发展达不到这个速度。所以,“快递下乡”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记者:目前全国55.6万个建制村已经实现了直接通邮,请问如何用好包括村邮站在内的邮政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

马军胜:去年8月,全国已经实现了所有建制村直接通邮,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很大的“民心工程”。2015年前,全国有3.6万个建制村不是直接通邮,当时的通邮主要靠熟人、靠老百姓到乡镇去办事来进行邮件捎带。中央在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出了一个决定,要求在2020年之前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中国邮政在这个问题上站位很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任务,为畅通城乡双向物流、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现在邮政体系在农村的家当包括农村邮政支局4万个,村级服务站点超过50万个,在服务点里开通“邮乐购”电商服务站点的有31万个,连接他们之间的邮路总共505万公里。这个网络是邮政服务农村、服务贫困地区最基础的物流网络,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好。

一是注重发挥邮政县乡村三级网络优势。在做好法定邮政普遍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网点、网络和服务点对接叠加政务、警务、税务等便民代办业务,提升服务功能。尤其是大量农民工在外打工,经常需要异地办证,回来很不方便,为减少人员奔忙,完全可以利用邮政网络代办,减少来回奔忙。这也是下一步要做的。

二是在寄递物流网络上要狠下功夫。邮政网络是全国唯一一张能通达所有行政村的寄递网络,所以线下资源十分丰富,其他网络干不了的事,邮政网络都可以实现。去年邮政网络收投农村包裹超过20亿件,助力农产品销售165亿元,还可以进一步发挥这个网络的优势。

三是可以给农民兄弟送上邮政的金融服务。邮政的金融在农村地区还是比较发达的,到今年6月底,全国邮政邮储银行发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3500亿元,邮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902亿元,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43亿元,为支持“三农”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着力培育农村的精准脱贫项目、脱贫能手。通过典型来带动区域脱贫致富,有些典型不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项,还被联合国选进了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在江西省瑞金市凤岗村,90岁的农民廖奶奶做了一辈子的咸鸭蛋,她的选材是比较讲究的,鸭蛋要选用一个礼拜内的新鲜鸭蛋,使用当地的泥土、自己炒的盐巴、自己烧的锅灰,还要腌够40天。我们邮政发现这个典型以后,就给她贷款 30万无,包装成统一品牌“廖奶奶咸鸭蛋”,统一流程、统一平台、统一销售,从一个月卖几百个,逐渐卖到几万个,去年卖了80万个。同时,还把村里的贫困人员组织起来,搞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车间,养鸭的、腌蛋的、销售的,全部组织起来。所以,邮政要不断地挖掘并培养典型,通过典型来带动一个村、一个区域。

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邮政快递业在防疫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安排?全国邮政快递业务量的变化如何?

马军胜:今年这场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确实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冲击,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邮政快递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冒疫奔忙”,疫情防控交上了比较满意的答卷。当时我们提的口号是,“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线下商店都关门了,老百姓需要你,你不上谁上?那段时间听到最多的呼唤是很多婴儿没奶粉了,尿不湿也没有,很多老人的常用药没有了,我们不送谁送?这时候我们虽然不像一线医务人员上前线救人救命,但是我们能为老百姓的生活做好支撑工作,所以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一是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和居民基本生活用品的运递。疫情期间我们开通了两条绿色通道,一条是国内的,国内各地的防护用品如口罩、防护服、ECMO等,紧急运抵。第二条是国际通道,当时国内疫情很严重,很多海外华侨非常爱国,在国外买的防护用品怎么运回来?我们运回来。这两条绿色通道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从1月23日到6月10日共运递防疫物资48.98万吨,运递抗疫包裹3.98亿件,动用车辆8.75万辆次。在空中机队方面,那时候客运飞机都停了,邮政快递飞机占全国货机数量的三分之二,我们往武汉飞779架次,很多武汉一线医生的紧急物资都是我们送的。

二是勇于担当,科学谋划复工复产。我们这个行业复工复产比较早,2月7日全行业动员复工复产,为什么那么早?因为老百姓有需求,线下都停了,线上要赶快跟上,不然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怎么办?我们整个行业,国企、民企、外企,全面地动员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2月7日动员,2月中旬全行业复工复产达到六成,2月下旬达到八成,3月基本正常了。武汉的疫情比较严重,3月17日开始动员复工,到3月下旬恢复到六成,3月底到八成。复工以来,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是强化国际邮政业抗击疫情合作交流。我们400万快递小哥,每天每个工作人员至少接触100个人以上,按说我们感染的机会是较大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整个行业只有58个同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经过复盘核查,没有一个是在工作期间感染的。因此,我们这个行业的防护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口罩非常管用,保持一定的距离来递送这个规定动作也很管用,场地、快件定期消杀,还有就是不要聚集。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我们行业今年的生产运行恢复的很正常,超出我们原来的预料。1-8月,我们行业完成的业务总量超过12000亿元,业务收入近6800亿元,快递已经完成了480亿件,增长了25%。9月10日已经超过500亿件,10月份预计600亿件,11月份预计700亿件。

记者:下一步邮政快递业如何稳定脱贫攻坚产业支撑,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马军胜: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我们要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明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衔接。

一是要以“快递进村”来突破农村末端服务的难题。中国的快递到村里面,现在只占到40%左右,還有60%的快递到农村是放在乡镇的,发个短信、发个微信,农民自己到乡里去取。虽然和去年比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有很大空间,这也是很大的难点。今年农村包裹大概有220亿件,如果按60%计算,还有150亿件的包裹需要农民到乡镇取。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也是为脱贫攻坚做了大贡献。今年我们瞄准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在巩固“快递下乡”、巩固邮政直接通邮的基础上,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准备用3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到那时,农民不用到乡镇取包裹,可以就近取到包裹,这也是很大的民心工程。

二是大力培育名优农特产品,形成集群,带动产业链。这几年我们培育“一地一品”、“快递金牌项目”,反响都很好。一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且种出精品来,从种子、种植、护理到最后产品的筛选、包装,形成产业链。这样非常有前途,如果一个地方搞一个金牌项目,一个地域基本上就活了。

三是要深化和上下游的合作,共同提高效能。抓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水平。要发扬助力脱贫攻坚的优良作风,夯实作风建设,继续把各方面工作做好。

记者:中央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就业扶贫,请问邮政快递业在助力就业扶贫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军胜:我们这个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说得朴素一点,你一天能送150个包裹,基本上就能稳定一个人的就业。一年增长100亿件包裹,一天就3000万件,3000万除以150就是20万人。就业对扶贫来说非常重要,就业扶贫是最有效的扶贫,也是最实实在在的脱贫。我们行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重要领域,这几年发展比较快,每年直接吸纳就业都在20万人以上,占到全国新增就业的两个百分点以上。

所以,我们要秉承一贯做法。一是继续巩固发展态势,稳定建量增加,深化服务下沉,增加就业岗位,把每年新增20万人就业稳定住。二是要做好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最近我们号召城里那些有技能的快递“小哥”、“大姐”回乡创业,他们回乡创业能够带领一帮人打天下。现在农村里面的快递网点也好,经营也好,基本上都是在外面打工回乡的人做起来的。三是要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给未来成长打下基础。这些年利用政府优惠政策,邮政快递企业提供各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有100万人次,要继续做好这个工作。四是要改善快递小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快递小哥的收入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他们的劳动强度大,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快递小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联合有关部门多开展一些关爱快递小哥的活动,继续设立快递爱心驿站,努力稳定劳动标准定额政策,协调收件端和投递端的差异政策,努力稳定扩大小哥的福利水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劳动者的关心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邮政攻坚农村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攻坚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邮政进化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