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创新:高校网络教育提质发展的核心问题
2020-10-27范太华
吴 斌,范太华
(中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曾经且正在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学历继续教育来到一个路口,下一步怎么走?在这个问题上,网络教育因其起步晚、发展快、方法新、变化多、影响大而成为敏感点。
从国家层面看,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就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提出具体要求,“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是一个全新的指导。随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从管理、质量、责任和监管等多方面对网络教育提出整体要求。[1]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指出,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2]这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而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3]因而,使命和创新,是网络教育提质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
本文针对网络教育进行讨论,其观点也适用于继续教育的其他形式。
一、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网络教育任重道远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试办的网络教育经历了20年的探索,无论在办学管理上、资源建设上还是学生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图1为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04年至2018年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14年间,网络教育招生人数年平均增加12.4%,远高于成人高等教育的1.5%。图1还显示,从2016年起,网络教育招生人数超过了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还显示了2018年在校生人数,网络教育为826万人,是成人高等教育591万人的1.4倍。网络教育已成为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图1 2004年至2018年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万人)
图1还显示,除2014年和2015年外,网络教育的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后,上升幅度尤大,2017年的招生增幅高达24%。这反映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依然巨大,并非如许多人说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补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4]。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为3833万人,毛入学率为48.1%,[5]这意味着还有4136万适龄青年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如果加上历年累积的超龄人员,这个数字将更为巨大,断言继续教育担负的学历补偿任务已基本完成还为时过早。可以肯定,在一段时间内,高校网络教育将继续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任务没有减轻,依旧任重道远。
但同时,网络教育也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从社会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网络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专门的网络教育管理与教学人才匮乏等[6];从试点高校角度看,主要表现为有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准,招生管理不规范,人才培养投入不足,质量控制不全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简单,教学资源杂乱,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缺少感情,对学习中心的监管不到位、缺少必要的社会监督等[7];从学生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不适应网络教学环境,学习自制力较差,学习状态无法约束,学习量不足,学术诚信度低等[8]。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都是人才培养的大忌与硬伤,任何一个都威胁着网络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无非是在网络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出了问题。在理念上,由于使命不明而使获取经济效益成为办学驱动力;在方法上,由于只追求实现机械简单地模仿或代替人工而缺乏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创新。由此最终造成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不高的结果,使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受到严重影响,教育管理部门也不无忧虑。教育部《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可以看作是国家对网络教育发出的整顿信号。
高校网络教育要实现提质发展,关键在于在办学理念上坚守使命、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创新。
二、在办学理念上坚守使命,是网络教育提质发展的保障
使命就是目标和任务,为使命而承担责任就是担当。能否坚守使命,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决定因素,网络教育提质发展也不例外。
(一)网络教育必须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我国国情决定了立德树人是所有形式教育的使命与根本任务。所谓网络教育提质发展,首先就是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要一改缺位、虚化和浮躁的现象,并且要切实有大手笔、大成绩、大进步、大作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教育中这种重要性尤其突出,只能加强且必须加强。但目前在教学空间高度隔离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全新课题。
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网络教育拥有一流的平台和足够丰富的课件,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极具人性化的、付诸实践的、多维交互式的教育活动,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生面对的是电脑或手机的屏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非常陌生,教师的教学缺少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缺乏收获感。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网络教育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则更多。从任务和对象看,网络教育同一课程面对的学习对象年龄分布宽、职业种类繁、学习需求多,且学生规模庞大,加上网络教育若要朝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量将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全日制教育。从内容和方法看,课程思政任务是对所有课程提出的,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中就有一个不断研究和调整组织的过程,避免流于形式化和庸俗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基础内容和时代内容两种,时代内容有极鲜明的发展性、阶段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件必须及时更新,也就意味着所有课件的建设将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投入,而不能一人独制、一件多用、一用多年。从技术和手段看,网络空间虚拟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网络信息碎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之间的矛盾、网络资源发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之间的矛盾,都亟待解决。[9]
诚然,加强教学平台文化建设可以铺垫思政氛围,辅助开展一些思政工作。但毕竟是辅助,其教育作用非常有限,教育效果不容太乐观,远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要求。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只有通过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在培养体系构建上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在培养方案设计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中纳入立德树人具体内容;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中体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考核立德树人实施成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培养过程、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等培养的各环节、全过程。
(二)网络教育工作必须纳入学校重要议事范围,统筹规划
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之初,教育部就强调试点学校要“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至今,教育部只批准了60多所211、985高校为试点高校,既体现出试点工作的严肃与谨慎,又体现出教育部对这些试点高校的信任与期望。试点几年后,网络教育对象明确限定为在职人员,自此,网络教育开始扮演“第二成教”的角色,最初设计的“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目标渐趋模糊。表面看,是学校对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和投入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本质上是学校层面的网络教育使命发生偏移,网络教育焦点出现发散。所以,才会有隐含着“安全第一、质量第二”要求的极不正常态势的呈现。
欧美国家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略早于我国,但由于国情不同、体制不同、基础不同等原因,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开展网络教育不具有太多的直接借鉴意义。我们试办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为此,在试办之初,教育部就规定“网络教育学院应该是由试点学校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学院”。之后,教育部又要求加强学校党委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有试点高校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都证明了学校党委领导的使命意识对确保网络教育秩序和质量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举全校之力。网络教育学院只是对网络教育具有教学、技术管理和服务管理职能的二级学院,完全由它出面来组织多至几十个专业的教学,且企图达到高质量要求,是勉为其难的。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问题不是仅靠网络教育学院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试点高校总体发展定位问题,也就是网络教育使命担当的问题。包括网络教育的办学层次、结构、规模和专业的确定,以及资源建设和经费投入、经费管理等,都必须放到学校层面上统筹规划,使网络教育的发展紧贴学校办学定位,彰显学科优势。“双一流”高校的网络教育,更应通过坚守使命、提质发展为“双一流”建设做出其应有贡献。
(三)从使命高度深化网络教育规律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研究
网络教育实际上已不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种教育类型,是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一个新领域。网络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共性,如育人律、发展律、二主律、简捷律等外,还有自己的特有规律,或者说是特定使命。这个特有规律或特定使命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性和教学手段的特点决定的。
与作为职前教育的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网络教育面向在职人员,是职后教育,两者在学习动机、知识需求、学习策略、资源感知与理解能力、知识巩固方法与运用条件、学习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与同为职后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相比,网络教育以线上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两者在资源获得、学习探究、师生交互等方面,又有很大不同。面对这些特点,归纳出网络教育的教学规律,使网络教育使命进一步清晰化、具体化,并用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是确保网络教育教育提质发展的前提。
站在使命高度开展的网络教育规律研究应是系统的、放在社会大平台之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普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都是研究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客观地说,这方面研究在目前还是相当薄弱的,还停留在表面,基本上是就问题论问题。当前的网络教育还只是二分普教(文凭式样)、三分网络(学习平台)、五分成教(培养方案)的嵌合物。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对网络教育健康有序开展、确保网络教育提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余年的试点实践,经历了初步探索网络教育政策体系、通过强制规范性政策基本形成网络教育政策体系、引导性和能力建设性政策并举创新发展网络教育政策体系三个阶段[10],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准备了较好基础。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将是试点工作的成果,既能指导网络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又能防止网络教育工作出现问题,促进和保障网络教育提质发展。当前,单独制定《网络教育法》或许存在难度,但制定《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将网络教育列于其中,应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全可以列入议事日程进行探讨的。
三、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创新,是网络教育提质发展的动力
创新必须要有新物体、新组织、新服务的结果出现,否则便只是概念[11],提质发展的网络教育正是这样的结果。因此,在网络教育办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12]。
(一)创新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校外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构成,每个方面都存在亟待通过创新保障教育质量的问题。
1.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网络教育应当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学校的专业优势、专业人才特质等,科学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成人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多数学校的网络教育培养方案是借用全日制的,在培养目标上仅仅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制订上也是简单处理,缺乏针对性,结果是网普不分,专本难辨。网络教育的本科绝大多数是专升本,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学习动机主要是提升能力,学习方法基本是自学,这些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能体现,特别是在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更高要求方面,基本未予考虑。
2.教学过程
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线上主要是学习平台应用和网络课程学习,线下主要是面授、答疑互动和考试。
线上方面,从目前情况看,各试点高校都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不少课程已经修订到第三版,甚至到了第四版。目前主要问题是平台文化建设和课堂思政尚不如人意,我们应该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质量的权重,远远大于文化学业质量的权重。网络教育学习是宽进,基本上没有入学门槛,严出是教学质量的唯一保障。严出不仅仅要考核学生每一课程的学业进步,更要考核学生每一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进步,否则严出就仅仅是形式。
线下的面授方面,工作开展极弱,不少学校将制作视频作为这个教学环节的替代。这样做有多个原因,如错误认为面授就只是复述教材内容而忽视了面授中非智力因素的传递、过高估计课件作用和学生能力、校本师资无法应对庞大的学生规模等。
线下的考试方面,出现的问题多一些。考试不能说是非常科学的考核方式,但基于其具有的社会公信力,目前仍然是通用的考核手段。目前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命题组卷不适合学生职业特点和需求,考风考纪差,平时成绩难以综合,实践环节无法考核等现象是相当突出的。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管理,是严出的重要关口。在生源特点方面,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相同的,所以,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是相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体现在岗位创新能力上,专科是岗位技能创新,本科则是岗位理论创新。[13]目前较集中的问题是,学生对撰写论文很陌生、因在职而具有的创新优势没有体现、论文重复率的底线定得太高等。
3.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但是质量的高低由谁来评价、由谁来监控呢?在传统的认识中,是学校。在网络教育中,学校只要有质量意识、建设好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完善网络课程开发和学习服务支持、健全考核体系,“培养质量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14]。这实际是教练兼裁判的模式。我们认为,评价教育质量最具权威的应当是且只能是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如同战斗,学校只是教兵练兵的场所,而作为战士的学生,其质量——水平和能力——只能在战场即实际工作中体现。学校即便做到向社会公布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其本质还是自评,目的是回应社会关注、接受社会监督[15]。这是学校责任担当的表现,却不能定论其教育质量。
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7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各校编写继续教育年度发展报告,“鼓励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全文或择要发布报告”[16]。到2019年,规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并鼓励各高校继续教育接受第三方评估[1],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
提质发展的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与监控形式必定是突破传统的,是全新的。
4.校外学习中心
校外学习中心在网络教育试点高校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是网络教育学生的物理集合点。校外学习中心不是办学主体,在招生、教学、毕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只起辅助作用。它们的任务并不复杂,就是明确定位、建立规章、设置机构、配备队伍、完善设施、服务学习[17]。但实际上许多校外学习中心只做了协助招生、组织考场、协助毕业答辩三件事,在立德树人、建章立制、宣传教育、日常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
校外学习中心在网络教育体系中是前沿而不是边缘,其管理水平对确保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影响重大。有人认为,使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改变以往依赖定期现场督导评估来保障校外学习中心管理质量的做法,实现对学习中心的有效监督。[18]诚然,将大数据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应用于监控校外学习中心工作,会收获一些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校外学习中心工作所产生的数据量太小,远不够大数据技术的要求。何况学习中心如果出现问题,是从一开始就存在隐患的,不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能反映问题的数据是不完整的。
上述问题都只有放到创新的大涌流中才能解决。我们看到,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如开设足够数量的职业选修课程、多种学习形式的学分互认、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杜绝替考行为等,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我们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厚创新的深度、加快创新的速度,开发并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型、研究型、合作式等多元化学习方式,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学习好,让学习回归本元。
(二)创新建立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教育部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标题看,这个国标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本科教育的,但从内容看,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其中一些要求不适用于在职人员。例如,这个标准规定基本学制为4年,而成人教育专升本的基本学制是3年或2.5年。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同时还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这里,学业标准与教学质量的区别与联系是明确的,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是底线,在此底线之上,才有质量高低之别。鉴于成人在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成人教育应“去普教化”、知识构成应“必需、够用、可拓展”,只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达到了高教法规定的本科学业标准的要求,就是与全日制教学质量“同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同质”就是“同试卷”,也不能生硬地说在“同试卷”中只要及格就是“同质”。“同质”要求源自教育层次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学历继续教育亟待创新地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国标,作为教学基准,用以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
同时,高校网络教育应将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借鉴国外办学理念、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实现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加强网络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打造网络教育中国标准。
(三)创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服务功能
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许多工程技术、管理技术领域引发了技术革命,在教育领域则形成最新的教育技术,在一定水平上能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获得与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抗挫折能力。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条件,慕课、手机课程、机器出卷评卷、网络缴费等应用已经相当普及。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个条件必定会越来越好。例如,牛津大学正在建立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同技术的Woolf大学,致力于解决网络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问题,以及规模、质量、支持服务、学习成果认证等问题。[19]能够便捷采集数据、实时数据分析、自适应性、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正成为主导。具有初步情境感知和自然语言理解,具备一定的推理分析、智能适应能力的智能导师系统已经出现。[20]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技术、5G技术等正在网络教育应用尝试中。网络教育应当紧跟有关技术发展,努力挖掘机器潜力,创新文化熏陶途径、创新教育服务功能,特别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健康发展。
在大力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对人工智能有清醒的认识。所谓人工智能,其实是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可数字化模拟的智能行为。“可模拟”和“智能”是关键词。对于“不可模拟”和“非智能”的部分,人工智能就无能为力了。而作为“非智能”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气质等,却是“授道”的对象,即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对网络教育提质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人工智能虽然简化了学习支持服务中的管理和行政成本,但也冲淡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适时性。所以说,对于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用网络和计算机替代教师的,不应夸大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高度发展,不意味着教师通过课件和网络就能以一当十、一劳永逸。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功能方面,网络和计算机的能力是有限的。事实上,我们从来都强调在网络教育中一定要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于人而不只是机器的关怀与爱护。
以坚守使命和坚持创新为核心促进继续教育提质发展,形式上是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本质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要做到坚守使命、坚持创新,高校网络教育提质发展定能笃行致远、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