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凤阳县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调查与思考
2020-10-27王克龙王书文
王克龙,王书文,李 军
(1凤阳县农业农村局;2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省凤阳县是农业大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借助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使我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但通过对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干部的走访和对农村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参考国家统计局凤阳调查队、凤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粮食局)粮食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县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质增效,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存在。只有不断解决薄弱环节的各种问题,才能使我县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丰产增收。通过本次调研,旨在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促长处、补短板,努力实现我县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1 近五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
1.1 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2016年至2019年,我县粮食种植面积虽然略有波动,但基本趋于稳定,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增长缓慢。小麦产量受病虫害及天气影响略有波动,水稻、玉米、大豆产量虽逐年增长,但增幅不大(见表1)。
2020年,我县预计粮食播种面积14.75万hm2,较上年增长0.6%,其中小麦6.31万hm2,水稻6.27万hm2,玉米1.1万hm2,大豆0.91万hm2;今年小麦平均产量385.89gk/667m2,总产36.51万t,与2019年相比,亩均产量和总产分别增长2.79%和1.36%。种植水稻6.27万hm2,玉米1.1万hm2、大豆0.91万hm2,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1407hm2、66.7hm2和26.7hm2。
1.2 粮食质量效益情况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根据不同的要素划分不同的等级,国家粮食部门只收购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的粮食,四等及以下的粮食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其中小麦根椐容重、不完善粒、杂质等分为五等(据GB1351-2008),我县小麦三等以下占比约为20%~25%,三等占60%~65%,二等占10%~15%,一等5%,但河北、山东、东北等地的小麦以一等居多。水稻也划分为六等(据GB1350-2009),我县三等以下占比约为10%~20%,三等占60%~70%,二等占5%~10%,一等没有,但南方水稻主产区以一等居多,我县水稻的出米率仅64%左右,好的也只有65%,但南方主产区基本上在70%以上。玉米分为六个等级(GB1353-2009),大 豆 分 为 五 个 等 级(GB1352-2009),我县的玉米、大豆基本在三等左右。
表1 2016~2019年凤阳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统计情况
粮食等级决定了粮食价格,因此同等产量下质量不高,效益也不高,从数据分析看,我县的粮食有着很大的提质增效空间。
2 经验与做法
为稳定粮食生产并提质增效,我县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推进了县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1 认真落实各项各项惠农补助政策
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补贴等政策,对实施了规模化种植、使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种植户予以补贴,推动订单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主体生产积极性,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同时将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理念带入到我县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中,2016年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试行)》,对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等进行奖励补助。
2.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20年5月,共建设高标准农田6.47万hm2,高标准农田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坚持高标准规划、连片开发,推进“小田改大田”,切实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提高了耕地综合产能,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坚持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衔接,在土地已流转的地区,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2.3 着力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地力水平提升行动,推进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新型肥料、病虫绿色防控和机械化作业等绿色增产技术,实行订单化生产。全县建设了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示范片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片各667hm2,带动基地面积各6667hm2以上,落实订单生产分别在0.9万hm2以上和2.3万hm2以上。
2.4 全力做好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
强化防控组织领导,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部署、安排和要求。强化包村联户技术服务,组织县乡119名农技干部深入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指导服务,利用气象早餐、微信群、QQ群、镇村广播等传播平台,在关键技术环节向种粮大户及广大农户提供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强化粮食生产监测预警,重点开展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掌握变化趋势,会商管护措施,因地因苗指导全县生产管理。抓好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工作,进行现场观摩测评,为全县主导品种筛选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不断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耕地地力水平提升。
3 目前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存在的薄弱环节
通过对农技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户经营水平不高、农技推广力量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是我县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薄弱环节。
3.1 部分农户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已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生产者年龄偏大,部分农户受生产经营理念、信息、装备、技术等因素影响,接受新技术、新事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相对粗放,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高,在遭遇自然灾害、病虫害时,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生产保护措施滞后。
3.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区,部分乡镇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田间道路标准低、水利设施不完善,制约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应用和效率的提高,无法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3.3 基层农技干部新生力量不足
凤阳县现有农技干部119人,其中40岁以下农技干部仅6人,仅占4.2%,40岁至50岁48人,占40.34%,50岁以上的66人,占55.46%。由于大部分农技干部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应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推广与服务的能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推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3.4 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
我县现有耕地10.68万hm2,经县农经总站登记的土地流转面积为4.07万hm2,事实上已经自发流转但未登记的土地面积约1万hm2,土地流转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47.4%,全县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部分农户对流转政策的不了解及对流转以后土地权属的顾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也制约了粮食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和绿色丰产技术的有效实施。
4 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建议
切实解决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粮食生产积极性,才能保护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提质增效。
4.1 通过培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对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的培训力度,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农药,减少药物残留及农业污染,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强化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提质增效重要性,提高粮食生产者生产经营水平。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已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逐步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建设格局,改善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环境,确保粮食生产旱涝保收,为节本增效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4.3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购置大型农用补贴力度,大幅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应用水平;推进粮食烘干、育秧工厂等生产环节配套功能建设,广泛推广土地深耕、高效植保、秸秆处理等机械应用,以减轻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4.4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大力引导各类组织、种养大户、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加大资金、技术、物资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经营者进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机械化耕种水平。支持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前农资采购、产中生产耕作和产后流通加工服务链条,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5 健全农技服务体系
招聘高校毕业生充实壮大农技干部队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农技干部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综合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待遇,对在工作做出贡献并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农技干部进行提拔重用,提高政治待遇,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技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