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H不锈钢管道焊缝开裂失效分析
2020-10-27陈刚*
陈 刚 *
(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0 引言
某苯乙烯管道在服役时发生焊缝开裂失效。该管道公称直径为2 400 mm,公称厚度为25 mm,长为30.8 m,管道材质为304H,焊条材质为308H,采用埋弧自动焊。管道内介质为苯乙烯,其设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649 ℃和0.21 MPa,实际操作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74 ℃和-0.045 MPa。
该失效管道于2009 年投用,于2016 年时产生焊缝开裂,开裂沿焊缝中心线分布。开裂焊缝位于管道支吊架的吊带处,管道走向及开裂位置如图 1 所示。为了确定该管道焊缝失效的原因,对其进行了分析。
1 理化检验及结果
1.1 宏观形貌
图1 焊缝开裂位置示意图
将裂纹中未穿透内裂纹进行取样分析。焊缝表面打磨后的形貌如图 2 所示,裂纹出现在内壁焊缝中线位置,并沿焊缝方向分布。为了观察裂纹扩展过程,截取该未穿透裂纹截面,如图 3 所示。从图 3 可以看出,该失效焊缝为两面焊接,裂纹从内壁起裂,向外壁方向扩展。
图2 未穿透内裂纹形貌
图3 焊缝剖面图
1.2 金相检验
在焊缝剖面图上标出金相观察位置并标出焊道示意图,如图 4 所示。其中位置1 处的金相形貌如图 5 a)所示,裂纹并非从内壁表面起裂,而是从焊缝近表层起裂。裂纹处于中心线位置,并平行于柱状晶,沿晶开裂。 裂纹尖端位置11 处的金相形貌如图 5 b)所示,除了尖端裂纹外,附近的平行柱状晶间也有裂纹分布。同时中心线处柱状晶呈垂直壁厚方向,其余位置柱状晶呈平行壁厚方向,整体焊缝晶粒方向如图 6 所示。
图4 金相观察位置及焊道示意图
图5 金相形貌照片
图6 焊缝晶粒方向示意图
1.3 扫描电镜分析
对内焊缝中心线位置进行SEM 电镜观察,从裂纹位置放大后的形貌照片中观察到晶间析出物,同时焊缝其他位置也观察到了析出物,如图 7 所示。 对内焊缝处的析出物进行分析后可知,析出物中Cr 含量较高,推测其为碳化物或呈sigma 相。图8 所示为断口扫描电镜形貌,裂纹沿着焊接枝晶间扩展。
图7 焊缝扫描电镜形貌
图8 沿枝晶间扩展的断口形貌
1.4 化学成分分析
按 照ASTM A240/A240M-2017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hromium and Chromium-Nickel Stainless Steel Plate, Sheet, and Strip for Pressure Vessels and for General Applications"标准分别对焊缝及母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其结果如表 1 所示。根据ASTM A240/A240M-2017 标准可知,材料化学成分符合要求。
1.5 焊缝受力分析
鉴于开裂的焊缝位于吊带接触受力部位,为了分析吊带对焊缝施加的应力,建立管道及吊带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焊缝处的应力分布情况。
表1 试块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质量分数)
选取吊带周围1 m 的管道进行建模,如图9 所示。其中管道外径为2 438 mm,壁厚为25 mm,外压为0.045 MPa。支架支撑吊带的宽度为300 mm,厚度为15 mm,外壁焊缝宽度为25 mm,余高为3 mm,内壁余高为2 mm。设定焊缝余高凸起与支撑吊带均匀接触,并对焊缝处网格进行加密。根据管线整体模拟得到管道的轴力、剪力、弯矩、扭矩,加载该管道模型的边界条件并求解,焊缝与支撑吊带均匀接触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10 所示。在焊缝与支撑吊带接触区域内,焊缝处出现应力集中情况。其中内焊缝底部出现应力峰值,其值为22.4 MPa,外焊缝应力峰值位于管道侧面,其值为15 MPa。在实际焊接过程中,考虑到焊缝区加热冷却会使其收缩不均匀,管道截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根据这一假设,在原先均匀接触的基础上,在管道底部增加20 mm凸起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到截面不均匀接触的影响,内焊缝应力峰值可达240 MPa,如图 11 所示。
图9 有限元模拟模型
图10 均匀接触时管道应力分布云图
图11 不均匀接触时管道应力分布云图
2 分析与讨论
2.1 再热裂纹
为了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减少残余应力,焊件需经过焊后热处理(PWHT)或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期间出现的裂纹称为再热裂纹及消除应力裂纹。这是由于在焊接及服役过程中,碳化物与金属化合物等强化相在晶界析出,晶内强度升高,晶界应变能力下降,经过焊后再加热以及高温服役,材料应力松弛导致晶间裂纹。再热裂纹位于347 不锈钢的焊缝热影响区和焊缝,母材的融合区域以及部件较厚区域十分敏感。此外,321 以及304H 和316H 等不锈钢均会产生再热裂纹。
再热裂纹通常发生在熔合线附近的粗晶区中,从焊趾部位开始,至细晶区停止。再热裂纹或者应力松弛裂纹不仅在热影响区产生,在焊缝上也会产生再热裂纹。Boellinghaus 等[1]在研究中提及了347 不锈钢焊接再热裂纹案例,裂纹产生于焊接填充金属大构件的焊后去应力热处理过程中。本次研究的304H 材料焊件在焊后消除应力热处过程中,碳化物在晶内析出,使得其强度高于晶界,应力充分释放,裂纹沿晶界产生,这一现象在热影响区和焊缝中都能观察到[2]。沿晶析出相导致晶界产生应变集中,断裂模式为韧性的沿晶断裂,断口上有细小的韧性韧窝。
由于本例中焊缝裂纹在管道服役5 年后发生,而不是焊后热处理后随即发生,因此裂纹更有可能是由于应力松弛开裂导致的[3-4]。
2.2 应力松弛裂纹
应力松弛裂纹产生机理与再热裂纹类似,但再热裂纹是在焊后热处理后短时间内发生开裂,而应力松弛裂纹则是焊缝在500~700 ℃下工作10 000~100 000 h后发生的[5-7]。应力松弛晶间裂纹析出物产生机理与再热裂纹相同,但应力来源不同,发生应力松弛裂纹的管道受到的应力可能为高约束或应力集中。
在本例中,焊缝内存在析出相,这是由于在高温服役期间,原子发生热扩散,导致碳化物及sigma脆性相析出,管道在高温服役应力松弛过程中产生晶间裂纹。对于300 系列不锈钢,应力松弛裂纹常常在525~600 ℃的情况下发生,应力的来源有多种可能,如厚壁窄焊缝的高拘束应力、或者几何形状导致的应力集中等。本例中应力来源推测为管道焊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残余应力,该焊接接头为X 型坡口,应采用内外壁交替的焊接工艺,而实际焊接采用先焊接外壁后焊接内壁工艺,导致内壁焊缝的残余应力过大。
同时开裂的焊缝处在支吊架3 的吊带上。由于焊缝存在余高,吊带加载力只作用在焊缝的余高上,导致焊缝受力峰值出现在管道底部(内焊缝侧)。该峰值应力与焊接残余应力叠加,焊缝的整体应力水平升高。同时由于焊缝余高高度不均匀以及管道卷制时具有一定椭圆度,焊缝受到不均匀接触影响,导致凸起处焊缝所受应力较高。
3 结论
(1)根据分析可以判断,本次失效是由于吊带对焊缝产生的局部应力和焊接残余应力共同作用导致管道产生应力松弛裂纹。
(2)根据分析结果,现场将吊带3 位置调整至偏移本例中开裂焊缝0.5 m 处,错开安装可以降低焊缝处的应力集中情况。
(3)管道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细节控制,包括采用对称施焊,控制焊缝余高等措施均应引起重视。
(4)加强焊后消应力处理的质量控制,合理规避在敏感温度区间条件下的操作,并尽可能降低附加应力的产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