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媒体建设工作探析

2020-10-27刘洁

记者观察 2020年27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微信

文 刘洁

一、研究背景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拥有海量、及时、交互的信息内容,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频率都是革命性的,可以瞬间传遍校园每个角落。本研究旨在调查我校新媒体受众的网络行为,分析师生使用媒介平台的偏好和习惯,总结出基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新媒体建设工作,以提高我校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与综合实力,为学校新闻采写、精准化传递资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校园活动等提供依据,满足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高校新媒体需求调查

高校新媒体一般指校园网、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QQ、官方微博、BBS论坛、博客、人人网、B站、宣传框架、海报宣传栏、快手号、抖音号、视频、网络直播、今日头条号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有党建微信公众号51个、社团微信公众号96个、职能部门微信公众号13个、官方微博5个、B站1个、学校微信公众号1个、学校微信企业号1个,这些新媒体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学院、不同的社团运营。

研究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66份。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习惯于使用新媒体

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很高,每天用时1小时以下的仅为6.77%,78.19%的同学每天使用新媒体在2小时以上,这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

(二)使用微信频率最高

高校学生使用的新媒体形式较多,囊括了大部分媒体形式,意味着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包容性很强。比较而言,高校学生最常使用的新媒体为微信(93.98%),其次刷微博也较多,占比为64.29%。事实上,从随机调查采访来看,同学们获取校园信息的渠道也大多是微信和QQ,其次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校园新媒体仍不能满足需求

高校学生对校园时事热点及原创性高、内容新颖的内容最为关注;对推送及时的热点内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学情信息以及清晰的标题也比较在意。目前大多数新媒体平台推送的资讯会有意识地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排版,这也给高校的政治思想宣传指出了方向,不能采取单调、生硬的方式宣传思政内容,而是需要创新视频、语音、音乐等形式,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新颖别致的方法。

三、高校新媒体建设案例研究与借鉴

(一)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以卡通萌妹子“华小科”为核心新媒体品牌,主要负责维护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涉及到新闻报道、社交网络、新闻摄影、新媒体播音、微视频、美术设计、产品技术等板块,还有学术研究、信息传播、企业项目等方面。新媒体中心建立了新闻组、运营组、播音组、视频组、项目组等小组,开通了微信迎新,新生只要向微信“华小科”提问,就可以得到报到流程、军训安排、生活用品、入学考试等方面的帮助,受到了新生的热烈欢迎。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通过系统化建设,打响了学校品牌,为师生提供贴心的服务。

?

(二)首都体育学院新媒体建设

以前,首都体育学院新媒体运营人员仅仅把新媒体认为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大量转发或推送政治性强的内容,二级学院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各自为政,结果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的效果不佳。后来根据调查反馈结果,转为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师生大情小事,打造校园媒介矩阵,紧跟体育行业信息,推出特色公开课,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可见,贴近校园,贴近师生,高校新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对10万+推文进行分析,发现主题集中于校庆、校情、招生、人物事迹、榜单排名等,这方面内容具有较强影响力,而且能够激发师生的凝聚力,为此转变传播理念,从单向输出模式改为互动交流模式,并且注重内涵,精准聚焦,从根本上改变内容供给模式。

四、高校新媒体建设工作探析

(一)转变媒体理念

当前,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使得校园师生的网络基础数据愈来愈庞杂、丰富。高校师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取一般信息,例如点选查阅学校官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或者官方语言的新闻内容,事实上,他们更倾向于对易得的、符合其内在逻辑的内容作出反应,而高校需要洞悉其思考逻辑和关注要点,可以说只要满足校园信息传播需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收获新闻传播的深度影响力。为此,高校新媒体工作人员需要找准切入点,加快转变思维,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在新媒体时代,校园内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师生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具有双重身份。在此情况下,高校官方媒介的信息传播更应体现出差异性和专业性,即从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着手,抓取新闻背后的逻辑及主要需求点,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客观的新闻视角和更加鲜活的用户体验。

(二)打造媒体矩阵

1.建立学校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的角色就像中央电视台,而其他新媒体就像各省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负责维护和运营学校APP客户端、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智慧校园号等平台,内设采编部、摄影部、剪辑部、技术部、播音部、中心办公室等,新媒体中心需要具备强大的实力,其成员具备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敏锐的新闻觉察能力、高超的编辑写作能力、娴熟的图像处理能力、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善于抢占思想高地,推广校园文化,策划热点选题,做好舆论导向,并且与其他校园媒介互通信息,向校外各大媒体发布宣传学校的信息,向校内其他媒体推送信息内容。新媒体中心还可以在师生中培养“网络红声音”“网络评论员”,引导师生互动,积极发声,大胆发声。

2.打造校内新媒体联盟:整合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建立校园新媒体协作平台,上下互通,左右联动,形成校园新媒体矩阵。联盟中的各种媒体互相交流,对口支援,就可以克服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学校的重要事务,联盟成员可以联动采访、立体宣传、滚动传播、积极转发,从而多角度、全方面宣传推广,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

(三)增强传播效力

大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颖的内容,因此高校新媒体应紧跟校园时事热点,及时传播校园师生需要的信息。

首先,应生产优质内容,新媒体选题策划人员和采访编辑人员需要增强共情意识,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贴近师生,深入挖掘,善于把握焦点、热点、痛点,推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让师生易于接受、乐于传播。

其次,应加强互动交流,很多学校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实现信息“覆盖”的功能,现今的工作重点应该在于把握互联网优势,增强在平台上的互动性,借助新媒介平台有效增加校方与师生的互动,提高传播校园内容信息的效率和效力,实现由“覆盖”到“影响”的转变。

此外,应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校园活动能够形成爆炸效应,有效吸引高校师生对新媒体的关注。当前许多媒体采用的点赞送礼品方式太过单一,还需要集思广益,迸发头脑风暴,进一步打通校园新闻传播链的上下游,将传统的线下传播内容搬到线上,把热烈的线上活动延伸到线下,打通关节、互相辉映,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传播方式的丰富性,为师生提供多方位、多渠道服务。

五、结语

传播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高校新媒体工作人员应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创新内容生产、互动交流、辐射传播的方式,为广大师生实时提供贴心、关注、交互的信息内容,改善师生对校内新媒体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媒体风格和强大的宣传合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凸显高校育人特色,以满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传播校园信息内容的信度和效度。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微信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信
麻辣师生
微信
微信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