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智慧媒体融合的“内容+技术”路径——以《人民日报》为例
2020-10-27窦赢
文 窦赢
“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国家不断强调新媒体对治国理政工作的重要性,新媒体的融合管理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媒体工作的重点。随着5G技术的应用推广,媒体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抓住机遇,通过技术支持实现产业升级。《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官方媒体,在探索新媒体融合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国新媒体在5G技术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5G与媒体融合趋势
(一)5G
5G的概念是通信技术行业的技术概念,是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华为对5G的特征概括是:峰值网络速率达到10Gbps;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网络时延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系统协同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表现为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和多摄取的协同组网。在更高速率成为可能的技术支撑下,媒体传播中的高质量流媒体视频将会有新的应用体验,比如3D视频、4K甚至是8K视频流的实时播放,AR、VR与生活相结合,云技术的应用推广等。
(二)智慧媒体融合趋势
在5G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更智慧的特征。首先人工智能将更深入地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分发和互动。不管是写作机器人,还是智能分发,相应的技术应用都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检验,腾讯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阿里巴巴的“DT稿王”、今日头条的“张晓明”和南方报业的“小南”等都是较为成熟的智能应用。其次随着传播质量以及用户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不管是移动终端还是其他媒介终端,5G技术带来的高速率、大容量和低延时让视频实现超高清、家里体验VR临场感和沉浸感都能成为现实。第三,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使得传播终端互联互通。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移动传播终端越来越丰富。不同的传播终端在5G技术的支持下将有可能实现互联互通。第四,智能终端的丰富让应用场景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对媒体的内容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如车载空间,驾驶员需要与行车驾驶场景(路况、交通法规等)相关的信息内容,到达目的地(天气、景点、美食、限行政策等)的相关信息内容。
二、《人民日报》智慧媒体融合实践
(一)微信公众号运营实践
《人民日报》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有“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评论”,“人民日报”公众号认证于2018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认证于2018年5月22日。据《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我国微信用户人数是10.82亿,在2019年2月全国微信公众号百强榜单中,“人民日报”位列第一,总阅读数超7千万,平均阅读量超10万。
“人民日报”公众号主要栏目设置分别有新闻专栏、FM专栏和夜读专栏,内容覆盖全面。新闻专栏和FM专栏分别与“人民日报”小程序、“人民日报FM”小程序相链接,点击链接可以看到推送的各类新闻信息、FM专栏下的“新鲜E闻”“健康侦探”“新闻早班车”等,内容涉及国内外时事新闻、社会、财经等多方面。夜读专栏是供读者闲暇之余陶冶情操的散文和励志文。“人民日报评论”设置有微信精选、招牌栏目和评论范儿三个主栏目,内容建设以时政热点为主。招牌栏目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和评论员文章,每一栏目都具有特色鲜明的内容范围。从公众号的内容建设上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公众号的内容建设不忘初心,继续履行“党报”责任,有“人民”特质。
“人民日报”公众号在读者建设方面的实践与内容建设一样具有可借鉴意义。一方面内容建设会影响读者建设,另一方面读者建设需要精准的用户定位。根据公众号的主流受众和内容来定位读者用户群,“人民日报”的受众是关心政治信息和国内外新闻事件的群体,这一用户群体具有的特点是思想成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新闻意识。“人民日报”公众号以优质内容和多样化、权威性的新闻内容为主,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同时,还通过设置夜读、睡前聊一会儿等栏目,为读者推送短小而美的暖心文章,增强用户粘度的同时活跃公众号的气氛,提升读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愉悦感。“人民日报评论”则更注重读者群体对新闻的高质量和权威性的需求,注重用户反馈,做好党的喉舌,高质高量地完成党媒走向群众任务。“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兼具权威性、公正性、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公众号。
(二)人民战“疫”5G融媒实践
2020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的战略部署下,将《武汉时间》直播节目升级为《人民战“疫”》,成就了中国传媒融合历史上第一次超2500家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的携手联动。融媒战“疫”,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人民网和众多主流媒体在内容和传播上实践“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打造了一场移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5G融媒传播战。
作为第一档疫情网络直播节目,《人民战“疫”》联动全国75家地方媒体,深入基层的同时兼备权威性和严肃性,汲取网络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双优势。不仅实现第一时间的疫情资讯发布、科普辟谣,提供人民真切关心的信息内容,还能通过各类新媒体和新技术将抗击疫情的科学方法、核酸检测等以接地气的形式在群众中普及。另一方面,在直播后将科普内容、辟谣内容进行片段化剪辑编排,设置成专栏,实现用户随取随用,及时了解。在节目中大量生动、鲜活的一线抗“疫”故事,请战书上鲜红的手印、驰援武汉的物资和爱心、一线医护人员脸上疲惫的勒痕,这些感动人心的真实故事成为凝聚人心和鼓舞士气的正能量。专业实用的抗“疫”信息为“宅家”生活提供指导,既凸显了大众传播的信息服务功能,也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三、《人民日报》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对媒体融合的启示
“万物皆媒”的媒体融合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以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新理念、新技术。《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道路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意义。
(一)更新传播理念
理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传播理念,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传播形态变化,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新理念、新技术。传播是实现信息在载体和受体间的传递,5G背景下这种信息的传递会爆发出更丰富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和形态。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会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会发生深刻变化,各媒体需要调整传播理念去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新变化。
(二)坚持内容为王
5G时代全媒体融合需要技术平台的建构,技术是智慧媒体发展的基础,但媒体发展的根本仍是“内容为王”。技术为内容服务将是5G时代媒体融合的新方向。首先,通过引入智能分析、决策系统来提高新闻信息的选择、检索和分析的精准度。在用户定位上可以根据大数据对用户的喜好、情感偏向和新闻关注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的新闻内容推送。其次,实现社交化的移动采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信息采编工作社交化,打造全网覆盖的信息采集网络,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快速反应。《人民日报》在疫情期间的“直播”能够得到高收视率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容的高精准度和高质量,科学辟谣,为用户解疑答惑,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价值。
(三)拥抱新技术
2019年3月,《瞭望》新闻周刊发布了《“新基建”带来新机会》正式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即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列为“新型基础设施”。5G网络赋能就是万物互联,是在强大的技术支撑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新格局。媒体融合要拥抱智慧生活,打造智慧媒体,要与数字经济、共享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强大的媒体资源与技术资源融合成就更强的媒体体验,这是5G时代智慧媒体融合的结合点之一。
四、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所以,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性因素,技术是基础,但更深层次的是思维观念层面的转变和适应。另外,在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层面也需要布局和探索。如此,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才能迈向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