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瘟疫、防疫与传统文化

2020-10-26沈之阳

成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瘟疫防疫传统文化

沈之阳

摘 要:瘟疫与人类的发展史相伴随,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由于古代科技、医疗手段的局限,导致古代先民对瘟疫产生的恐惧心理,只能借助一些民间的宗教仪式来进行“治疗”,如在“五瘟”文化中的瘟疫与鬼神相通。瘟疫与人类发展生存密不可分,所以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瘟疫的影子,在中国的文字、舞蹈甚至节日中都可以看到。

关键词:瘟疫 防疫 传统文化

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瘟疫

疫病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了人类的历史当中,我国的历代史书均有记载。秦汉时,《史记》有“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这时已经出现了集中隔离的方法,名医张仲景提出防治为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飞,经常出现战役。三国时期,北方也有重大疫病。“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唐宋时期,“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大疫”,“江南频年多疾疫”。金元之际鼠疫大行,全国将近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场鼠疫。

明代疫病更为频繁,约有上千次以上。嘉靖、万历年间,北京经常发生大疫情,“京师饥且疫。”崇祯年间华北山西发生鼠疫,以至于到了一个凄惨的境界,“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不仅明代疫情如此惨重,清代的疫病也是频频出现,并且由于外国入侵又带来了新的疫病情况。据伍连德研究,鸦片战争暴发道光二十年“(霍乱)藉英兵及印兵传入,波及北京。”

1918年,我国暴发的那次严重肺鼠疫疫情波及内蒙、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南京。从口外归来的感染者均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轻者三、五日,重者不过二十四小时即吐血而死,死亡人数众多。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瘟疫不仅于以上记载,每次瘟疫的来临都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 中国文学中的瘟疫

瘟疫,作为人类生存的一大灾难,早在约一万年前就有人开始驯化动物,定居生活。而动物也为人带来了新的致病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引发了群体性疾病,并传播了一些以动物为疫病源的瘟疫。从远古开始,瘟疫、战争、饥荒都是危害人类的重大灾难。佛家称之为“三灾”。古人对瘟疫也留有很多记载,在《周礼.夏官.司爟》中又称为“时疾”。《尚书》《山海经》和《左传》则用了“疠”。《尚书.金縢》中“遘疠疟疾”,《山海经.东山经》“食之无疠”,《左传.哀公元年》“天有灾疠”。郭璞注《山海經》时说“疠,疾病也。”

瘟疫不仅在动物与人之间会形成一个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最常见的流行病多发于囚徒之间。这类疾病称之为“温”,“温”本作“昷”,是囚犯或者奴隶的代称。《诗经.小雅.小宛》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最早的温写作“昷”,是奴隶、囚徒的意思。这些奴隶和囚犯多数是群居的,很容易染上传染性疾病,古人把这类屏称为“昷病”。战国时期才把昷加了水旁,《风赋》“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南北朝以后给“温”又加了个“疒”,变成了“瘟”,把人和动物生的传染病都叫“瘟”。《楚荆岁时记》“以五采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在士兵中同样因为群居等原因也会产生一些传染病,士兵经常有战役,所以又称之为“役病”。战国时期又把“役”变成了“疫”,《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说云》:“疫,民皆病也。”在出现“疫”之后人们把监狱中的疫病叫牢疫。

在科学水平不够的古代社会面对瘟疫时,通常会有大量的人死于瘟疫。这种无法解决的灾难面前人们把瘟疫和鬼神结合在了一起。《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在《范东阳方》中也有“疟疾鬼”,人们把瘟疫也叫“温鬼”,把瘟疫鬼神化。

3 “五瘟”文化中的瘟疫鬼神

瘟疫一开始其实不为神,一般都为疫鬼。因为瘟疫被看做一种邪恶的力量,会使人致死。《龙鱼河图》中出现过“五湿鬼”之称,“岁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头发,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竞年不遭伤寒,辟五温鬼”。

温鬼在一开始的地位底下,后来五瘟鬼渐渐晋升成神后,五瘟鬼的形象开始与宗教结合在一起,有了一定的地位。五瘟并非是简单随意的称呼,而是将中国的“五行”紧密结合,“五瘟”的建议是基于五行文化之上的。

古代医术与巫术是想结合的,祭祀时候用的牲畜也有五牲,五行成为了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并且瘟疫也与这五行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了“五瘟”文化。祭祀时的舞蹈也蕴含了瘟的文化,这种舞蹈通常是与上天沟通,希望来年安稳的祈求,并且用于打鬼驱瘟。

“五瘟”文化不仅在医学、祭祀中,还在民俗节日中体现。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七引《岁时杂记》称祭日为元旦,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讫,皆抑(遗)弃于墙外。”打扫卫生,洁净屋室成了防范瘟疫和病菌的最好办法。端午节也是如此,每当端午节就要采买一些艾草等植物挂在门口或者用来驱五毒。《帝京岁时纪胜》“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里不论是五月五还是五毒都和“五瘟”有关,是瘟与五行文化结合的产物。

4 卫生民俗

在与瘟疫长期的斗争中,人们自主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一代代的传承。把一些习俗融入进了中国节日中去,时时警告着后代要注意防范。

从年初的元旦开始,除了要祭天祭祖外还要大扫除,扫晦气扫掉一年旧的不好的气象。陈元靓《岁时广记.祭瘟神》中说道宋元时期,元旦家里都要祭祀瘟神保平安。

农历二月二又叫“熏虫日”,刘若愚的《镯中态》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黎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而在民间最为常听的是“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句话。

三月三为上巳节,周公《周礼.春官.女巫》记载,以女巫洁于水上洛邑、流水等后来被用于流觞曲水。在唐代皇帝赐予侍臣柳圈就是用于免除虿毒瘟疫。

五月五就是端午节,每家每户都会用艾草熏蚊虫,饮用雄黄酒,吃咸蛋黄、黄鱼等习俗。《帝经岁时纪胜》“五月五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还有的把五彩丝系在手臂上,可以用来躲避病苦瘟鬼。或者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花插入瓶中谓五瑞可以辟除蛇、虎、蜈蚣、蜗、蟾蜍这五毒。

六月六日是天贶节,据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生日,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八月一日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人皆知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对重阳节习俗的大致描述,插茱萸、登高等。在汉代宫人就有饮菊花酒和茱萸酒,用于长寿。到年底腊月二十五为扫尘土日,到除夕又是请傩神逐疫。若是没有见过跳傩神的,也会常见各家各户的门上贴着的两个门神。这俩兄弟名神荼、郁垒,是在皇帝时期,传说能执鬼除疫。还有除夕的鞭炮也是为了能够吓走疫病,故意放的又大又响。

5 结语

瘟疫是危害人们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疾病因素,是人们对一切流行性疾病的一个总称。自古以来,瘟疫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发展,在很多民俗、文化现象中体现出瘟疫的元素来。人们也在长期与瘟疫的斗争中逐渐学会了防治的手段,瘟疫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防治的手段可以杜绝一切瘟疫的发展源头。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

[2]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

[3] 伊宝.史宏蕾.《“五瘟”文化之民俗语意与山西水陆寺观壁画“五瘟神”图像考辨》.

猜你喜欢

瘟疫防疫传统文化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