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缺陷引发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应对措施研究
2020-10-26张丽孙晓静
张丽 孙晓静
摘要:身体缺陷极易引发心理疾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该类学生应当及早发现,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配合,加强心理干预治疗,转移其注意力,培养健康的学生交往氛围。长远来看,应该区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完善心理危机应对体制和机制建设,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关键词:身体缺陷;心理疾病;特殊学生群体,学生管理
一、身体缺陷引发的心理问题特征及处理对策
某生从小身体先天缺陷,父母均为普通下岗工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认为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其身体缺陷并给予治疗,因此对父母存在强烈的敌视态度,严重沟通不畅,性格要强又自傲,长期生活在自我世界中。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身体缺陷被同学了解,精神受到严重刺激,认为所有同学都知道了她的缺陷,幻听同学们经常议论其身体缺陷,并说她的各种坏话。该生开始自我封闭,时常自言自语,并且表现出人际交往上的攻击性,经常出现无端谩骂同学行为。
(一)该类心理问题的特征
1.隐蔽性与突发性。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加之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心理问题,因此一般都不容易发现,具有隐蔽性,而当被别人察觉时,大多已形成了心理危机,因此又具有突发性。该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该生身体缺陷,同学及学校并不知情,严重发展到心理疾病,并具有行为表现时,周围同学及老师得以发现。
2.交互性和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或者多个问题交互的。该生从小就有身体缺陷,并未发展至心理疾病阶段,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交织了大量的其他因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消费攀比心理,但是该生来自贫困家庭,日常消费能力有限。随着年龄增长,一方面具有了较强的独立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客观,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特殊情况。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其身体缺陷被人发现,引发了强烈的心理反应,逐渐发展到心理疾病阶段。
(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
一是走进学生内心,打开学生心扉。这类学生有一个共性,长期缺乏对外界的沟通,伴随一定的心理自闭。因此,打开学生内心,让学生开始与外界交流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采用“共情”、“移情”等方式,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鼓励她把心中的压抑和不满发泄出来。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经常和她谈心谈话,得到她的信任。该生开始表现出与外界的交流意愿,倾诉大量的心理感受,内容主要集中在對家庭的不满,以及对周围同学的戒备,但是从与该生的谈话中,也明显感觉到该生具有对外交流的内心意愿。
二是与其家长密切沟通,共同配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深层次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存在失误,共商挽救方法,要求从家长的角度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家长对孩子表达当时未及时治疗的原因,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此后,该生父母主动与孩子沟通,定期看望孩子,共度周末等。逐渐取得孩子信任,关系逐渐好转,该生内心逐渐阳光起来,对同学敌视态度明显好转。
三是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心理治疗干预。及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请专业老师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测试,帮其心理疏导。该生主动告诉心理咨询老师她感觉心理烦躁,希望得到老师的心理辅导,并且表示会主动积极联系心理咨询老师帮其疏导。
四是帮助发展同学关系,培养同学友谊。在该生班级中,仅有两名同学与她有交流。特意安排这两名同学和她一同上课、学习,主动关心其生活,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该生发现,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同学都嘲笑她,讥讽她,幻听逐渐消失。
五是培养学习兴趣点,鼓励参加活动。该生对动漫、cosplay比较感兴趣。针对此种情况,鼓励学生参加这类的比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转移其注意力。
二、身体缺陷引发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区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有很大区别,个别高校忽视区别,将思想政治与心理辅导合二为一,这不利于有效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议明定职责,学生辅导员发现类似问题后,从制度上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2.建立心理危机应对体制和机制。高校应设立危机领导小组,健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多环节多渠道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地干预,既能有效避免干预过早,造成学生本人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也能减少事后干预。
3.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应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动向,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不良思潮,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和亲切的交流,做到积极关注,适当跟踪,有效落实,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作者简介:
张丽(1980—),女,河南永城人,沈阳化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孙晓静(198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辽宁省高校组织员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2019GXDJ-YB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