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际的德语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研究
2020-10-26倪佳侃
倪佳侃
摘要: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针对一些国际语言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相应的重视。德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国际性语言,在我国尤其是大学有相应的教学和不同专业的不同受重视程度。本文主要通过课堂活动实践,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思考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通过这些元素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完善学生的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语教学课堂思政目标的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德语教学;课堂思政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中心在于育德树人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的核心和目的主要在于人才能力培养的提升。由此可见,思政课程的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首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改进中加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以此实现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期待的目的;坚持各科融合教育为辅,各科都要有相应的责任意识形成于思政的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思政课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课程,在实际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中,以课程为基础载体,在喜欢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有意识、有方向、有效果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政教育。由于一些大学中相关专业的发源来自于国外,因此外国语在一些大学专业中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地位,这其中就包括德语。那么在德语的教学中如何顺应社会融合德育教育,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话》为例,讲述思政在德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以大学德语课程为例,讲述大学的德语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以《格林童话》为例讲述思政在德语教学中的意义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收集整理的一些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一部经典的世界童话之作,在全世界的童话著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讲述思政在德语教学中的意义,一方面这个童话的文学体裁对激发学生德语学习和德语文学的兴趣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童话在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着关键性影响。想要在课堂上有效地导入思政,让学生在德语课堂上感受到思政的意义,教师就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一些学者以往的研究中,《格林童话》这部童话里蕴藏着许多的思想政治元素,这些思想政治元素与德语课堂实现思政教学之间有着许多有意义的契合点和闪光点。从《格林童话》的童话篇幅中,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大板块讲述和传授相应的课堂知识要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的时间来加强学生对德语知识的学习以及童话背后思想含义的启发。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德语语言表达、语法和词汇方面得到提升,又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德智慧,并以此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三观得到熏陶。例如,格林童话中《老爷爷和小孙子》和《不孝的儿子》的故事就可以归纳到道德板块。这两篇童话的主要传达的含义与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相似,也不难让人想到“孝顺”。现实中孝顺不是百分之百的人可以做到的,然而这两篇童话故事的讲述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和孝顺父母的品德。在《狗和麻雀》和《蛤蟆的童话》的故事就可以归纳到生态板块中,主要传达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意思,伤害动物就是对人类和大自然的伤害。保护动物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谐的保障。这两篇童话的启示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荆棘丛中的犹太人》和《明亮的太阳将揭露这件事》这两篇故事传达的意义中发现,这两篇故事可以归纳入种族主义的板块中。这两篇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有种族歧视,我们要用尽一切努力与这些歧视作斗争,争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而从《布莱梅市的乐师》和《汉斯交好运》的故事中,前者可以归纳入个人价值板块,后者可以纳入生活观模块。前者主要讲述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自身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这个故事的启发是主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认可自身独特性和优势价值,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称为佼佼者。后者讲述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保持自己简单的物质生活,不要过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篇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物质观,正确地看待金钱和物质,更应该关注个人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以大学德语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改革
一些大学的专业有特别的语言要求,例如电子机械工程专业就需要学习德语。本文主要以大学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两方面对德语思政教育进行改革。首先,从课程内容方面实现对德语教学中思政目标的改革。通过德文版的实时文献引入和课堂实践活动学习德国文化(辩证法)。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主要是教材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如何在德语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是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布后大学课程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例如,在2015年的上外德语系就开设了德语经典文献阅读。在实际的德语课堂中,我们可以花费一些时间选取当时一些德国有关中国的时政热点作为内容,进行中德两个版本的比照阅读,从中挑一些重点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并让同学们在阅读后进行朗读。这样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得到词汇语法的积累以及对国家政策方针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两个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爱国情怀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辩证学习了解德语中的思政元素。外语教师也可以通过以语言为载体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文化教育。当然在学习优秀外国精神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被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影响,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及看待德国文化。其次,有关德语课堂中思政渗透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中,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与监督机制、辩证地对待讲义与课堂的方式改进。在实际的思政和德语课堂融合教育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小单位分组,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学习德语文化中思政元素,并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學习,交流学后感。同时告诉同学们,以辩证法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接受。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德语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和协同教育,教师应始终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实际教学中秉承引导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开拓学生思维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德语课堂相结合。同时在德语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中,学生的三观得到了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也坚定了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孟小果.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德语文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格林童话》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2):66-67,102.
[2]孟小果.“课程思政”在德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格林童话》为例[J].戏剧之家.2020,(7):135-136.
[3]陆飞凤.《大学德语》的课程思政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