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学科竞赛促进机械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0-10-26王舒胡东杨凤玲林鹏
王舒 胡东 杨凤玲 林鹏
摘要: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笔者分析了学科竞赛团队的组建方法以及评价与保障制度的制定策略,旨在保证学科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机械类本科生;团队
机械类本科生是从事工业技术研究及制造的主力军之一,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机械类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创新教育是培育机械类本科生的客观要求。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建设“质量工程”的内容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并重点资助影响力较大和参与面较广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学科竞赛促进机械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科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特別对机械类专业来讲,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培养质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项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平均每年利用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进行创业,年增150家新公司,创造出数千亿美元的业绩。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毕业生还未毕业就被相应企业预定完毕。法国巴黎大学亦重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以适应国际化需求。日本和韩国对学科竞赛应用于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优异成绩。目前通用的国际工程认证指标体系中就将学科竞赛列为重要指标。国内高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无论是学科抑或专业建设均将学科竞赛成绩列为核心指标。实际情况下,学科竞赛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极为明显,尤以机械类专业为甚。张姿炎、孙爱良、张泽旺、杨志斌等[1-4]均认为,将学科竞赛导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及学院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激励机制、硬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组建学科竞赛团队
根据机械类本科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素养等特征构建相应的学生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进行学生团队划分,学生团队的人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不等。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把重点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人数可以适当放宽。大三、大四的本科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中,需要控制团队人数。接着依据教师研究领域和教学方法构建教师团队,从而形成弹性团队。此处弹性团队为一柔性机制,即学生与教师成员依据实际情况出现局部变动,或因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实现团队短暂融合,以便高效协作。在授课过程中,将竞赛作品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讲解典型例题时以开展的学科竞赛作品为载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以竞赛作品驱动教学的改革方法,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竞赛的具体需求,制定详细的创新教育目标及规划,采用“弹性结构创新能力模块”的设计方法将其细分为思维能力创新、技术能力创新以及产品设计能力创新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具体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实现交叉。如此,则可凸显出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增强功效。
3. 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应只单方面针对学生或者教师,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学校、社会的贡献程度。首先要量化教师教学、学科竞赛等成果考核指标,比如网评结果、研创项目、社会评价、专利与竞赛等均可纳入其中。然后建立学生成长的绩效评价依据,重点考查教师所辅导学生的学业水平、创新能力以及竞赛获奖情况等。在量化教师考核指标与学生绩效评价依据的基础上,分析相互激励作用下学生与教师所获成果的相关性,并建立其对学校、社会贡献的量化指标。学科竞赛团队侧重于学生竞赛获奖等级及获奖数量,但是过分强调获奖容易形成盲目追求实施结果的弊端,为了避免此不良影响,还应该制定面向实施过程的评价机制,比如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与互动方式等。
4. 制定保障制度
将学科竞赛与现有学分制度挂钩,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竞赛项目等设置一定量的必修与选修学分,大一与大二的学生可设置少量的学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学分量。同时根据学生团队人数、学科竞赛难易程度等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以保障该模式的顺利实施。此外,还可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挂钩,通过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制度来保障学科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发展。
5. 总结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通过组建学科竞赛柔性团队,以团队对团队的指导方式,可以凸显出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增强功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可有效保证学科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姿炎, 李佳洋, 肖倩. 转型发展时期以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机制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 000(033): P.16-18.
[2]孙爱良, 王紫婷. 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06): 96-98.
[3]张泽旺, 眭平, 谢雯瑜.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实验室科学, 2016, 19(02): 232-235.
[4]杨志斌, 赵昕. 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科学, 2018, 021(005): 238-240.
作者简介
王舒(1989—),男,陕西略阳人,讲师,博士,从事流体机械及高教改革研究;
通讯作者:
胡东(1980—),男,湖南澧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流体机械及高教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Z1810);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9JGZD084);湖南省教改项目(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双轮驱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模式强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