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为泡沫遮望眼

2020-10-26陈佳琪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正义感泡沫言论

陈佳琪

煮面条时溢锅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被不断膨胀的泡沫所吸引,并渐生恐惧,而忽视了问题的根本在于泡沫下沸腾的开水。

这段时间,苟晶事件持续发酵,不少人将精力投入到对苟晶个人行为是非的剖析上,这是否形成了浮于事件本质的泡沫呢?这些信息是在明晰着事件的根本是非,还是在为罪魁祸首转移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呢?

经调查,苟晶被顶替属实。因而,劝苟晶“得饶人处且饶人”,批评苟晶“冷酷”、没有宽容心,抨击苟晶“撒谎”等言行,都是这个顶替事件的泡沫,它们的膨胀,会遮蔽人们的眼睛,使人们看不到苟晶被冒名是个违法事件,看不到它既伤害了当事人,又有损社会的公平正义。

确实,如今苟晶过得比顶替她的人要好,她的老师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这些因素不应该冲淡公众对于这一顶替事件恶劣性的认知与判定。错误终究需要一个正解,违背法律与正义的行为亟待每一个人去挖掘并纠正,而不应因违纪违法者如今佝偻蹒跚便要求苟晶“宽容”。须知,如此“善良”只会助长罪恶,伤害正义。苟晶揭露当年事实的行为是在激励人们勇于说出真相,追回正义,更是在明示社会:犯罪的畸形应该尽早交由法律矫正,妄图用个人的“善良”感化罪恶是幼稚的想法。那些认为苟晶“冷酷无情,不放过古稀老师”的人,既是罔顾法律的威严,又因对事件全局把控不到位而导致正义感安放错位。

满眼的信息泡沫掩藏着“锅内最真实的状况”,因而,人们更加需要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主观臆断,如此才能构筑彼此信任和相互团结的桥梁。苟晶高考被冒名事件的调查组仅仅是调查并向社会公布了1997年到1998年苟晶两次高考,邱印林等人帮助邱小慧于1997年冒用苟晶名义被录取的事件,以及以邱印林为代表的15人被处罚的结果公示,却并没有对苟晶本人的言论是否属实、是否有博人眼球以宣传自己及其公司的调查。那些对苟晶不实言论零容忍的“真相发声者”是否本身也以身作则,做到了一字不假、一词不虚呢?社会热点事件只有以公众正确的正义感为刃,以十足的理性为尺去辅助,层层解剖,最终裸露出的灰暗才能净化成为社会下一步发展的一抔沃土,显露出的美丽也将得以发扬、铭记。

诚然,苟晶的有些言论确实是夸大其词甚至不符合事实,因而公众对其表示愤慨甚至进行“讨伐”我表示理解。但是纵观事件全局,公众的注意点是否发生了偏移?苟晶高考被冒名事件本身最恶劣的地方在哪里?哪里才最需要社会公众正义感与是非观的聚集?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吗?当国家在为高考替考、冒名、顶替等事件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而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社会大众却揣着自认为的“正义感”,紧紧揪住问题边角一隅,死死不放,甚至有“五毛”水军轰炸受害人的私人社交领域。公众对于事件的大局观仍需要培养,从大处着眼,而后落在小处纠正每一个错误才是正途。公众“绝不放过”的态度应施加在恶劣的犯罪行为上,至于对待像苟晶一样言论不当但无大过的人或许应予以宽容与理解,以及适当的批评教育。

公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事实上在温暖地暗示着大家:社会公众相互关心,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拥有强大力量的社会关注也应当承担起助推每一个社會热点事件真相发掘的责任,而非成为泡沫,无意识地带领整个社会偏离事实真相。

【简评】文章开篇通过一个比喻对“信息泡沫化”的特征和危害作了很形象的解释,也为全文的议论定下了基调。“信息泡沫”会导致严重的恶果,所以作者认为,人们不可舍本逐末,而应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冒名顶替这一事件上;此外,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能力需要培养,并且应承担起发掘真相的社会责任。赞叹作者的认知能力,她目光如炬,洞悉事情本质,把握事件的根本,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剖析,令人信服。(指导老师:朱前珍)

猜你喜欢

正义感泡沫言论
废弃的泡沫盒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他们的言论
正义感、移情与司法裁判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
言论
长大的理想
所谓正义感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