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视域下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20-10-26唐艳红
唐艳红
摘 要: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的迈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很多的高技术能力的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职业教育要积极响应“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接新经济形态下的人才技能要求,借助互联网思维,树立开放、多元、共享的新型教育观念,通过交互式教学、慕课、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手段优化教育供给,逐步构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
1 导言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指明了道路,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会因此达到一个新的突破。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不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国际化发展浪潮的推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自身所兼具的“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而职业性无疑是基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化大分工的演变及发展。在当今时代,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逐渐渗透和改变着传统产业结构,促使社会化大分工进一步细化,推动着新旧职业的更替。这一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指导,创新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职业、新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要突出其“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将移动互联网、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先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未来课堂、智慧学堂等“互联网+”教育形态。
3 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目标性不强。中职教育应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学校在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标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仍然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经专业的实践性相对较强,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并不能让其掌握解决相应财务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其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業要求的专业人才。
2)管理体制松散。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多学校为了学生达到毕业率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考核管理非常松散,甚至是明目张胆的进行操作,将不符合毕业的学生相关数据进行修改,使之能够顺利毕业,以满足学校的毕业率或者是创业率,如此的恶性循环,也造成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更加轻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所接受的中职教育的读书生涯迷茫、失落、缺乏成就感和对未来方向的选择。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师,由于文化底蕴的浅薄,对自己职业道德要求和专业化要求低,不思进取,只是注重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全面发展进行精心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自身道德和专业水准遏制了中职教育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和更高能力的培养。
4 “互联网+职业教育”视域下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选择合适的企业。中职院校应主动联系一些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让财经专业学生可以长期在企业中实习。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离校近的企业,这样可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同时,还可以经常回到学校进行阶段性实习反馈,并且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传授一些新知识。学校应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选择较多的合作企业,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很多,如果实习单位数量较少,那么就会出现一个企业财务人员同时带领多个学生实习的情况,达不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
2)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人才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推动,为我国中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但是这个机遇也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的形势下,国际交流平台将会发生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中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重要的是与民心系在一起,而其中最关键的是,了解并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合型人才,并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互利互通,大力培养符合型的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教育中专业人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是,专业不专不精的窘迫现象,学校、政府、企业需要大力配合支持中职教育中专业人才的建设。专业之所以不专,是因为在教育中缺乏为学生所创造的人才培养条件,中职技能人才最终是回馈学校、政府和企业的,也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的人才,国家和社会才能取得更快的进步。
3)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中职院校可通过校企联合招生的方式来践行财经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联合企业进行招生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习环境,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目前,我国一些专业已经实现了校企联合招生,但大都是一些艰苦行业,如:采矿工程,这些行业专业性强,且工作环境艰苦,企业引进人才困难,通过校企联合招生为解决企业的人才引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上可知,校企联合招生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可以为企业培养更专业的适用人才,二是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校企联合进行学生招录工作时,应明确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协议,学生在校完成学业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
4)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中等技能人才的基础建设,但是当前多数的实训基地由于资金短缺、数量不足、设备简陋、条件缺乏等问题,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校内的实训基地,只有空壳,甚至只是摆设。而校外的实训基地,由于政府的资金缺乏,企业不认可实习学生,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心脏,唯有实践才能知识的运用得以体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实训基地,必须有学校、政府、企业共同支持,才能使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现状得以解决。
5)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会与传统课程有较大改变,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规划。学校对学生课程的开设规划主要是为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涉猎广泛;企业对学生课程关注更多的是能否对将来的岗位工作有所帮助。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必然会使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满足了岗位实际操作的要求。对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制定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平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在企业实习时间的关键步骤,应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实际培养计划来制定。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的中职院校中并没有成功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的成功案列,各中职院校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中职财经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可对财经专业教育从业者有所启发。积极运用“互联网+”数据平台,构建大数据中心,综合运用云测评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为师生双方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中职业教育供给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赵然.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8(08):322+327.
[2]吴頔.培育高技能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N].解放日报,2018-06-07(002).
[3]梁智涛.浅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N].现代物流报,2018-05-21(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