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校心理育人的体系构建

2020-10-26王倩芸

卷宗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

王倩芸

摘 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校需要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心理育人的功效,但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在学生源源不断面对网络信息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与时俱进的发挥高校心理育人的作用,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关键词:心理育人;互联网+;高校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人文社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进而“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始于80年代,此后历经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人手不足、经费不到位、学校重视不够等现状,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进入爆炸时代,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网络信息和自媒体信息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要求,各高校都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新的心理育人体系。

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覆盖率低,师生比不足

在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比例 1: 1500,而目前我国高校按照文件要求,目前普遍师生比配置为1:4000,远远无法满足现实中的学生需求,同时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井喷式增长,各类问题频发,很多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得不到长程的心理辅导,因为师生比不足,很多高校开始把个体在校免费接受心理辅导次数限定为8次,而这远远无法解决一个中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很多学生不得不寻求校外相关机构,或者迫于经济压力放弃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的问题死角。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宣传和团辅为主,个体咨询占比较少

因为人手、经费等问题,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主要还是以讲座、课程、活动等普及型知识教育为主,由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定位模糊,很多老师在行政岗位和教师岗位之间摇摆,个人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由于大多数老师同时承担了很多行政性事务,导致很多高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只能以开展普及型的知识宣传教育为主,很多学生经过教育,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学校提供的资源就远远不够了。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单向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个体性极强,很多书本内容单一概括,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而更多的90后、00后在互联网大潮中长大,吸收外界信息的途径多样,喜欢自媒体和网络宣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2 “互联网+”给高校心理育人带来的契机与优势

2.1 “互联网+”给高校心理育人带来了新思路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教育主体双方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利。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中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模式使高校的心理育人资源更丰富、方式更多样、途径更便捷、教学方式更多元。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是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2.2 “互联网+”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隐私性和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获得的渠道更多元,内容更丰富,视频、动图等展示方式更新鲜时尚,学生可以更及时、便捷的获取需要的信息,随时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网站获取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心理知识也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了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学生获取信息的隐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同时由于网络知识过于多元,鱼龙混杂,学生在吸收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甄别,反而会收到错误的引导,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3 “互联网+”更加开放,有助于及时应对危机事件

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性和隐匿性,学生可以卸去部分压力,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實的感受和情绪,如果及时关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学生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些信息往往被隐藏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辨别真伪,导致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来不及及时干预。

3 如何开拓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和渠道

“互联网+”环境下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能接触到各行业的各个领域,这些大容量的信息资源不断的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问题。

3.1 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实时监测体系

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建立网络心理档案,通过对学生心理症状、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评估及分析等措施,为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存在危机可能的高分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各系应每月一次组织辅导员、学生干部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广泛深入学生,通过关心身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学院汇总。各系应会同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对排查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共同制定“一对一”个性化帮扶方案,实施分级干预。

对于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各学院要选派富有心理健康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教师约谈辅导;对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对于处于心理健康预警等级状态的学生,启动该预警等级对应的处理程序。

3.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有针对性的进行全方位宣传与指导

心理咨询中心要对所属工作人员和各系部相关老师进行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危机干预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同时,要不定期聘请从事危机干预、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如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来校为全体学工干部做相关业务培训。安排专业人员及时维护网站,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对大学生常见的学习指导、人格优化、人际沟通、情绪困惑、恋爱、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等方面的给予全方位咨询与指导。

3.3 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微信平台,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重要补充,提供全新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承担的角色弱化,新媒体和网络微信平台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渠道,也同时成为危机事件干预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利用公众号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2020年,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心理育人效用,学生及时隔离在家足不出户,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网络宣传,心理科普类文章,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情绪调适,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的反馈功能,在有心理需求的时候及时和学校的专职老师取得联系,受到专业的帮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寸隽,陈明星,牛洪钰.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以微信公众号建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9):154-155.

[2]王自华,李惠,张慧敏.“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03):38-40.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