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法运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2020-10-26黄建飞
黄建飞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变,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高中体育教师更加突出趣味化教学,也更加强化因材施教,高中体育要精准把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积极地沿着正确的改革思路,不断地完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模块,进而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为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培养助力。本文将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法优化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优化;策略;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积极强化教法创新,不断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中体育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向指引,也是高质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高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使用,不断转变教学模式,进一步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进而给予学生较好的体育学习体验,全面助力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让满堂说教转变为对话交流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兴趣不足、趣味不高,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高中体育教师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让满堂说教转变为对话交流,进一步强化课堂的交互实施,进而不断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正面双手垫球》模块内容时,教师要积极地强化课堂的互动交流。一方面,要合理设计互动问题,如正面双手垫球的作用和锻炼价值;正面双手垫球的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如何连续进行正面双手垫球动作等等,让契合教学主题和具有概括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好奇心和源动力,继而助力后续互动高效地开展和实施。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全面优化教法运用,积极地转变以往那种被动灌输式的教法运用,合理的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如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自由结组,并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形式,一起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一起进行技术动作分析,而教师可以给予积极的学习辅导,进一步地强化和学生的交互,进而助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跃升。
二、让口授板书转变为趣味教学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往往较为固定和单一,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口授法+板书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体育课堂的教学平白无奇、索然无味,自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高中体育教师进一步强化教法创新,让口授+板书转变为趣味化教学,真正地投其所好,助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篮球四角传球》小节内容时,教师要积极地开展趣味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和逻辑大纲图对该节课所要解决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展示,并借助PPT课件对所涉及到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讲解,有效地提升教学的形象性,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体育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进行篮球四角传球动作技术演示,并借助图示的方式,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这些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理解。最后,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要领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实战化的对抗演习,在实战和实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的学习效果,继而在趣味化教学中全面地优化和改进体育课堂教学,助力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让大水漫灌转变为因材施教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知识讲解和技能教授过程中,往往为学生设置相同的学习目标和训练任务,使得不同体育天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久而久之,导致体育课堂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不利于协调一致地开展教学,还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将大水漫灌式的教学转变为因材施教,真正地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接力跑——下压式传接棒技术》模块内容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强化对班级不同学生基本情况的把握,如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储备量、体育实践能力和个人基本体质,并就学习的学习状态和性格特点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定位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层次,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合理地为班级学生设计差异化和具有梯度性的学习任务,并合理地安排训练的量,逐渐提升训练的强度,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在教学中做到差异化和精准化的学习指导,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实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要精准把握新课改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进一步转变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用,并积极地让满堂说教转变为对话交流,让口授+板书转变为趣味教学,让大水漫灌转变为因材施教,真正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全面推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进而全面助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培养。
參考文献:
[1]尤田苗.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课堂教法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18.
[2]陈江东.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法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S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