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10-26祁军民
祁军民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基础教育可以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这一政策为解决“一师一校”这样的教学资源分散和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可是寄宿制学校也有弊端,最显著的就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由于长期离开家人的陪伴,一些学生的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却不容忽视,直接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简单的论述。
1 前言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寄宿制学校的无论是建设、管理,还是发展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尤为重要的了。
目前,城区小学寄宿制学校已成为甘肃省城市小学办学的一大特色。在这里,我就以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感觉及看法。
我校地处民勤县三雷镇,是民勤县唯一的一所城区寄宿制小学。学校始建于2015年,服务辖区以城区南街辖区、三雷镇等辖区及县域内农村各乡镇适龄儿童为主。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其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家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家长为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家长为文盲,他们无力也无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快乐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了住宿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往往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沉默无言;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自卑,报复心强等。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住宿学生与家庭教育断层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而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采集的教育”。如果这种家庭教育不及时填补,将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空谈,严重者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进而走向极端路线。
2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年龄过小寄宿导致学生情感缺失,感情冷漠
一些家长认为,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后,学生的独立能力有所增强,而他们没有想到,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对父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应的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我们农村寄宿制学生过早地隔断了与父母的交流,也过早地割断了与父母的情感,致使学生在情感方面比较冷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缺失,这种现象易导致学生成为没有责任感、价值观、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极其空虚的“孤儿”。
2.2 学生长时间远离父母的监管致使行为出现偏差
学生远离家长的监管,加之他们本身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比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极易出现做事拖沓、做事没有条理性、过度依赖老师、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自私、行为懒惰以及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平时的做事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2.3 长时间待在学校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学生无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他们的心理以及和同伴交往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如果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就会出现不良的身体及心理不适,主要表现是情绪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自卑心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适应新环境,进而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2.4 寄宿制学校较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分数,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缺少业余生活,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3 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城区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刚进入一年级的新生进行摸底,对不同家庭、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认知观。
3.2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微妙的,农村家庭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现实而普遍存在的,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须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3 建立家校联系制,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例会或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协调、了解沟通学生的心理狀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农村家庭家长思想观念的落后,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一种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3.4 举办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突出健康育人功能。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的人才。因此,在寄宿制学校中,除了辅导,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开学、择业、理想信念等等。在讲座中,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知识积累,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达到育人的最终教育方向和目的。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那么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誓死捍卫我们专业的“尊严”,作为学科的专业人员,更应该思考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或者可以为专业的前景和建设做出哪些贡献和努力。我们的专业发展,靠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实干,而不是空的口号,而是真正需要树立这种意识的前提下,真正开展工作。
总之,随着寄宿制学校规模的变化,尤其是城区寄宿制学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不断积累,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快乐的成长起来;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实干的成绩,这样,我们这一棵小草,也终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伸向蓝天,为人们遮风挡雨。
本文系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课题立项号:WW[2019]GH039。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