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10-26周文胜

教师·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周文胜

摘 要:文章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载体、实施方式、评价体系等维度出发,对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定位、以 “议题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85-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定义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同时对学科核心素养作了明确的界定,并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由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成体系存在,因此凡是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内容载体及其实施方式、评价体系,都应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探索,也应从这些要素着眼。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容载体和实施方式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定性课程,其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由《课程标准》来规定,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容载体,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必修内容,也包括“财经与生活” 等选修内容。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生成性课程,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与课堂教学的议题相联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均应纳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范围。

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应当包括:

(1)课堂教学。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路径。重在构建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学科内容和教材文本为依据,以议题为统领,以序列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议题”为统领的、以“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和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为内容的多边教学关系的构建,既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的教的过程,也不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的学的过程,而是融教与学为一体的多边关系的动态延展。具体环节应该包括:①提出议题,即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社会发展实际提炼的能够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活动的、辨析的,具有综合性和多层次的结构化的主题化问题。②情境创设,即教学化提取能够承载议题的、符合教学逻辑的、体现社会生活现实的、具有育人价值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③合作探究,即组织学生根据议题和情境,学习并调动相关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开展合作研究和相互交流。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④结论分享,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观点或结论的展示与交流,这之中“对话”和“辩论”贯穿全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的平等引领十分重要。⑤反思完善,即学生彼此吸收有益成果,不断形成、完善自我的认知体系和修正价值判断,是学生思维外化的过程。这一环节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⑥实践延伸,即与课外的活动相衔接,是课内议题活动向课外(校外)延伸、拓展和深化的重要环节,重在激发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热情,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2)时政分析。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路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只依靠课堂内的情境创设和围绕议题展开的学生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其效果只能是帮助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立起来,若想使其牢固,则必须首先扩大其认知面。所以,这里的时政分析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实践和世界风云变幻,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着眼,从内政外交国防全维度着眼,与课内议题相贯通,由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对一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新闻进行筛选、编排,汇成若干专题新闻周刊或时讯,组织学生观看或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国际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关事件的本质;并依据思想政治学科各模块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初步树立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生分组通过深度聚焦、新闻分析,专家解读等方式,对新闻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讲解,这一结合社会生活的综合分析式学习方式,强调由现象到本质,目的是使学生把自我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高尚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形式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占用了学科课时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3)专题课程。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路径,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彰显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社会情境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议题以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各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教学议题进行拓展、延伸和整合,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图书馆和网络为基本依托,运用基本的科学方式,以认识社会生活、形成正确价值判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其过程包括以下基本环节:①选题。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各类议题,查找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确定选题意向,按照能力、特长互补的原则组成小组,推举出组长,确定课题名称。②设计。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假设,选择恰当的研究类型与方法,明确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确定最佳的研究途径,确定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制订研究规划和具体策略。③研究。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案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进行信息处理。④总结与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研究报告;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答辩准备。⑤答辩。小组选派代表或集体作结题报告;小组成员回答评委的提问;答辩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议、打分。⑥评价。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学校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专题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加深认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相关信息大量输入学生头脑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参与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精神。

(4)活动体验。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尝试路径,是在校内进行的学生完全自主开展的活动,是属于学生社团活动范畴的具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活动。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活动一般包括:“模拟联合国” “模拟人大会”“模拟政协”“模拟法庭” “模拟决策听证会”“模拟监督听证会”“模拟民主评议会” “新闻采播与综合述评”等。这些社团活动的议题与课堂的议题一脉相承,或通过选择和设定相关社会焦点与全球问题,涵盖社会价值观、多元文化、人权与主权、世界贫困、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通过议题分解、文献搜集与分析、行动方案设计、实践行动、论文答辩等环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研究,然后进行交流对话,形成“求同存异”的会议文件;或以民生问题为重点,从社会现象、反映群众生活、解决身边问题三个维度出发,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提案或建议;或与当代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如生态环境建设、精准扶贫、冬奥筹备、大学生择业等,组织学生搜集新闻素材、归类分析、整理综合,并配以新闻述评,制成专题新闻片播放。这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延伸课内议题,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模拟、体验真实生活情境,能实现课堂学习成果的应用和深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社会理解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5)社会实践。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课程标准》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校外活动的范畴,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于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更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更真实的综合社会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更加重要的载体。这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包括为课堂教学议题的提出做铺垫的课前调查,也包括课内议题延伸出的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社会活动;既包括单元整合议题的综合探索,也包括某一模块重点内容整合议题后的综合探究。其过程包括:确定议题(主题),设计方案,资料准备,知识储备,提纲设计,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活动反思。这之中,议题的确定是重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分析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指导学生从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中提炼社会实践主题,使学生增强爱国爱党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信心,坚定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国梦筑牢精神支柱。

此外,还要注意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教师不能干预过多。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重在指导学生收集、统计、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和资料,从而得出结果和结论,重在对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引领和政治认同的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理念

(1)在评价的目的上,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实施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批判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着重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内化认识和外在表现,推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

(2)在评价的方向上,确立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过程表现”的评价方向。有效的课程評价更应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对学生创造成果的过程表现予以关注,鼓励学生以相关模块知识为基础,面对现实情境,综合不同素材、不同视角、不同资源、不同路径、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3)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应确立起“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等;不仅要有评价的统一标准,更要关注“共同标准”造成的视角之差、深浅之别,从而使评价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

(4)在评价的内容上,采取立体化的评价内容体系,既包括对思想政治课程各模块基本原理的掌握,又包括社会实践中对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还包括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参与能力;既包括在课堂内围绕“议题—活动—行为—表现”展开的学习活动,又包括课堂外围绕“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展开的社会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在评价的方法上,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力量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作用,也要发挥家长及社区的作用,使得评价更能体现学生情感的发展度、价值的成长度,以及学生在离开特定的教育情景后,教育活动对其素养养成、能力提升的影响度。

(二)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对学业质量的评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这里,“学科逻辑”“理论知识”是凭借、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活动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无法实现。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活动性学科课程”的定位下,对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是必须被评价的内容。对学业质量的评价仍以考试的方式为主,对必修、选修内容的学业质量评价以学校常规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为主,其中必修内容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相对应,选修Ⅰ的内容与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相对应,选修Ⅱ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备考,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相对应。当然,考试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通过考试评价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对学科素养的评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依据这一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着眼点是行为表现,所以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各个子维度的关键行为表现细化在学习评价中,并将学习评价结果与学习目标相对应,进而做出相应判断。其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通常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四个维度对价值观和关键行为进行评价;“科学精神”核心素养通常从科学依据、理性判断、理性选择、批判性思维能力四个维度对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关键行为进行评价;“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常从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三个维度对关键行为进行评价;“公共参与”核心素养通常从公德、公益、社会责任三个维度对关键行为进行评价。但是,评价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必须依托复杂的、开放性的、融入学科内容的真实生活情境,检验学生能否把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理解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价值。所以参与度就成为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围绕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参与资料的分析整理、与小组同学主动合作、流利表达自我观点、积极吸收意见、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1)人文性。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但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方案制订、评价实施的客体,更是主体。评价方案的制订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必须吸收学生的意见。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体,才能使学生认可评价的结果,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设计和活动实践中。

(2)创新性。是指整个评价应采取一种有依据标准、但不唯标准答案的“差别式表现”评价,其评价应对照学习目标,评价学生在上述议题活动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同时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浅层次的,还是深层次的,是创新的,还是模仿的。

(3)全面性。是指评价着眼于“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评价学生课内思维的活跃度,又要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既要评价教学任务和“育人”任务的落实,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又要評价社会实践是否将课堂思维活动的成果加以应用和实践,体现学科素养的培育。

(4)准确性。是指一方面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充分收集学生的全过程表现信息,结合各具体场景进行多要素分析,从而确保评价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评价方案必须简明可行,指标必须明确具体,使数据的统计准确而具有可比性,从而避免操作的繁杂、模糊。

(5)整合性。是指既要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效能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又要对课内、课外的整体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也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既应有教师、相关社会成员的评价,也应有学生自己及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4-8.

[4]雷剑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7(8):94-96.

[5]张 帅,杨小斌.议题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28-31.

[6]曾雪满.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型课程建设[J].教育评论,2018(10):134-137.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