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历程、进展与趋势
2020-10-26刘美佳
刘美佳
[摘 要]2009—2018年这10年间,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历经探讨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弊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方向多样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深入发展3个阶段。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提出原因、类型、反思与重构等方面。未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朝着研究内容由“离农”“为农”之争转向“育人”和“追求生活幸福与公正”;思维方式从“二元思维”转化为“复杂思维”;研究方法由注重理论研究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历程;研究进展;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14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26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农村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农村居民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农村教育正确合理地定位有利于形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1]。我国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并贯彻正确的价值取向。2009年以来,研究者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一些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但其中比较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2009—2018年这10年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使农村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实现农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一、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历程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知网提供的2009—2018年这10年期间的文献资料为主。在CNKI检索条件中选择“主题”,输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出文献86篇。由于本研究中“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概念,在这个层面“农村”与“乡村”为同义语。所以,有必要在检索条件中选择“篇名”,输入“乡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检索,共检索出3篇文献。通过后期筛选与甄别,剔除会议提纲1篇以及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章8篇,得到有效文献80篇。在对这80篇文章进行整理,并对已发的关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论文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可将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历程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探讨两种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弊端,探索正确农村教育价值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论文数量不多,文献资料的关注点主要在阐述农村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方面。这两种价值取向分别是“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和“农村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又称“离农”价值取向,“农村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又称“为农”价值取向。有研究者指出这两种取向都有各自的弊端,农村教育“为农”的价值取向会造成农村教育发展的低水平、低层次和低质量,农村教育“离农”的价值取向则会造成农村教育目的由学生素质得到发展异化成追求升学率。由于部分农村学生在城市寻求一份好工作存在困难,还有部分没考上好学校的农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实用知识不太了解,这使得农村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无利化”的投资。在学校,农村孩子获得更多的是智育方面的知识,而缺乏对德育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走出农村的孩子在城市生活没有根基,他们难以融入城市主流文化,进而使得农村教育对象“边缘化”。即农村教育“离农”的价值取向会使农村教育目的异化、教育投资无利化、教育对象边缘化。在对这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后,有学者针对这两種取向的弊端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要回归本体——“培养人”上。另外,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阿米什人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来寻求我国正确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为探索正确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指引了方向。
(二)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方向多样化阶段
相对于研究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视角也更加多样。廖其发提出“首先,农村教育价值主体要多元化。其次,各类价值主体对农村教育的价值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2]。刘月红认为“处在城乡一体化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农村教育价值选择取向上具有单一性的价值选择倾向”[3]。苏刚和曲铁华认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宋晓华提出“由于城乡的隔离制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使我国的农村基础效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4]。孙杨、朱成科梳理了2000—2011年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5]。概括而言,这一时期主要从教育价值主体、教育背景、历史的进程,以及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理论,而理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教育实践更好地发展。
(三)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深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研究者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不仅多样化,而且还更加深入。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李学良通过农村教育的“离农”“向农”之争论述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6]。周珂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城市化、工具化、离农化特征,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7]。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研究。徐彬认为后喻文化视域下,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使农民获得积极健康的生命姿态和开拓创新的生活精神,从而为建设新型乡村服务,在这种新型乡村中乡民是自由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民主的”[8]。吴永胜认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农村人不断拓展其生活空间的教育需要”[9]。这些研究使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得以深入发展。
二、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进展
本文结合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本的总结分析,将2009—2018年以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进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类型及原因
在讨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前我们有必要明晰“价值”“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这3个概念。“所谓‘价值是一种体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10]。而“‘价值取向就是客体的价值通过主体来做出判断,之后主体对客体的某些价值再进行筛选、追求或向往”[11]。“‘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相关者(如研究者、决策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对农村教育进行各种价值认识和判断基础上,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12]。
学术界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主要围绕“离农”“为农”,也就是“城本主义”和“农本主义”的分歧来进行。根据分歧,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发展服务;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应走城镇化道路,学校教育应该为城镇化和市民化做好准备;第三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应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之路。符太胜、严仲连认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应该“和而不同”。第四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应走“育人发展之路”。李学良认为农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须体现“育人”的本体价值。
之所以存在这些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农村教育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看。从宏观来看,地方政府把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都给了城镇重点学校,极少部分拨给了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缺乏经济支持。另外,在农村教育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方面,农村教育不仅需要承担最基本的教育任务,还应该承担文化责任和履行乡村义务。乡村教育的现代化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弱化了家庭教育职能,引发乡村教育的功能性冲突,使得乡村学校失去家庭、社会、乡村支撑[13]。从微观来看,在学校和学生的数量方面,由于政府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许多农村学校合并,再加上许多进城务工者的子女随父母在城市上学,使得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在教师方面,农村教师缺乏热情,流失严重,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14]。“乡村教师正在或已经脱离了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农村教师的知识脱离了历史积累的经验,脱离了境遇带来的涵养,他们的知识成了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基的木”[15];在教育评价方面,由于学校、教师、家长三方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从而忽略了教育在培养能力、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这使得一些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服务,即“农本主义”价值取向。而认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研究者则指出,从宏观的农村教育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当下的农村教育表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向城化”以及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经济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倾向于以城市文化为导向[16]。从微观来看,农村教育学校课本知识以城市生活为价值取向和话语表达对象。这些情境使得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是向城化,即本着“城本主义”价值取向。
(二)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在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类型中,“农本主义”和“城本主义”价值取向是一对矛盾,有学者对农村“农本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和“城本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持“农本主义”价值取向者易兴霞根据美国阿米什人独立的价值取向——使阿米什人独特的信仰及其核心的价值观得到维护和传承,提出农村教育的根本是基础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农村的实际生活,农村教育要使得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农村教育要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17]。总体来说,易兴霞的这种观点更注重“学生实际生活本身的需求和素质的发展,并更加注重使当地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需要相匹配,让农村人热爱农村”[18]。有学者对“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做出了批判,指出把农村教育看作“为农”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画地自限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其实预设了农村教育是可以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来进行发展的。实际上,当前现代化趋势不断加剧,农村城市化已然成为农村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人们把农村教育局限于对农村热爱,在农村扎根,為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而培养人将会是对现代化的漠视,这将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19]。有学者认为这种“为农”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导致一种偏下的文化实用主义,更有甚者可能会成为“反智主义”,伤害文化积累、传承与生产,在根本上危及民族的实力与生存。同时它也可能造成农村孩子与主流城市文化的疏离,让农村孩子成为长期游离于城市中的“边缘人”[20],并最终造成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
持“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代表者胡俊生认为,在农村教育中,城镇是农村教育的希望,要使农村建设在政策上的思路得到新的调整,并能使其建设的目标和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以实现促进农村初中县城化的目的[21]。有学者提出农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城镇化生活的公民,而不是让农民得到培养和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乡土课程不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文化教育应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者对“城本主义”价值取向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农村文化的整体失落,以及乡村文化的边缘化是由于农村教育当中存在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农村文化的秩序,而农村不能重建是由于农村学校和在学校里的教师没有能力承载其使命,也不能够阻止农村文化的颓势。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面,在农村教育中,教和学、知与行是脱节的。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农村教育中学校课本知识来源于城市生活知识和城市话语表达体系,对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活则较少关注。其次,在教育方式方面,农村教育方式以说理教学为主,而这种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这是一种比较封闭的教学方式[22]。在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结果方面,农村儿童所受的早期教育与城市相比是较差的,而农村家庭中的文化资本与城市孩子相比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向城化”的教育取向使少数学业成绩优异的农村人能够在城市生活、生存,而一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则因为既不能很好地认同农村,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而在夹缝中生存[23]。
针对“农本主义”和“城本主义”的弊端,有学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和“育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持“城乡教育一体化”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将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来思考[24],农村教育应该在“离农”“为农”这一连续的中庸状态中,使城乡教育走“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道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要超越单一的“农本主义”和“城本主义”,要使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建立在农村社会的人文重建的基础之上和现代的城市文明有机结合的道路上。有学者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没有真正地对价值问题的核心地带进行深入的分析,即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思考,而仅仅局限在城市或者农村这样并不理性的事实层面上进行思考。在教育中,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25]。实际上,因为农村教育的育人取向在本质上强调了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而规避了其外在的争端,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种中庸式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选择。
(三)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有研究者认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具有复杂性,既不能用“城市为中心”的思想发展农村教育,也不能使农村教育被现代化进程孤立而实行面向农村的教育,因为这会使城乡差距不能缩小,反而固化。我们应该改变农村教育“农本主义”“城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促进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本体回归。中国教育的一般原则是本体的价值取向与工具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中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要充分满足农村人群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合理需要,中国农村教育在遵循中国教育一般原则的同时也要凸显农村特色。农村学前教育在使儿童活泼、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应对儿童进行读书识字、计算等文化启蒙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应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同时渗透适当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素养。首先,学生要具备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其次,学生要具备从事农业的素养,这两方面的素养需要农村职业学校用心培养。农村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全面提高农村成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生产能力方面和精神文明水平方面。廖其发、宋晓华、李学良、陈延军、周珂、苏刚、曲铁华均认为“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本质要求[26]。同时要树立“主体性”的基础教育价值观,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谐个性与全面发展的人。有些学者认为,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定位为“和而不同”。苏刚、曲铁华、王勇、符太胜、严仲连、马磊等学者持这种观点[27]。符太胜、严仲连从管理体制、教师流动、课程教学3个方面论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和而不同”需要合理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苏刚、曲铁华认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走“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才能超越单一的“农本主义”抑或“城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吴永胜提出农村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就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人追求幸福和公正的可能生活的教育需要,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该从总体、地域、类型、时代等维度满足农村人不断拓展其生活空间的教育需要。
三、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趋势
在10年的农村教育价值研究中,学者们对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话题,人们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现阶段,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具有以下趋势:
(一)研究内容:由“离农”“为农”之争转向“育人”“追求生活幸福与公正”的研究趋势
2009—2010年,学界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更多的是讨论“离农”和“为农”的弊端或误区。随着学界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深入,学界诸多研究者开始提出应然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提出农村教育不能在“离农”和“为农”间徘徊,而应注重教育的本体功能即“育人”功能,这一价值取向是符合农村教育的。而随着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者从人们受教育是为了追求生活幸福这个角度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追求生活的幸福与公正”。吴永胜认为对幸福和公正的生活的追求,不仅是城市人所向往的,也是农村人,或者说所有人的发展需要[28]。冯文全、杨慧提出应推进“互联网+农村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29]。因为只有充分借助互联网,才能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实现换轨超车,满足农村人对幸福和公正的追求。今后研究者将越来越注重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研究,也将会继续探讨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促进“追求生活的幸福与公正”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加强相关研究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走一条人文重建的道路,使乡村的本土文化得到激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追求生活的幸福与公正”和“全面发展”的人。
(二)思维方式:从“二元思维”到“复杂思维”的研究趋势
2009—2018年,有研究者在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时,用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论述,虽然这种方法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兴起提供了方法论的前提,但这种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比较片面。“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协调发展,但它并没有考虑到“人”的价值与作用。“离农”“为农”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三种价值取向都是站在某种立场上提出来的,而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无立场方法论。无立場方法论并不是真的没有立场,而是以生活事实的本意为依据,对某种具体的立场进行批判分析后,得出符合实际与自身发展相符的立场[30]。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专家、学者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仅有“离农”“为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二元思维”,还出现了“多元一体”[31]“无立场方法论”的复杂思维。从“二元思维”到“复杂思维”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多角度探索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促进乡村振兴。这要求研究者要有开阔的视野,不仅要从本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也应从国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借鉴其优秀的经验;不仅要结合现代背景,也要从古代的思想中发掘教育宝藏,从而促进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三)研究方法:由注重理论研究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在2009—2018年间,大多数研究者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是以理论研究为主。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有研究者对21世纪以来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做了研究综述,这些都是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逐步由理论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趋势。周珂从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与回归;吴永胜从生活可能性的视角出发,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在于满足农村人不断拓展其生活空间的教育需要;廖其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东、中、西部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个县级区域进行调查,提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应兼顾各个价值主体对农村教育的价值需求。今后,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将越来越与实践紧密结合。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农村教育环境、教育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农村教育实践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才能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真正实现“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
参考文献:
[1]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9(Z1):6-16.
[2][31]廖其发.多元一体:中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6-118.
[3]刘月红.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价值的迷失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20-23.
[4]宋晓华.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理论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4(9):4-6.
[5]孙扬,朱成科.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34-36.
[6]李学良.农村教育的“离农”“向农”之争——兼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8(2):65-70.
[7]周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与回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8):65-66.
[8]徐彬.后喻文化视域下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5):19-21.
[9][28][30]吴永胜.满足农村人不断拓展其生活空间的教育需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25-30.
[10]黄济.价值论和教育价值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10):12-17,36.
[11]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7-114,191.
[12]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94-99.
[13]周兴国.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1-6.
[14]吴梅,许晓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当代教育科学,2017(6):61-64.
[15]唐松林,刘丹丹.知识的生命意蕴:兼论乡村教师的知识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4(8):78-84.
[16]田夏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误区的审视[J].繼续教育研究,2014(12):18-20.
[17]易兴霞.美国阿米什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J].世界民族,2010(5):92-96.
[18]王玉国.百年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及对未来的启示[J].2009(11):12-14.
[19]苏刚,曲铁华.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及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2-16.
[20]田夏彪,张琼.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及危害[J].教育探索,2009(2):10-11.
[21]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2):89-94.
[22]邓金英,田夏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其消解[J].教育探索,2014(10):51-53.
[23]符太胜,严仲连.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19-22.
[24]王勇.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4):16-18.
[25]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8.
[26]陈延军.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向、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1-34.
[27]马磊.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7(4):34-36.
[29]冯文全,杨慧.农村学校对接“互联网+教育”之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9):36-39.
(责任编辑:庞博)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 of 2009-2018,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malpractic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ypes and reasons of rur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the refl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will mainly turn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pursuing happiness and justice in life” from the dispute of “leaving agriculture” and “serving agriculture”. The thinking mode will develop from “dual thinking” to “complex think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will develop from the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valu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