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半岛调查收获
2020-10-26黄伟
黄伟
摘 要:钓鱼城半岛位于重庆市合川城区东部,被嘉陵江环抱,三面环水,僅东面与陆地相连,环岛水岸线长约20千米。1243—1279年,举世闻名的钓鱼城保卫战即发生在此。鉴于钓鱼城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2019年8—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钓鱼城半岛(钓鱼城遗址核心保护区除外)进行了一次全面性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取得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钓鱼城半岛;宋蒙战争;调查勘探
1 工作背景
钓鱼城半岛位于重庆市合川城区东部,被嘉陵江环抱,三面环水,仅东面与陆地相连。环岛水岸线长约20千米,沿江地带有若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台地和自然冲沟。举世闻名的钓鱼城遗址即坐落于半岛中部的钓鱼山上。1243—1279年,这里发生了持续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是南宋王朝与蒙古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战,更间接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因此,钓鱼城也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鉴于钓鱼城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物考古工作者曾经多次在此开展工作。但由于既往的调查、发掘工作均是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工作局限性较大,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考古工作的深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对钓鱼城半岛进行全面性考古调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 调查工作概述
2019年8月—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钓鱼城半岛除钓鱼城遗址核心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性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总调查面积约14平方千米。在正式开展调查勘探工作前,工作组先利用两周时间查阅了历史文献、考古报告、三普数据、地图等相关资料,并依据钓鱼城半岛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了在半岛沿江地带寻找早期遗迹及寻找与宋蒙战争相关遗迹两条支线的工作目标。通过近百天的调查与勘探工作,共发现新文物点115处(图1),其中地下文物点81处、地面文物点34处。地下文物点包括古遗址13处、古墓葬68处;地面文物点包括寺观塔幢1处、宅第民居5处、池塘井泉20处、桥涵码头2处、其他古建筑2处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军事建筑及设施2处,水利设施及附属物2处)。从时代上看,包括商周、秦汉时期文物点14处,唐宋时期文物点17处,明清时期文物点80处,近现代时期文物点4处。另复核文物点75处,时代从商周至明清时期。
3 工作收获
3.1 通过全面性的调查勘探和复核工作,基本摸清了钓鱼城半岛的文物资源
此处调查除发现一批早期遗存(商周—秦汉)外,还发现了与宋蒙战争有关的文物点,如报忠寺庙址、白鹤庵墓群、蒙军大本营涵洞、蒙哥瞭望台等,完成了既定的学术目的。
早期遗存时代为商周至秦汉时期,共发现14处。以王家河坝遗址为例,王家河坝遗址位于合川区钓鱼城街道鱼城村9社,地处嘉陵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地势平缓,地表种植蔬菜,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59′30.63″,东经106°19′50.34″,海拔213米。遗址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通过勘探可见其文化堆积分为10层,最早层可到商周时期(图2、图3)。
宋蒙战争相关遗存以报忠寺庙址、白鹤庵墓群为例简介。
报忠寺庙址(图4)位于合川区钓鱼城街道鱼城村9社,寺庙地处嘉陵江左岸名为石子山的山顶上,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59′30.63″,东经106°19′56.89″,海拔274米,总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庙虽经后期修缮利用,但梁柱等木结构框架得以保存,寺庙朝向、结构布局等仍十分清晰。至今村民中仍流传着“蒙古攻打钓鱼城,蒙哥驻军报忠寺”的口头禅,该寺庙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一直为合川东渡乡石子山小学校舍,故得以保留至今。《钓鱼城历史与展示研究文集》中就推测报忠寺很可能为蒙哥的行营。1995年版的《合川县志》中也提到石子山为蒙哥御营驻地。另外寺庙院后有较宽大的平坝,与其相隔不远的黄荆山、脑顶坪山顶部均地势较平,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怀疑其均是跟宋蒙战争有关的军事设施。
白鹤庵墓群位于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渠口村8社,地处嘉陵江左岸的低矮丘陵地带(图5),中心地理位置北纬30°0′52″,东经106°18′32″,海拔242~250米。墓群现地表为茂密树木,有较多现代土坟,在勘探过程中发现有密集竖穴土坑墓,墓葬时代大致为宋明时期,墓群总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白鹤庵墓群坐落于钓鱼城山脚下,且位于北一字城墙以内,此次发现的大量竖穴土坑墓墓主极有可能是军人或匠人,该墓地也极有可能为宋蒙战争时期钓鱼城墓地所在。
3.2 初步厘清了钓鱼城半岛的文化序列和面貌
钓鱼城半岛被三江环抱,环岛水岸线较长,沿江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古人居住。从目前发现的文物点分布情况来看,最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钓鱼城半岛就有古人居住,至秦汉时期人们主要是居住在江边台地上(图6)。该区域离水源较近,受江水冲刷作用,地形平坦、肥沃,相对宜居。
隋唐时期,基本不见文物遗存。隋唐时期合州府治在今合阳城区域,距离东城半岛有近10千米之遥,且被嘉陵江阻隔,故人烟稀少。
南宋晚期,随着钓鱼城的修建和合州治所迁移而发展起来。史载1243年(南宋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人冉琎、冉璞的建议,由冉氏兄弟到合州组织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5县民丁于钓鱼山筑城,迁合州及石照县治所于其上,屯兵积粮,作为四川山城防御战的重要支柱。钓鱼城之名即开始于此。故此次调查发现不少宋代遗存(图7),且多数位于钓鱼城防线范围内。
明清以后,活动区域由沿江台地明显上移(图8)。史载元末连年战乱及自然灾害,导致整个重庆地区地广人稀、人口锐减。而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均带动大量人口迁徙至重庆地区。大量移民深入重庆山区从事经济开发,改变了传统的沿江平坝、沿江丘陵台地的开发格局,形成了以山地开发为主的格局。此次的发现正与之相印证。
4 结语
此次区域性的调查工作历时近百天,工作人员克服了重庆夏季炎热气候条件,对钓鱼城半岛进行了全面性的调查与勘探工作,收获颇丰。特别是首次发现了与宋蒙战争时期蒙军活动轨迹相关的遗迹,对钓鱼城遗址未来的工作布局与规划起一定的促进作用。